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沒有做企業家,就要求做慈善家,這是社會公眾心理的浮躁,是“有偏差的”。
面對“蓋巴”二人發起的這場慈善運動,捐,還是不捐,中方人士雖然反響不多,但表態卻很有代表性。
馮軍:裸捐是“自愿承諾”
9月9日,華旗資訊總裁馮軍在其微博上發布消息“裸捐”,成為陳光標后中國“裸捐”第二人。馮軍在微博中稱:“感謝生我養我的母親和祖國,我馮軍自愿在我活著的時候,就將我個人的全部財產逐步捐獻給社會,用于公益和慈善事業,當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身上鋪著最愛的中國的五星紅旗,我就心滿意足了!”文字下面的配圖,即是一面五星紅旗。
此消息一出,即刻引來網友熱議。在某門戶網站近千條網絡跟帖中,幾乎一半的網友質疑其拿國旗炒作的行為,“太過肉麻和虛偽”。有的網友甚至盤算了一下,近十年來馮軍捐的錢物尚不及千萬,其資產并不公開,裸捐也未承諾實現方式,認為炒作成分高。
對于“裸捐”由策劃源起的說法,馮軍對媒體表示:這可能是一個副總的想法,發微博只是一個正常的感恩行為,不希望用它來吸引眼球。他說:“這是我馮軍完全自愿作出的承諾,我把承諾看得比我的生命都重。”
周潤發:捐99%
從香港到好萊塢,在娛樂圈摸爬滾打近40年的周潤發已然成為超一線的電影明星,他的每部片酬大致在4000萬元人民幣左右。加上房產、額外投資和自身品牌價值,他的財產約為34億元人民幣。
2010年9月13日,周潤發接受《重慶時報》采訪時說:“(我)所有的錢都不是我的,只是我賺回來,并不代表我要永遠擁有!如果我死會將99%財產捐出,臨走時什么都不想帶走。”
他用“平淡是福”四個字表明了自己看破名利的人生態度。雖然不是裸捐,但他接近裸捐的承諾仍然贏得了不少贊嘆。
宗慶后:捐出全部財產并非真慈善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在接到邀請信后,明確表示不會參加蓋茨與巴菲特的私人晚宴,“我要參加福布斯CEO大會,時間正好沖突了。你們不要誤會啊,我可不是怕被勸捐,我只是沒時間。”
對于裸捐的行為,宗慶后此前就曾表示“并不欣賞”。他曾坦言,捐出全部財產的行為背后,有無法支付高額遺產稅及企業避稅的嫌疑,從這個角度來看“裸捐”,并非真慈善。宗慶后將真正的慈善定義為“為社會持續不斷地創造財富”。
但陳光標不贊同他的觀點。陳認為,“企業家賺的利潤,必須不帶任何借口和理由,及時從凈利潤里拿出一定比例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中國有4000萬貧困老百姓,等不及。”
馬云:捐但不是全捐
對于熱議的中國富豪們“裸捐”話題,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在該公司主辦的網商大會閉幕演講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不給孩子留下任何東西,這也是不負責任的”,同時他也認為,“都留給孩子是肯定不負責任的”。這個折中方案可能代表了中國這個推崇中庸之道的國家的企業家們的普遍想法。
馬云在緊接著談到他的理由時又有驚人之語,他說,“你說我100%的(財產)都捐了,不給孩子留一點,一個不考慮自己的人,你不要相信他會考慮社會”,“沒有私就是最大的私”。
對于馬云此舉,有網友表示理解:“中國人靠自己成功太難了,現在的成功者誰不是充滿艱辛曲折一本血淚史呢?全都裸捐誰能保證他們的子女,將來找工作難、就醫難、上學難、經商難、仕途難、養老難……在美國裸捐是對的,在中國捐與不捐還是自行裁量為好。”
有的網友頗有微辭:“老馬和蓋茨巴菲特的確不是一個層級的人,以個人價值觀評價他人是為不智,你不肯捐請尊重他人捐,你不捐當然不犯法,最多留個為富不仁的罵名,但是縱觀世界富豪,肯捐出一半財產的人都是值得后人尊重的,也是有責任感的企業家。請不要以為雇傭了幾十萬個人就覺得自己是救世主,勞動者是靠自己勞動所得,不是靠乞討。當然在大陸捐了款未必有幾分錢用到實處,腐敗問題令人痛心疾首。”
中國企業家離裸捐還有多遠?
當西方的最新財富觀漂洋過海而來的時候,響應“蓋巴”二人掀起的這場“裸捐”慈善運動的,在中國目前僅有三人。而在美國已經有40多名富豪簽約參加這一活動。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資中筠覺得“蓋巴”二人“很天真”,把美國的國情套在中國頭上:“現在我們的民間資本沒有多少安全感可言,他們又怎么會安心捐款呢?無數的人盯著那點錢,他們只能不露富。該捐的自己早捐了,不想捐的不會因為他們來動員就會捐。”
據統計,中國大陸富豪對慈善事業的捐贈小于15%,而他們擁有的社會財富卻在80%以上。2008年的100位福布斯中國富豪,七成沒上2009年“慈善榜”。中國的不少富豪總覺得財富來之不易,再苦也不能苦兒女,再窮也不能窮二代。但是在國外,富豪很少有這種“富二代”的意識,而且多是認為財富是社會的。
“中國許多有錢人不是以富而高雅、富而知禮為榮,反而覺得富而粗俗、富而違規才顯得自己‘有派’。”《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編輯兼專欄撰稿人劉罡認為,中國重新發家致富只有短短30余年時間,現在急需補上的不是巴菲特等人“身家捐一半”的超前財富觀,而是“倉廩實而知禮節”的財富常識。
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認為,“富人到非常自覺捐款的時候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他有充分的財富積累,二是他有了一個真正的慈善意識。這兩條中國的富人絕大部分都不具備,甚至有些富人還是在謀財害命的階段。”徐永光覺得,還沒有做企業家,就要求做慈善家,這是社會公眾心理的浮躁,是“有偏差的”。
“現實情況是,中國企業基本社會責任還沒有履行好,外部評判卻出現了本末倒置,把本該屬于自愿承擔的社會責任提到前面。如果用掙來的不義之財捐款,那不是慈善,叫偽善!”徐永光說。
對中國企業家裸捐時機與裸捐能力的討論,實質上折射了中國式慈善制度本身的諸多問題,其中就包括配套的社會捐贈法規始終未獲根本完善。在中國,做慈善一方面缺少專業、透明的慈善機構和慈善基金;另一方面,善款是否能得到善用也是許多企業家最大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