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曾相識的感覺很多人都體驗過,心理學、腦科學從眾多不同的角度試圖解答,雖然對此看似平常的現象尚無絕對正確的結論,但研究會讓我們更深地理解人的思考機制。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來到一個新的地方,突然覺得一切都很熟悉,也許是聲音、味道,或某一瞬間的情節。雖然可以確定從來沒有到過這里,但內心中卻感覺曾經來過。在《紅樓夢》中,賈寶玉初次見到林黛玉,就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這種認為當前發生的事件曾經發生過的熟悉感被稱為Deja vu,也叫即視感。Dejavu一般被認為是在上個世紀,由法國精神科專家艾米力·波拉克(EmileBoirac)在其著作《精神科學的未來》中首創,他稱之為“不可名狀的認同感”。Deja vu讀作“德夏禹”,在英語中沒有“vu”的音,只好念作“德夏烏”。
熟悉感系統一日尊短路
D6ja vu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英國有過調查,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曾經經歷過Deja vu體驗,而且那些想象力豐富的人體驗得更多。由于Deja vu體驗經常讓人感覺神秘和困惑,因此產生了許多神秘主義的理論來解釋它,比如夢境、神諭和輪回轉世。甚至量子力學的平行宇宙理論和時空扭曲也被用來解釋Deja vu。但在神經科醫生和心理學家看來,Deja vu只不過是大腦和認知加工短暫功能失調的產物罷了。
早在1888年,英國的神經病學家休林斯·杰克遜就發現顳葉癲癇病人在發病前經常出現Deja vu現象,這就讓人很容易聯想,大腦顳葉的某些功能與Deja vu有關。而且當時的神經病學家推測,正常人的Dejavu感覺也是由于顳葉的輕微癲癇造成的。后來,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潘菲爾德用電刺激病人的大腦皮層,發現刺激大腦顳葉時,偶爾會誘發病人的D6ja vu體驗。
顳葉中的海馬旁回與熟悉感的產生有關。同時,顳葉區域還接收來自視覺皮層與聽覺皮層的知覺信息。電刺顳葉產生的熟悉感與傳入的知覺信息錯誤地結合在一起,就可能產生D6ja vu體驗。
大腦活動的不同步可能是原因
我們的記憶系統可以分成有意識的回憶系統和熟悉感系統。比如在街上碰到一個人,也許可以回憶起他是小學同學,及眾多交往細節,比如他的性格;或者只是會覺得這個人很熟悉,但是卻不能叫出他的名字,也無法想起何時何地認識他。這就是熟悉感系統在起作用。
有意識的回憶與熟悉感卻是獨立的。負責回憶的腦區包括前額頁皮層和海馬,而熟悉感系統則包含海馬旁回以及與其相聯系的區域。奧地利精神病學家Josef sDatt認為,當海馬旁回活動,而前額頁皮層和海馬沒有正常活動時,就會產生Deja vu體驗。即產生了強烈的熟悉感,卻無法有意識的回憶具體內容。
另一種對Deja vu的解釋是神經傳導的延遲。大腦是高度并行加工的,傳入的感覺信息會通過不同通路到達高級加工中樞。比如,有負責加工低頻和整體信息的快速通路,以及負責加工高頻和細節信息的主要加工通路。大腦的高級加工中樞要整合不同通路的信息,從而形成統一的經驗。快速通路的傳遞速度通常比常規通路快,但如果兩個通路的延遲相差太大,高級皮層就無法將兩個通路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而是會感覺同樣的事情在之前發生過。神經延遲可能只有幾毫秒,通常是由于神經遞質瞬時耗盡造成的,人們往往在疲倦時更容易產生Deja vu,這與神經傳導延遲的理論是相符的。
另一種可能的神經延遲發生在大腦兩個半球之間。大腦的兩個半球分別相對獨立的處理信息,最后傳遞到優勢半球的高級加工中樞。一部分信息直接傳遞到優勢半球的加工中樞,而另一部分信息先傳遞到非優勢半球的加工中樞,再通過胼胝體傳遞到優勢半球。如果信息在左右半球之間傳遞時產生過多延遲,也可能出現D6ja vu體驗。
被驗證的知覺過程分裂說
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Deja vu是無意識中的幻想,無意識的內容會被阻擋在意識覺察范圍之外,但是熟悉感會溢出,從而產生D6ja vu體驗。但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論一樣,這個解釋很難用科學的方法驗證。
英國結構主義心理學家鐵欽納認為,Deja vu是由于知覺過程分裂為兩部分而造成的。在進行完全的知覺加工之前,可能已經進行了一個快速的無意識加工,當前的知覺體驗與較早的印象相匹配,就可能產生熟悉感,這兩個知覺過程的分離可能來自于外界環境的干擾或者心理狀態的變化。比如在過馬路時,可能無意識地瞥了一下對面的商店,當穿過了馬路再看到商店時,就可能產生意外的熟悉感,大腦的初級視皮層會加工大量信息,但只有少數會被注意進而進行完全的加工。在過馬路時雖然注意的是車流,但商店的信息可能也被無意識地進行了少量加工,當第二次注視商店時,視覺系統的深入加工會與第一次的無意識加工相聯系,從而產生熟悉感。
心理學家在實驗室中驗證了這個理論。他們先給被試者快速呈現一次單詞A,第一次單詞A的呈現是非常快速的,被試者無法看清是什么單詞。然后再在接下來的一連串單詞中插入A,這時的速度較慢,被試者可以看清楚單詞,他很容易就判斷出A在此之前出現過。這種現象與Deja vu相似,當深入加工單詞A時,第一次的快速加工就可能產生熟悉感。
錯誤的熟悉感也會引起“即視感”
另外一種理論認為,Deja vu是由于錯誤的熟悉感造成的,當眼前的經驗與記憶中經驗的某一部分匹配時Deja vu就可能出現,這種熟悉性是真實的、內隱誘發的,無法有意識地回憶熟悉感的來源。為何會產生錯誤的熟悉感呢?如果對當前情景中某一具體事物熟悉時,這種熟悉感可能就會擴散到整個場景,從而觸發對整個場景的Deja vu。比如,在一個新裝修的客廳中,有一盞燈與你朋友家的燈是完全相同的,而你卻無法回憶起在哪里見過這盞燈,這時內隱的熟悉感可能就會擴展到整個情境中,產生你曾經來過這個客廳的感覺。
另外,整體的相似性也可能誘發錯誤的熟悉感。雖然,這間客廳中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你以前見過的,但也許整體的布局與你以前居住過的很相似,就可能誘發Deja vu。在一項研究中,美國南衛理公會大學心理學家阿蘭·布朗給被試者看一系列的場景圖片,一周之后再讓被試者來判斷自己是否去過這些照片所在的地點。這些圖片都來自被試者沒有去過的大學,對于那些獨一無二的場景,比如圖書館大樓等,被試者很難錯誤地認為曾經去過,但對于一些日常場景,比如教室或圖書館的閱覽架,被試者就很容易判斷曾經去過,這是由于學校間日常場景的整體性比較相似的緣故,整體的相似性會誘發錯誤的熟悉感。
總之,目前存在著很多試圖解釋Deja vu的理論,但究竟哪個理論正確還遠沒有定論。對于這個有趣的現象,還需要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進行更深入系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