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很多奔波在大城市的上班族來說,可能要面對的一個尷尬是:溫馨的家常常淪為來去匆匆的“旅館”;而長時間停留的辦公室卻既沒有自己的個性,更談不上溫暖。但冰冷、嚴肅的辦公環境就一定能排除慵懶、產生高效嗎?全世界正有越來越多的辦公室存顛覆這個理念。
2010年9月,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周年慶的主題是“新家孵新蛋”——他們搬新家了。位于第三極大廈的18層的新辦公室,從總體形象到內部線條設計也確乎像枚蛋殼,這一具有高迪建筑的夢幻感未來派設計,出自身兼建筑設計師與藝術家雙重身份的梁克剛之手,他說:
“我覺得李開復先生是一個特別理性的人,我的方案之所以入選,是因為我讓李先生覺得他被理解了,他不需要一驚一乍的創意,最貼切的就是最好的。”
空間設計也是生產力要素
創新工場最重要的特征是:它是一個孵化創新項目的平臺,緊緊圍繞“孵化”這個關鍵詞,梁克剛先生運用蛋殼體展開了他的整體空間設計。
進門處,幾乎鋪張的曲線,從墻頂線到墻角線,以及人工制造的墻體,點出了蛋殼體這一意象。辦公區為開放式,辦公桌的桌沿也是曲線,使得整個辦公空間頓時靈動起來。而這種曲面與曲線,除了表達蛋殼的主題外,還會讓人想象到“母親”、“溫暖”等意向。這些聯想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
“假如一個辦公空間能讓人有一個家的感覺,我想就是優秀設計的表現之一,至少加班時,不會那么讓人難熬。”
創新工場的新家坐落于原第三極大廈的18層,原本四方有角的典型現代寫字樓結構,被大量的曲線、曲面的設計所改變,讓人仿佛忘記了自己正置身于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而進入了一個無限的空間,正符合創意工場“創意無邊界”的隱含邏輯。
“作為一種生產力要素,空間設計很容易被人忽視,因為它很無形,但實際上,它是一種相當重要、相當長久的要素,一經存在,就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居于其中的人的心情、狀態與效率。”這是梁克剛對辦公空間作為生產力要素的認識。
由曲線來闡釋的企業文化
這個空間最大的特點:曲線,不僅源自梁克剛關于“優秀的辦公空間能讓人有家的感覺”的理念,更源于他對創新工場的企業文化的認識——優秀的辦公設計空間,必須要與其管理方式以及企業特點相吻合。
梁克剛仔細分析了創新工場的特點:從管理關系上看,創新工場不是一個刻板的線性的管理方式,而是一種多項并列式接近平行的結構,比如它有母公司的員工、孵化項目的員工、基金代表等;企業內部的關系不是僵硬的、從上而下的關系,而是可交互、可自由交流的,是環環榴扣的鏈條關系。理解了這個關系,再面對這個比較瑣碎,并且需要容納200-300名工作人員的空間,梁克剛最終選擇了曲線這一關鍵要素。這不僅僅出于審美的需要,也是他對創新工場管理方式的一種結構上的展現。于是,在安排辦公室位置、會議室位置、行走流線時,梁克剛用足了曲線流線以及對稱關系。李開復作為組織的核心,他的辦公室,按照李開復自己的意見,沒有放置在更深或更隱蔽更安靜的空間,而是放在集中辦公區的中線上,左邊是孵化項目辦公區,右邊是母公司辦公區,整個辦公室是一個透明結構;墻體與墻線依然選擇曲線,仿佛是一枚雞蛋的蛋黃,居中,但不凌駕。這種后現代的更加人性化、更加平等的企業文化在空間中一覽無余。正如在玻璃墻板上。一位新進員工的留言所述,“創新工場,不一樣就在于,作為一名剛來的工友,你就可以在第一次工作餐時與李開復大叔面對面邊吃邊聊。沒有距離,這是我想留在這里的原因之一。”
于各種管道之上,使得管道天然地成為了工友們創意才華的展廊。這種人與空間的互動還體現在其他地方,比如根據創新工場的特點,梁克剛萌生了新的設計理念。創新工場在搬家前,都是李開復請人來做飯,為了延續這一氛圍,梁克剛在緊張的空間中尋出一片狹長地帶,擺上彩色的圓形高腳椅、彩色的玻璃鋼桌子、彩色的吊燈,打造出觀感溫馨的工作餐用餐區,并體貼地在旁邊開設了一溜盥洗水池,以及沐浴室。“這是一段家居區”,施工總監林先生說,這就是一種SOHO文化。
80%VS20%——人與空間的互動
“最好的建筑作品只完成80%,剩下20%要留給使用者來做,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空間,在參與過程中,讓他們形成歸屬感”,這也是梁克剛的理念,參與感正是創新工場企業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為什么許多辦公空間讓人覺得累,很多時候,這個累是由于視覺的累贅造成的,眼睛只喜歡看見愿意接受的信息,不喜歡的一切都是累贅。所以,設計師一方面想要盡可能地簡化,讓視線更純凈;另一方面希望在視覺上做到有所起伏,讓眼睛愉快。”這種純凈并深化的工作,在創新工場這里,由工友們自己來完成。比如,在原來的墻頂上,鑒于工場所要求的LOFT風格,沒有封頂,許多管道是裸露的,但為了使眾多管道不成為視覺的負擔,工友們就地取材,將自己設計的備種彩色紙飛機,公司LOGO牌的彩繪版,懸掛
有趣的辦公室發展史
1.中世紀的修道士是辦公室環境的發明者,每天教堂的鐘聲就如同現今的打卡機一般。
2.公證人是個人辦公空間車口辦公家具的肇始者。公證人在當時的社會之中扮演著多重的角色——檢察宮、稅捐代收人、律師、生意人、甚至是銀行家。
3.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印度長途跋涉時乘坐的火車車廂中已經出現了“移動辦公”的概念。
4.1g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泰勒理論。泰勒理論強調秩序、階級組織、監督及群眾利益。他提倡的這種科學式管理把人視為生產線上的一顆螺絲釘。泰勒理論奠定了今天“格子間”的雛形。
5.名美國建筑師賴特(F rank L Joyd wriq n1)是辦公大樓的設計先驅。他設計的辦公大樓充分體現了泰勒的理論,比如拉金大樓(拉金兄弟發明了郵購業務)。
這是當時代表泰勒理論最先進的大樓,在這棟建筑里,賴特創造了一個有自然采光和中央空調的中庭的開放式的辦公空間:四個或六個員工可以同時坐在一張工作臺前工作。除了建筑之外,萊特還設計了現在我們大量使用的辦公枸的雛形——它也出現在拉金大樓,它的支撐腳出現了十字爪型的支撐系統,下面使用了萬向輪。
6.格魯皮烏斯(WaIler GropIus)在1919年開展包豪斯運動,是現代工業設計的開端。1928年MalIet Stevens設計的功能性鋼制書桌便是包裹斯風格的代表。書桌是鋼制的,有鎳管的支撐腳和抽屜。最為精巧的是,這個設計巧妙地將筆架、煙灰缸等嵌在皮制的桌面上,以避免桌面雜亂無章。
7.1g世紀50年代,在紐約,很多辦公區出現了典型的“主管辦公室”,有別于格子間的大空間、內置小型會議桌。這是紐約成為世界經濟和文化中心的一個直接體現。
1957,SOM設計了CIgna大樓。這個大樓不僅通透開敞、外部環境奇佳,而且內部還有4個小型的庭院,以供采光的需要以及景觀的納入。這種將辦公室校園化的設計方法代表了5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高峰。北美也隨之產生了新的辦公文化——精確、井然有序和嚴格的管制,整個辦公空間用模組化和格子狀的空間設計來達到有效和完善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