摘要: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于北京經濟實現又好又快可持續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高技術產業對北京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表明,盡管最近幾年中,高技術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有所下滑,但從1995—2009年這個時間區間的總體情況來看,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較大,達到5.96%。通過高技術產業內部各行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來看,相對規模較小的行業反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更大。
關鍵詞:高技術產業; 經濟增長; 北京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9-0139-03
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問題是現今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增強經濟總體競爭力,提升綜合實力的優先發展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北京高技術產業對拉動經濟增長、優化產業結構的作用日益明顯,已經成為提升北京經濟競爭力的動力型先導產業。本文擬通過北京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一系列統計數據和相關計量經濟學模型,從實證的角度分析高技術產業發展對北京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一、北京為什么要發展高技術產業
北京提出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是北京經濟發展到后工業化時期的必然選擇,也是北京優化和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環節。
首先,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是北京經濟進入后工業經濟時代的必然選擇。從2006年以來,隨著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突破70%,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達到70%,北京已經率先于全國其他地區進入了以服務性經濟為主的后工業經濟時代。后工業經濟時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無論在產業發展、技術革新、職業主導、政策選擇等方面都是以高科技和高技術為核心,實現經濟的高速和高效發展。因此,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是北京經濟進入后工業經濟時期的歷史選擇。
其次,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是北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的必然選擇。進入21世紀以后,北京市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的硬約束越來越嚴峻。目前北京水資源嚴重缺乏,土地資源供應日趨緊張,煤、電、油、運等制約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資源都嚴重依賴于外省市的供給。城市的快速發展所帶來人口過剩、交通擁擠、空間過密、環境惡化、貧富差距等一系列“城市病”對經濟增長的阻礙作用日趨明顯。經濟發展中產生的這一系列問題促使北京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走高效、節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雖然北京三次產業總體結構的調整已基本到位,但各產業的內部結構和增長質量仍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產業內部各行業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效率仍有待提高。因此,唯有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才能使北京經濟從自然資源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才能使北京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最后,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是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增強北京經濟整體實力的必然選擇。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高效益,獲得競爭優勢,就必須加大技術研發和技術改造的力度,通過不斷地自主創新使企業發展立于不敗之地。
二、北京市高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一)高技術產業總體規模快速增長,但在GDP中比重逐步回落
1995—2007年,北京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從66.73億元增長到558.09億元,年均增長19.4%;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從212.82億元增長到3 186.67億元,年均增長25.3%。但在2008年,北京高技術產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為顯著,增加值和總產值均比2007年有所回落。尤其是在2009年,在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地區生產總值實現來之不易的“V”型反轉的關鍵時候,北京高技術產業并未跟隨整體經濟一同實現恢復增長,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僅實現3.7%的增長,高技術產業總產值相比2008年進一步下滑,僅為2 748.52億元。
北京市近兩年高技術產業總體規模的下滑并不是偶然的,它是高技術產業在地區整體經濟中的比重波段性下滑的必然結果。
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5年的4.43%開始快速上升,到2000年達到最高值7.8%。然而從2001年開始,這個比重開始逐漸下滑,到2004年時達到一個階段性低點5.2%。此后,隨著北京經濟的高速增長,這個比重又有所回升,到2006年時達到6.22%,但仍然沒能超過2000年時的最高值。到2009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4.49%,這個比重僅僅高出1995年0.06個百分點,是1996年以來14年中的最低值。

(二)高技術產業對北京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貢獻度分析
從1995—2009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包括快速增長態勢,從1995年的1 507.7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11 865.9億元,年均增長11.18%,人均GDP也超過1萬美元大關(見表1)。其中從1999—2007年連續九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GDP的快速增長,有很大一部分離不開北京高技術產業的貢獻。從1996—2009年,北京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5.96%,貢獻度達到0.67%,也就是說,在GDP年均增長11.18%中,有0.67個百分點的增長是由高技術產業貢獻的。
但是在這14年當中,與高技術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的發展趨勢一樣,高技術產業對北京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并非逐年上升的。1998年是高技術產業對北京經濟增長貢獻率最高的一年,達到16.4%。此后,高技術產業對北京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呈現階段性下滑走勢,到2009年,其貢獻率僅為1.38%。在這其中,還有2001年和2008年兩個年份的貢獻率為負,說明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的。
三、高技術產業各行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高技術產業可以劃分為核燃料加工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公共軟件服務業共八大類,各類行業的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不同,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不盡相同,因此有必要考察高技術產業各類行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由于北京市核燃料加工業所占比重非常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再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集中考察以下五類行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這五類行業分別是:(1)醫藥制造業;(2)航空航天器制造業;(3)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4)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5)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為考察高技術產業各行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我們構建計量經濟學模型,定量分析各行業的發展對北京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選取這五類行業作為自變量,并選取地區生產總值為因變量。時間區間為1995—2007年。
模型設定為:
lnGDP=αi+βi xi +μi,其中i=1,2,3,4,5;且μi~ N(0,σ2i)。
其中,lnGDP表示北京地區生產總值的自然對數,xi為上述五類行業的增加值,αi、βi 分別為各行業的截距和自變量系數。用EViews6.0軟件對上述模型進行簡單最小二乘回歸(OLS)得到表2中的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各行業的系數t統計量都較大,是統計上顯著的。除了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回歸的調整R2 稍稍偏小以外,其他回歸方程的調整R2 都較大。
從表2還可以看出,越是增加值規模相對較小的行業,其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越大,而越是增加值規模相對較大的行業,其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越小。因此,要從總體上提高高技術行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還應該使得高技術產業內部各行業的發展逐步均衡起來,即促進規模相對較小的行業加快增長。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于北京經濟實現又好又快可持續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高技術產業對北京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表明,盡管最近幾年中,高技術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有所下滑,但從1995—2009年這個時間區間的總體情況來看,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較大,達到5.96%。通過高技術產業內部各行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來看,相對規模較小的行業反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更大。因此,北京高技術產業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進一步擴大目前相對規模較小的行業。
參考文獻:
[1]劉志迎,葉蓁,孟令杰.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效率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7,(5).
[2]張磊,蔣義.高技術產業與經濟增長關聯性的實證分析[J].企業技術開發,2007,(4).
[3]趙玉林,魏芳.高技術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