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商環境的改善比產業轉移更重要
溫克堅
經過30年的經濟發展過程,沿海地區的經濟形態已經高度復雜,很多行業之間相互依賴,相互融合,產業配套,市場環境的形成包含了多種很難簡單描述的隱含條件,因此行政機構并沒有足夠的智慧來辨別哪些行業不適合在沿海地方繼續發展,哪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適合往中西部地區遷移。說到底,產業轉移是市場力量驅動的自發演化,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能完成的一個過程,政府的介入是對這個進程的拔苗助長,很容易做出一鍋“夾生飯”。
其實,根據我所了解到的沿海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經營狀況,除了的確面臨經營模式的升級換代,成長的天花板等等一般性的問題之外,更多的問題是由國家特殊的經濟社會政策帶來的非意圖后果,這超出了一個企業正常的風險控制范圍。
比如2009年以來具有代表性的招工難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國家4萬億背景下的積極財政政策硬性的擠占了很多勞動力資源,另外一方面是由于貨幣投放過多引起的通脹,導致工人生活成本快速上漲,使得他們對工資的要求水漲船高。而傳統的沿海出口加工企業本來都是微利生存,短期內沒有能力支付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如此等等。
因此,說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不適合在沿海地區繼續發展,是一種簡單的粗暴,根本無視市場經濟內在的復雜性。如果政府運作成本能夠顯著降低,宏觀經濟政策更加合理有效,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能夠減少,同時一些不利要素流動的政策能夠被移除,整體的改善營商環境,那么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還有長期存續的空間,其中的佼佼者可以打破成長的天花板,演繹出新的商業模式。反過來,政府的經濟社會政策如果不改善,哪怕在權力之棒的指揮下,很多行業成功的向中西部遷移,那也只是一種低水平的重復而已。
柏林家電展:打不死的山寨機?
端木清言
據外媒報道,在9月3日開幕的全球最大的家電商品博覽會——德國柏林家電展IFA儼然成為日韓廠商的競技場,而冰箱、彩電、空調等多項全球產量第一的家電大國——中國,所展出的模仿品則被歐美日等國媒體挪揄為“Chaipad(茶片兒)”。
報道稱,中國某企業所展出的名為ePad的電子產品,高度模仿了美蘋果公司的多功能信息終端iPad,成為本年度最具黑色幽默的話題。
“最大的特點是與iPad的功能同樣多。”ePad的電子產品女性負責人宣稱。可選操作系統則涵蓋了微軟、Android等4大系統。“制造和開發都是由本公司自己完成。”該名女性負責人昂首挺胸的表示。
數據顯示,今年的IFA,出展的中國企業數較去年增加了2成以上,大約400家公司左右。除了海爾等全球知名的企業之外,風險型企業也發動了出展攻勢。不過出展的企業中,搶手貨模仿品的企業也很多,僅與iPad相似的產品即達到14家之多。除此之外,現場展出拷貝蘋果LPhone、諾基亞、三星等手機、照相機等商品也很多。這些企業大多來自被稱為“中國山寨機大本營”的深圳,而北京、上海等知識產權保護嚴格的地區則比較少。
山寨機們打不死的神話,何時會幻滅?!
誰在淘汰今天風光的企業家?
姜汝祥
從一開始,公司就是合約與道德的產物,馬克思韋伯從另一個角度干脆明確提出,象中國這樣的東方國家,之所以在近代衰落,不是因為科學技術的落后,而是因為文化,也就是道德的落后,中國的傳統文化抑制了財富道德的靈魂:那就是法制精神與對個人私有產物的尊重。
中國的第一代企業家是大膽的結果,這與市場經濟基本沒有關系,在一個打擊商人的供不應求的環境中,企業家賺錢就如同走私毒品,利潤豐厚而又風險巨大,所以,這一代企業家很快就消失了,他們成功與失敗都源于一點:膽大。
第二代企業家是產權革命的結果,承包制把國有企業的利益轉化為個人的利益,于是產生了一大批承包改革家,這批企業家是市場經濟的先驅者,但也是市場經濟的犧牲品,他們并不具備真正的市場經營與管理能力,他們具備的是市場政治家的能力。
第三代企業家代表是市場的勝利,目前風光依然的企業家,都是市場的收益者,他們通過尋找機會把握機會成為市場的主角,這是一批機會創新型企業家,也是一批活在市場力量生長中的企業家。但他們的目光與胸懷限制了他們的生長,一個企業家干脆明確地告訴我,我做企業沒有目的!我的成功是由于我的奮斗——如此狂妄的“鳳凰男”,相信我們的子孫后代一定會把當成冷笑話收藏!
第四代企業家是客戶的勝利,這是未來中國的希望,當市場的力量從產品轉身客戶的時候,就意味著機會正在一天天減少,而競爭在一天天加劇,一家企業的興起,并不意味著就是另一家企業的衰退,因為勝利的基因不再是利己,而是利他,成功的要素不再是產品,而是客戶。
歷史在悄悄地淘汰著成功者,也同時在摧生新的成功者,這就是公司的力量——根植于人性與規律的力量!
“越級”,你為哪般?
文 榮
球場越位,是一項違規的行為,那么職場“越級”,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真的就是一次單純的違規嗎?
越級員工往往存在這樣兩種心態:一是邀功型,“我比他能干,直接匯報就不用擔心他把我的成果占為己有”、“這個事情本來就是領導的工作,偏偏交給我來做,這要讓高層知道是我的功勞”。還有一類則是匯報型,“部門業績不佳,領導不聞不問,需要讓上面領導知道實情。”、“事情緊急,領導遲遲不回應,得找大領導說說。”同一表現卻可能出于不同動機,越級不能一概而論。究竟是管理問題,還是員工問題,誰對誰錯,還真不容易判斷。
首先,越級很可能是公司溝通不暢的反映。員工看到了,領導看到了,再高一層就不一定能看到。需要讓員工可以說,有地方說,而不是僅能通過越級這種方式去實現。
其次,扁平化。簡單的組織結構是打消越級的最好辦法。何為“級”?層級少了,自然不會“越”。要給員工講話的機會,不能讓“級”成為限制了員工說話的理由。
這里說的越級,都是為了公事,或者說是出于公司利益考慮的越級行為。對于“不仁不義,不守本分”的越級,“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可能就是另一種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