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kon Styri丹麥哥本哈根
最近關注:“分形之父芒德勃羅去世”
芒德勃羅(Benoft B Mandelbrof,1924—2010)在IBM供職20多年,在多個學科摸爬滾打之后創立了自己的分形理論(fractal),影響巨大,于10月15日去世,1994年他曾在中國做過關于分形的報告。以下是一張基于其理論的典型分形圖像。
MarkuS A.Dahlem 德國柏林 物理學家
最近關注:“FDA批準用肉毒素來治偏頭痛”
美國FDA終于批準了眼力健公司(Allergan)用他們的暢銷產品Botox(A型肉毒桿菌毒素)來治療偏頭痛。在批準一個多月前,這家公司因多年非法利用肉毒素治頭痛這個功效進行市場營銷,被罰了6億美元!不過他們在2008年賣出了13億美元的Botox,其中5000萬美元的Botox都是用在了治療偏頭痛,現在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地賣了,美國市場容量據說高達10億美元。
Ola Kostrzewa旅行愛好者
最近關注:“企鵝的老擔宗”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古生物學家Jutia clarke在秘魯境內發現了生活于3600多萬年的史前巨型企鵝的化石,給它們取名字叫Inkayacu Daracasensls。它們體型巨大,身高接近人類(1.5米),大概是現代的帝企鵝的兩倍重(54-59千克),在南極極點因為環境太惡劣,是沒有企鵝生存的,它們的身世仍是個謎。
Madhusudan Katti美國加利福尼亞生態學家
最近關注:“重新認識雜草”
莧屬植物(Amarantus)被認為是重要的入侵物種,尤其是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的“雜草”,孟山都公司和農民們都不歡迎它們。孟山都推廣的轉基因作物長期配合草甘膦使用,來除滅莧屬植物,現在卻造就了不少耐草甘膦的莧屬植物。這種植物生命力強、分布廣,其種子還有約16%的蛋白質含量,比小麥、大米還高,從阿茲泰克人開始就用它們做特別的面包,現在鼓吹應該想多種辦法鏟除它們的媒體在一開始還熱烈歡迎把它作為新糧食。
Chris@SocialTexture 數字技術研究者極客
最近關注:“google的新工具‘研究跟蹤’”
科學研究越來越需要多人協作,這個名叫“研究跟蹤”的工具可以通過語義分析等方式,把使用者的上網操作歷史自動過濾并組織起來。用研發人員的話來說,“‘研究跟蹤’的作用就是幫助用戶自動重現自己使用網絡進行研究的路線、方式,而不必有額外的什么操作?!彼且幌盗薪M織有序的頁面,幫助研究者迅速理解一個大的研究項目,看起來就像是google的套件中的一部分。
dhayton美國費城 科技史學家
最近關注:“生物醫學人體試驗的慘痛教訓”
60年前,數百名危地馬拉監獄囚犯與妓女發生性關系后感染梅毒,隨后接受青霉素治療,卻成了美國醫學工作者的“實驗品”,當時是人體實驗缺乏控制的“黃金年代”。醫學史學家Susan Reverby深度揭露了此事,美國疾控中心(GDC)的負責人Thomas Frieden,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負責人Francis Col-lins都站在她這一邊,奧巴馬也因此事向危地馬拉道歉。
Maria Wolters蘇格蘭語言技術學家
最近關注:“facebook挾bing大戰google”
微軟的搜索引擎bing與Facebook合作,與google形成了巨頭級別的對抗。有分析家分析了這背后的六大意義:1搜索可靠信息還有熟人網絡這種方式;2公司們會大力加強客戶體驗;3不同搜索結果將大為不同;4在bing的搜索結果中社會化元素將更多;5google得重新去白板前規劃一下了;6一定要掌握好在facebook這樣的網站上自己個人隱私的限度。
Chih—Hao Tsai蔡志浩中國臺灣電子工程師
最近關注:“用電子設備幫助記憶”
76歲的微軟研究員Gordon Bell去年寫了一本書《Your Life.Uploaded》,描述了過去十年間他如何利用信息設備輔助自己的記憶,例如利用掛在腳前的攝影機每隔一段時間就自動拍一張照片并記錄坐標。比如twitter備份,在撰寫每則訊息時就已經為日后的檢索作準備,盡量讓每則訊息自我完備。還有Flick相簿與GPS軌跡記錄,但是后者不能隨便傳到網上去。
科學新聞雜志小組
最近討論:“相愛越久越不了解對方”
瑞士巴塞爾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比起那些只結婚一兩年的夫妻,結婚時間平均長這40年的人,對另一半喜歡的食物、電影、家裝風格要知道得少得多,雖然他們自認為非常了解對方。研究者拿38對年齡為19—32歲的年輕夫妻和20對年齡為62—78的老夫妻作比較,由于老夫老妻覺得自己的關系很穩固,從而認為互相沒什么可了解的了,于是逐漸忽略對方。盡管老夫妻不太能知道對方的偏好,但與年輕人相比,他們對自己的婚姻關系的滿意度要更高。
Bill N.McCoy:也許那些最了解對方的婚姻根本不會維持超過40年,因為他們互相知道得太多了。
Ivette Davis:我覺得都結婚40年了,這些細節算什么,關系才是最重要。
Robert Solomon:我爹媽都已經幸福地吵了60年的架了,我們小一輩的都知道他們都不往心里去。他們可以很熟練地讓自己重燃情火,但他們甚至不知道巧克力是否適合對方的腸胃,我卻知道!
Estrella Eguino:我有過一段16年的婚姻,把知道他的一切當作愛的維系;現在我再婚10年,維系愛的方式是每天從他身上發現新東西然后忘掉它!
生物學小組
最近討論:“超級計算機實時折疊人類蛋白質組”
盡管我們已經掌握了很多關于人類蛋白質組的信息,然而大多數蛋白質的功能仍是未知數?,F在的許多研究蛋白質折疊的方式都只能在10倍于微秒或者毫秒級別的時間尺度上進行,這極大地限制了分子動力學的發展。哥倫比亞大學的計算機生物學研究中心特制了一臺超級計算機,可以在原子級別的層面模擬蛋白質折疊中,觀察其所發生的生物學結構變化。
Aaron Nguyen:人類終于能夠在毫秒尺度上研究蛋白質組折疊了,而且能夠模擬每個結構中的全部原子。
Ernest Westrup:太棒了!如果能實時地進行蛋白質組折疊馬上可以出大成果!
氣候變化全球討論小組
最近討論:“懶人環保對不對”
你認同“懶人環保”這個方式嗎?這個概念來自于Josh Doffman的電視節目“懶人環保(The Lazy Environ—mentalist)”。這個節目拯救地球的觀點與眾不同,如Dorfman認為不要因為洗澡時間過長或開大排量的車而有負罪感,他說:“危言聳聽、讓人們的良心不安,這些方式只能打動極少數人,而我的目標則是改變多數人?!?/p>
Andre Veiga Barbanti:承擔綠色責任并不意味著要減少享受生活,兩者都是為了讓我們過得更好,尤其是那些有孩子的家庭。
Lutine De Boer:大部分的遷徙都是因為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會迫使我們遷移到冷一點的地方去,主要是加拿大、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俄羅斯這樣的地方。我覺得這也是“懶人環?!钡囊环N。
Monica Rosemarie Chow:“懶人環保”的哲學是很棒的。有多少人為了環保而離開舒服的地方呢?環保項目很多,但是讓所有人都能夠加入進來才有用。
公共利益科學中心小組
最近討論:“孩子的營養補貼”
有關兒童營養補貼的問題一直在辯論,懸而未決。公共利益科學中心政策部主任Margo Wootan在報紙上發表了他的看法。三分之一的美國兒童超重或肥胖,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比如糖尿病或心臟病;同時卻有四分之一的兒童因為營養不良影響到身體和學習。兒童營養補貼項目試圖一舉解決這兩個問題,提供4.5億美元以讓孩子們在學校獲得更好的營養。
Eric Hackenberger:這個計劃簡直是無聊透頂,毫無用處。政府的工作不是喂孩子,還命令該喂誰不該喂誰。不過在我的印象里,我們高中學校的伙食還是相當不錯的。
Bruce Estey:我聯系了有關這個項目的國會議員,他們說這個項目包括好幾個方面的支出,不過他們也說有好幾個其他的項目比這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