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新興市場的“中國化”趨勢,中國企業有可能最終打破“代工不掙錢、品牌不值錢”的死結。
小事憑“是”,大事憑“勢”。小事只要做對了就行,而要成就大事,非得借勢不可。
電子產業從模擬向數字技術的大轉移,造就了三星和LG?!半娦诺狞S金十年”成就了Nokia,也鑄就了華為的輝煌。而全球制造業的大遷徙,則將大半個凋敝的中國變成了“世界的工廠”。然后,金融危機來了。GE公司CEO伊梅爾特說,金融危機是幾十年一遇的“重新洗牌”(Reset)的機會。就像電腦重新啟動一樣,一些大勢已經終結,新的大勢即將興起。下一個大勢是什么?
恕我斗膽預計,在國內,是新農村建設的“城鎮化”,在國際上,則是新興市場的“中國化”。借助新興市場的“中國化”趨勢,中國企業有可能最終打破“代工不掙錢、品牌不值錢”的死結。
未來大勢之一:中國的新農村建設的“城鎮化”
在經濟學上,窮人是最稀缺的資源,而我們恰恰擁有8億農民這樣的資源。
一位企業家多次講到,改革開放三十年只是完成了市場經濟的啟蒙和啟動,在這一進程中我們主要受惠于全球化的產業重新布局,完成了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改革開放始于農村,然而當農村從極端貧困的狀況下走出來之后,就需要犧牲自己的發展以支持城市的工業化改革。
但是,今天這一格局無法延續下去了。即便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美日歐不陷入經濟低迷,中國也到了轉身回來開發自己農村市場的時候了。今天,“三農”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頭號問題,再也無法回避。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
在過去的20年已經有3億農民轉移到城鎮,在未來的10年還將有3億農民進城。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觀景象。我相信這個金字塔底部的財富將是下一個十年全世界的關注焦點,而且也可能是我們這代人最重要的機遇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在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都將展露巨大的商業機會。中央政府已經啟動的“家電下鄉”活動就是不錯的一個切入點,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想著把城里賣不出去的低端商品推銷給農民,那將是極其悲哀而愚蠢的舉動。
新希望集團擁有中國最大的農牧產業集群,如果能夠在未來的三年內建立起來肉蛋奶三條產業鏈并且融合農村金融信貸網和農村電子商務網,率先跨入千億規模的大企業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新希望貽誤良機,市場不會等待,一定會有其他的企業借勢成為農牧食品行業的新龍頭,創造和開發金字塔底層的財富。針對中國農村的特定物流、通信、金融條件進行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的創新,將造就數十個千億級別的大型企業。
未來大勢之二:新興市場的“中國化”
相對于一百多年的“西化”,現在或許是“中國化”的時機了,特別是在新興市場。
你可能會批評我過于輕率地做出這樣的判斷。我承認,盡管此次的金融危機將中國的“軟實力”加速了十年,盡管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吸引了48個非洲國家代表參加,包括42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除了聯合國之外恐怕沒有第二個國家有如此的號召力,但是中國的直接影響力畢竟有限。據BBC今年2月6日公布的對21個國家進行的民意調查,去年對中國影響力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從45%降至39%;同時,這個在奧巴馬當選后進行的民調反映,把美國視為正面影響力的比例從35%上升至40%。
即便是新興市場能夠接受“中國化”,與歐美發達市場相比,其市場規模偏小,且成熟度不高,這都是中國企業在新興市場上面臨的挑戰。
但是,如果我們展望未來的20年,我有足夠的信心相信在新興市場的“中國化”是一個方向。如果我們判斷這是一個基本趨勢的話,不論其勢頭在今天看來多么微不足道,都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以搶先建立戰略制高點。
以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為例。對中國來說,東盟是近鄰,屬于戰略上攸關國家安全的地區。對東盟來說,中國提供了美日之外的另一個選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東盟發現越來越難以抵御中國在經濟援助上的壓倒性影響力和軟實力。近幾年,大多數東盟國家已被我國“和平崛起”的姿態以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所打動從而部分打消了疑慮。
針對某些正處于上升期的產業,比如通信和太陽能,華為和尚德通過技術創新建立了自己的“硬實力”優勢。對于那些理性的企業采購方,他們比較容易基于優異的性價比接納中國的企業。
但是對于家電、服裝、食品等消費品,靠技術取勝的階段已經過去,中國企業已經沒有機會通過技術來建立別人難以企及的性價比,因而就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品牌等“軟實力”,打入歐美日的高端市場。與理性的企業采購不同,感性的消費者在接納中國品牌產品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中國的文化并認同中國國家的品牌。我覺得,中國的“軟實力”還遠遠沒有到達可以打動發達國家消費者的地步,因而在歐美日市場上,唯有通過繼續代工,繼續積累經驗,靜待時機成熟或者某些特定的機遇出現。
借助新興市場的“中國化”趨勢,中國企業有可能最終打破“代工不掙錢、品牌不值錢”的死結。
在新興市場,中國的“軟實力”將逐步超越新興市場消費者對中國的偏見。借助“上網本”這樣的優質低端產品,中國的品牌企業完全有機會打開新興市場。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新興市場總裁陳紹鵬,管轄了全球155個新興市場國家,他的目標就是讓聯想成為新興市場的領袖。海信科龍也表示將加大俄羅斯、越南、印度、巴西及東歐、北非市場的開拓力度;中國遠洋已經把自己的集裝箱船隊運力布局的重心之一鎖定在新興市場,并加強對新興的加勒比海市場投放運力;清華同方股份電表示要開拓美歐以外的新市場,并計劃在今年市場拓展行程單中加入迪拜和孟買。在歷史上,中國歷來提倡行“王道”而棄“霸道”,講求道德與和諧,主張“和為貴”,強調“以德服人”,推崇“不戰而屈人之兵”?,F階段,微笑外交、公共外交及睦鄰外交,已經成為中國尋求“良性霸權”的手段。
美國顯然已經覺察到了中國的,戰略意圖,因而多次批評中國在新興市場推行“殖民化”,換個角度,這其實是對“中國化”趨勢的一種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