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季李寧“都市輕運動(Urban Sports)”系列推出的秋冬版,也是亞運比賽服的Take Down版本,其口號是“玩的就是出乎意料”,這正是對廣州亞運會最好的詮釋。當我們看了這些只出現在亞運會上的“亞文化”項目,會猛然發現,原來體育還可以這么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亞運會可能比奧運會更加好看,因為花樣百出的“亞文化”項目可能顛覆你對體育比賽的成見。
本屆亞運會擁有14項非奧運會項目,是歷屆亞運會中最多的,其中如卡巴迪、藤球、板球、圍棋、象棋等都是極具亞洲地方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而這14項中,體育舞蹈、龍舟、輪滑、圍棋、象棋、板球6個項目是首次進入亞運會。
這些運動中,有些你可能聞所未聞:成人版的“老鷹捉小雞”——卡巴迪、網上芭蕾舞——藤球、紳士無比的運動——板球,還有最潮流的輪滑,都是本屆亞運會的“出乎意料”。
輪滑:最潮的運動
“輪滑”這個名字,大家可能覺得陌生,但它的別稱——“溜旱冰”或“滑旱冰”則就—下親切了。在童年的記憶里,我們擁都有過那么一雙旱冰鞋,可能很簡陋,繩子一綁,就一路滑出笑聲。
那個時候,這項運動還和“時尚”沒什么關系,但隨著極限輪滑,即滑板的加入,這項運動現在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潮流。
據有關資料記載,輪滑于18世紀誕生于荷蘭。現代輪滑是由美國人詹姆斯-普利姆普頓于1863年發明的,他創新地用金屬輪子代替了木質輪子,推動了輪滑的發展。1856年,詹姆斯在紐約投資開辦了第一個室內輪滑場,并組織紐約輪滑運動協會,首次將輪滑運動正式列入體育運動的正式比賽項目。
1980年,中國輪滑協會正式成立,并于同年加入了國際輪滑聯盟。1987年1月1日,我國根據國際通用名稱,將這一運動正式更名為“輪滑”。目前由中國輪滑協會管理的運動項目主要包括花樣輪滑、速度輪滑、輪滑球和極限輪滑(滑板),其中,花樣輪滑是我國的強項,在亞洲處于領先地位。
而在我國大眾中,輪滑運動早就成為了“潮運動”,初步估算,我國目前參與該運動的人數不下1000萬人。大街小巷總是充斥著玩兒輪滑的青年人的身影;甚至還有餐廳、超市給自己的員工配備了輪滑,以增加工作效率,成為一道道流動的風景;而當“環保”、“健身”的理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自領上班族所接受時,以便攜的滑輪代步,更是成了最潮的生活方式的代表。眼疾手快的李寧甚至針對這股風潮推出了“都市輕運動(Urban Sports)”系列服裝。這個系列是李寧專為都市人群設計的全新系列,強調“24小時,365天想動就動”的理念,有著鮮明的時尚個性,同時又適合多場合多種運動,讓喜歡運動的青年人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以輪滑為代表的都市運動。
卡巴迪:“成人版老鷹捉小雞”讓人捧腹
如果你看見一群男人在比賽場上,不持有任何運動器械,赤手空拳地相互追逐、躲閃,還時不時扭打成一團,甚至猛然一只鞋飛出場外;并且,整個過程中,總有一個一直高呼著“卡巴迪”、“卡巴迪”……請不要質疑你真的是在觀看一項正式的“運動”,它的名字就叫做卡巴迪。雖然,這項運動著實像一場成年版的“老鷹捉小雞”。這可能是亞運會所有項目中最能博得觀眾笑聲的—項了。切記,請勿在吃飯時觀看這項運動。
卡巴迪運動源于印度,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游戲,用作個人的進攻和防守的練習。后來逐漸傳到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緬甸等國,因其場地便利以及不需要使用任何工具,隨時隨地都可以展開而廣受歡迎。1990年,卡巴迪被列為第11屆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目前,這項運動已經發展到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中國等國家。
卡巴迪比賽的場地以中線為界,分為兩個半場,參加比賽的兩個隊伍通過相互進攻和防守來得分。防守一方叫做“反對者”,而冒犯—方叫做“襲擊者”,兩隊輪流扮演進攻和防守的角色。“襲擊者”每次出動一名隊員,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沖到對方的地盤上,用身體的任意部位接觸到對方的隊員,接觸到的越多,得分越高,然后再突破重圍回到自己場地上;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襲擊者”要—直提防著不被對方隊員抓住、扔出場外。
我們可以想見,卡巴迪的比賽簡直就是—場合法的“群毆”,其間爆笑場景接連上演。但這還不算,最讓人驚詫的是,“襲擊者”一起步,就必須連續不斷大聲呼喊“卡巴迪”直到他順利過關回到自己地盤或被“反對者”捉住扔出比賽場,其間稍有停頓或含糊,即被罰出場——這也是此運動名稱的來源。由此可見,這項運動不僅需要敏捷性、肌肉協調性和快速反射能力,還需要很好的肺活量。
藤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的混合體
用足球的方法來“踢”排球,是異想天開嗎?不,這是—項古老的運動,名字叫做“藤球”。
藤球是由9-11根細藤條編制而成的黃色空心圓球。觀看藤球的過程,像是觀看一場網上芭蕾加雜技表演。和足球一樣,藤球最基本的規則就是不能用手觸碰到球,但又要像排球那樣,將球打過網,所以,最基本的動作就是高高抬起一只腿,常常要到半空齊肩的高度,然后一腳將球踢過網。于是,你可以看見滿場飛腿亂舞,扭腰甩頭——也和足球一樣,除了手,身體的其他部位都可以作為進攻武器。運動員們出色的柔韌性以及敏捷程度可能連羅納爾迪尼奧都自嘆不如。套用網絡流行語——“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來解釋藤球就是:是在羽毛球場地上,用足球的方式進行的排球比賽。
此運動起源于15世紀的蘇丹國統治下的馬六甲一帶地區,廣泛流行于東南亞。1960年,一套完善的比賽規章制度建立起來后,這項運動正式被定名為藤球(sepaktakraw),并進入了東南亞運動會。1982年藤球作為表演項目進入亞運會,1990年北京亞運會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
板球:最紳士的比賽
如果說卡巴迪和藤球的“亞洲屬性”過強,那板球這項則起源于英國、并且衍生出了棒球和壘球兩類大熱門的運動則很具“國際性”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甚至將板球作為國球,在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等亞洲國家這項運動也很活躍,但奇怪的是,我國民眾對它卻很陌生。
板球又名木球,顧名思義,就是使用木板為工具,以擊球、投球和接球為主的運動。其運動規則與棒球有類似之處,實際E棒球正是美國人改良板球運動之后的產物,因此板球也有“棒球之父”的稱謂。不過與棒球相比,板球的規則要復雜很多。
板球最早出現在英國鄉間,據說早在13世紀,英王愛德華一世就曾在英格蘭東南部的肯特參加過類似板球的運動,亨利八世更稱板球為“國王的運動”。時至今日,板球場上依然延續著幾百年前的一些傳統,比如:一邁進球場大門便須脫帽,這意味著對球場上所有球員、裁判和觀眾的尊重;比賽即使很激烈,觀眾們只是溫文爾雅地鼓掌,整齊一致地喝彩聲;參加比賽的球員,—直是白鞋、長褲、白襯衣外加薄毛衣,裝束干凈、整齊。這可能是亞運會上最具紳士風度的項目了。
多種花樣多種鞋
我們以李寧的頂級專業運動系列產品(Athletic Pro)為例,來看看亞運會花樣眾多的運動項目是怎樣改變了運動鞋的形態。
短跑釘鞋
贊助鮑威爾所用。在速度為首要考慮因素之下,鞋子的輕量化非常重要,而鞋釘的形狀需配合跑道,才能發揮加速。
馬拉松長跑鞋
贊助白雪所用。需要比普通跑鞋更加輕便、透氣、舒適,避免長期摩擦造成損傷,其前掌則更需要足夠的抓地能力和耐磨性。
羽毛球鞋
贊助國家羽毛球隊所用。羽毛球運動的加速、急停、轉身、跳躍都非常多,鞋可能在各個方向受力,透氣性也是非常關鍵的。
網球鞋
贊助伊萬·柳比西奇所用。網球與羽毛球類似,但跑動距離更長,跳躍更少,所以鞋子更偏重于幫助跑動制動。
籃球鞋
贊助奧尼爾所用。籃球的跳躍非常之多,而且腳踝易于受傷,所以多用高幫保護腳躁,而鞋底也需要富有彈性、抓地性。
籃球鞋
贊助朗·戴維新所用。
標槍用鞋
贊助安德烈亞斯·托希爾德森所用。因投擲標槍一刻,人與地面需保持極好的穩定,所以鞋釘尖細。
撐桿跳高鞋
贊助伊辛巴耶娃所用。因其有助跑、起跳兩個步驟,所以腳跟需減震,而前部有釘幫助起跳時穩定腳掌發力。
足球鞋
贊助肇俊哲所用。足球場為草地,所以需要較為粗大的鞋釘,而鞋面尤其需要考慮與球的接觸,以控制足球的力度與角度。
摔跤鞋
摔跤運動中踩部關節用力甚多,故鞋子需有高幫,保護躁部,而整個鞋用軟性材料包裹足部,不喪失靈活性。
擊劍鞋
擊劍對爆發力與瞬時速度要求很高,故鞋子的整體彈性非常重要。
太極鞋
鞋子需要非常柔軟,而且太極有許多擺腳動作,鞋幫不能太硬,而鞋底需富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