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所在的企業奉行強制化管理模式,沒有激勵,只有懲處。無論做出什么成績,企業都認為是應當的,因為公司按月足額給你開工資。在老總的眼里只有任務,每個月都緊鑼密鼓,三天完成的工作必須兩天完成,稍微遲緩就會被訓斥、指責,使人感到身心疲憊。我們的下屬怨聲載道,付出了,努力了,工作強度增了許多,薪水卻不見增長一分錢。工人們都沒什么動力、激情,產品質量已變成一種應付的差事,使公司逐漸陷入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部門經理應當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望指點!
胡寧濤:
事實上,這是一個民營制造業中層管理者常常遇見的困惑,而這種困惑更多的見于初期創業的工廠企業,筆者曾接觸過深圳等地的一些制造業管理者,都有類似的困惑。
從困惑的表面看是企業薪酬績效沒有成體系,無法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問題,而從問題的實質來看,事實上是個雙方的認知博弈問題。老板認為我給了錢了,付出了薪酬,那就應該給我干好活,而員工則認為我只按你給的薪水干活,如果沒有其他激勵,不可能給老板干更多的活。這是一種心態博弈,僵持的結果是雙方都對對方感覺不爽,老板覺得員工太懶,員工覺得老板太黑,于是員工要辭職,而老板想去找更老實本分的打工者,你來我往,過程實讓企業中層管理者頗為頭疼,所謂風箱里的耗子,兩頭受氣,雙方都覺得自己有理,然后把氣都撒在中層干部身上。
面對這種困惑,中層管理者需要的是“兩條腿”走路,首先是上下兩頭疏導,也就是企業文化意識的統一。一般而言,創業型企業員工根本怕的不是薪水多少,而是激情的高低,激情來源于員工對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的吸引力判斷。因此作為一個中層部門經理,首先應該掌握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這就需要與老板反復溝通,明白老板對于企業未來發展的構思,不管是行業還是專業的領先,抑或是利潤的增加,然后結合員工的未來,與員工進行溝通,將員工與企業“捆綁”起來,達成上下同欲,這當然不僅僅是中層的搖旗吶喊,老板的魅力和宣傳也很重要;其次就是進行硬件的實施,僅僅限于口號還是略微空洞,企業的發展還是需要適度建立一些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和制度,畢竟沒有激勵性的勞動容易讓人疲憊,當然對于企業來講,不是簡單的加薪就可以解決問題,而是設計一套適合企業發展,能夠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的薪酬績效考核方案,干的多,干的好的拿到他應該拿的,干的差的,干的少的,找到自己的標桿,提高自己的業績。
因此中層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兩件事,一是下達老板意圖,縮短老板和員工的心理距離,形成同欲;二是上傳員工心聲,找到合適的薪酬績效考核方式,在不增加企業成本的情況下,提高企業的工作生產率。最終起到中層管理者應該承擔的很好的企業四肢通達的傳輸作用。
2、身為部門銷售主管,背負小組的銷售任務,自己下面還有三名下屬組成一個小組。但由于只有報銷審核的權力,報銷也只能審核,不能拒絕。沒有銷售定價的話語權。員工比起主管算是老資格,對主管制定的策略不認真執行,工作安排也是敷衍。平時的工作情況如何,作為主管即使詢問,也是選擇性匯報,有意隱瞞,完成的業績也是比較差。而上司是外籍人士,沒有任何放權的打算。在這種情況下,銷售業績無法提高,主管也背負業績不佳的指責。在這個情況下,作為主管應該怎么辦?
胡寧濤:
這在管理學基本屬于權限分配不當,需要進行責權體系界定的問題。理論上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主管的責權,管理學上講權責對等,沒有只有權利沒有責任,或者只有責任沒有權利的崗位,因此明晰權責是關鍵的解決途徑。當然這是理想化的管理學思維,但在現實工作中,的確有因被約束手腳的企業中層痛苦的困惑,上級不權力下放,下級不給予工作支持,好處撈不到,黑鍋你來背。怎么辦呢,既然處在中層,當然也得從兩頭開導,首先要分析上下哪頭“軟”,如果上級是個通情達理的人,那就與領導先溝通,訴諸管理困惑,然后從上級獲得權力大棒,樹立職位權威,贏得直線權利,讓員工知道你的“厲害”;如果上級不好說話,那就從下級開始,首先讓你的下級知道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能算做他們的上級,而是給他們提供銷售支持服務的管理者,其中包括策略的提供,各種資源的分配等等,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因為團隊需要齊心協力,單打獨斗必將舉步維艱,因此通過自己的真誠感化,使下級員工能與你合成一體,共同完成業績,并且分享因此帶來的榮耀,獲得下級員工的愛戴和支持。事實上很多時候對于中層來講,不僅僅是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特別是在一個小團隊內,權威更多的隱沒于團隊的力量。因此對于這種小團隊的領導,保障團隊合力是最關鍵的手段,營造團隊氛圍是中層干部最需要迅速解決的問題。
5、我們廠創建于2002年,至今已有9個年頭。2007年上層領導為了節約資金,開始通過勞務所招聘臨時工。到現在整個廠子里臨時工占60%,而且流動性很大。讓人頭痛的不是這個,是正式工掌握著技術卻都開始打諢,搞的整個廠沒有多少業績。懇求解決之道!
胡寧濤:
企業首先應該明確生產率與勞動力成本的關系,臨時工的招入雖然某種層面上會降低薪酬成本,但對生產率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如果計劃不當,負面影響導致的損失將大于剪裁正式工節約的成本,因此科學適度的人力資源規劃,進行相應合理的人力資源配置是企業應該首先明確的,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規劃配置是第一要明確的問題;
其次在薪酬激勵理論里,臨時工的最佳激勵都是成為正式工的誘惑,因此不要讓臨時工永遠有臨時工的感覺,如果為優秀的臨時工設立幾個正式工的名額,每年定期吸納部分愿意進入工廠的臨時工,對于企業和臨時工都是雙贏的好事,企業獲得更佳的勞動積極性,臨時工獲得未來的職業發展前景;
而對于某些技術人員的“打諢”,本質上是一種員工技術壟斷的“要挾”,所謂當某些人意識到自己的稀缺性時,他會以某種方式來提高自己的身價,比如消極怠工或者提高薪資,這就需要企業建立適度的競爭機制來壓制這種不良心態。使壟斷被良性的市場競爭所取代,比如聘請外部技術人員,讓優秀的臨時工進入這個領域,或者在內部建立一個績效考核機制,鼓勵為企業做貢獻的行為,使“打諢”風氣得不到滋生的空間,偷奸?;瑳]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