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里,你將看到一個務實創新的哈洽會,一個群英薈萃的哈洽會,一個充滿商機的哈洽會,你將看到一個收獲喜悅的哈洽會。
——黑龍江省省長 栗戰書
6月19日,歷時五天的第21屆中國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落下帷幕。經歷了地方性展會——國家級展會——國際性經貿盛會的嬗變,年屆弱冠的哈洽會越發生機勃勃。
2008年,源自美國的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終于引發了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中國雖成功躲過了這次危機,但對外貿易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兩年后的今天,全球經濟雖已總體企穩向好,但復蘇的進程仍不均衡,特別是歐盟各國正面臨主權債務危機的挑戰,經濟前景尚不明朗。在這個背景下,第21屆中國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如期召開了。《新財經》連續兩期跟蹤報道了這一盛會,試圖從中尋找到云譎波詭的世界經濟形勢下,中國對外經貿合作的突圍之路。
哈洽會,哈爾濱人的盛會
6月15日,農歷五月初四。距哈爾濱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端午節,只剩了一天時間。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哈爾濱,氣候異常,已連續出現了幾個35攝氏度以上的熱天,夏都特色大打折扣。今天也不例外,一大早,陽光就熱情地傾瀉下來。而比陽光更熱情的,則是豪爽的哈爾濱人。
孫先生,公安民警。經常加班的他,今天難得偷得一時閑。上午一開館,孫先生就和太太帶著剛剛結束高考的兒子,一起興致勃勃地來逛哈洽會了。
見記者對他手里的兩大袋東西感興趣,孫先生興奮地向我們一一展示:不含防腐劑的玉米汁、黑龍江寒帶獨有的黑蜂膠、俄羅斯的魚子醬、日本的壽司……
“哇,大采購!”記者驚呼。
“難得一年有一次這樣的機會。東西全,又保證質量。買了好東西,又開闊了眼界。”
得知我們一行來自北京,孫先生熱情地向我們介紹哈爾濱:“今晚去江邊轉轉吧,端午前夜,很熱鬧。”孫先生說,他在展會上買了2000多元錢的東西,其中大部分是特色食品。晚上,他會和家人一道共度端午。
和孫先生一樣,很多哈爾濱人,都把一年一度的哈洽會,當成了一個節日盛會。今年的哈洽會,恰逢端午。于是,逛哈洽,成了許多哈爾濱人端午假期的首選節目。
“截至6月19日,哈洽會電子門禁系統統計進場人數22萬人次。此外,哈洽會家具館(紅旗家具城)、義烏?尚志小商品城分會場、賓西木材交易區、金安國際商場黑龍江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分會場,在展會期間共接待國內外客商和消費者10萬多人。”哈洽會新聞發言人向記者介紹道。
本屆哈洽會吸引了包括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共72個國家和地區的1.1萬人參會。國內所有省、市、自治區都有客商參會,帶來了2萬多件商品。哈洽會辦公室邀請了俄羅斯16個州的近千名專業采購商、經銷商與國內各省市的供應商、生產廠家進行了洽談對接。據海關統計,今年僅從哈爾濱海關直接報關的參展商品就達12噸,比上屆增加了9噸。與歷屆相比,本屆哈洽會,境外展品數量最多、重量最大、品種最全。
哈洽會,蘊藏商機無限
蕭清發,來自臺灣的“森林裕藝術坊”的老板。雖然是第一次參加哈洽會,但他仍然信心滿滿,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參加過祖國大陸的許多展銷會。對大陸同胞的強大購買力,蕭先生深有感觸。
“去過廈洽會了?”
“是的,深圳也去過了。南京、廈門、漳州也去了。”
“推廣得怎么樣呢?”
“現場展示就好了。”
“展示一下還是有機會?”
“機會很大的。”
“今天第一天,還沒開張吧?”
“開張不會那么快。廈門是第二天開張,第三天東西差不多就都沒了。”
“買的人是大陸的多還是外國人多?”
“都是大陸的。”
“廈門的營業額賣了多少呢?”
“三四十萬。”
“這里您估計呢?”
“30萬應該有。”
在與記者交談的過程中,不斷有人過來看商品、詢價。我們不得不中斷了談話。
與蕭先生不同,趙先生可謂是哈洽會的老資格會員了。作為一家著名飲料企業的副總,每年的哈洽會,都是他最忙的日子。
“從招商到宣傳都得忙。今年的展會是最大的,我們的投入也最多。”
“大概投入了多少?”
“將近20萬。”
“這種投入值嗎?收益怎樣?”
“已經有大單了,2000萬,明天就簽約了。我們對俄羅斯還有一個大項目要做。”
對哈洽會,趙先生很有感情。在他看來,正是哈洽會,給他們的企業帶來了無限商機。連年參會,讓企業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認識了自身的優勢,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也正是哈洽會,幫助趙先生所在的企業、產品品牌終于走出了龍江,走進了北京,邁出了國門。
“打造品牌要分幾步走,第一先做市場,第二要廣告推廣,第三要做整個形象。我到哈洽會不是來售賣的。你買我可以賣,但我不只是賣,我是做展示為主,做企業自己的形象。”
趙先生果然聰明。與參會的一些展商不同,趙先生的企業在展會上并不急于叫賣自家的產品,而是用心詮釋、打造綠色、健康、有機、環保的企業理念,精心打造企業品牌。而2000萬元的訂單無疑證明了他們策略的成功。
談到哈洽會對企業以及產品品牌打造的貢獻,身為茅臺酒黑龍江總代理的王先生也是深有感觸。對于記者“哈洽會對品牌提升的作用有多大”的提問,王先生的回答毫不含糊:“當然大了。為什么呢?國酒茅臺屬于醬香名酒,俄羅斯、東歐,它們喜歡這個口味,西歐不一樣。我們怎么把這個市場打開呢?就是不懈地努力去宣傳,讓他認識,這不但是中國的國酒,還是世界的財富。俄羅斯的伏特加說自己是世界的名酒,我們講世界的三大名酒是中國國酒茅臺、英格蘭威士忌、法國的白蘭地。”
意猶未盡的王先生接著對記者說,“哈洽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品牌。我們的很多綠色食品這幾年在這兒賣出了很多。我們開發的玉米汁從去年拿到這里到今年非常成功。南方沒有這個優勢,沒有東北這個好玉米,榨出汁來,相當好喝。這就是黑龍江的優勢,綠色食品占了50%以上。而哈洽會正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據哈洽會組委會統計,本屆哈洽會,共有19個交易團組與44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各類涉外合同總額119.1億美元;簽訂國內貿易、國內經濟技術合作項目總額1521.1億元人民幣。
其中,簽訂的對外貿易出口合同中,服裝、紡織品、箱包及鞋帽占有較大比重。
簽訂的進口合同中,原油、大豆和化肥占有較大比重。
此外,還簽訂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項目21項,合同總額1.8億美元。
簽訂外商投資項目21項,合同總額11.8億美元。
簽訂境外投資項目20項,合同總額10.7億美元,其中中方合同投資總額8.2億美元。
同時,還簽訂引智項目56項,涉及俄羅斯、瑞典、美國、芬蘭、韓國、日本、加拿大、德國、法國、荷蘭、英國、白俄羅斯、烏克蘭等13個國家和地區,以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為主。
一組組數字告訴我們,第21屆哈洽會是成功的,精彩的。“精彩是要務實的,只要企業做的精彩,咱們就精彩。”哈洽會辦公室副主任關海濱很實在地對記者說。
事實上,正是有了這樣一群務實的人,做著務實的事,才舉辦了一屆務實的展會,也才最終收獲了精彩。
務實高效的展會
“去年哈洽會一閉幕,領導就給我們出了一道題,就是你們如何能把展會做實。”
第20屆哈洽會一結束,關海濱就和他的同事們投入了今年哈洽會的籌備工作。而他們工作的著眼點就是“落實”。
“今年春節前一直到4月初,我幾乎都在俄羅斯聯系招商。這次回來,就馬上辦手續,準備下一次的訪問。我們在短短的時間內跑了20個地區,從遠東一直跑到歐洲地區。”
關副主任和他的同事們沒有白跑。一位跟蹤報道了幾屆哈洽會的媒體朋友這樣評價本屆哈洽會:“禮節拜訪性參會客商少了,攜帶項目謀求合作的多了;你來我往的迎送宴請少了,直奔商機的考察多了;就連論壇致辭也少了客套寒暄,而是直奔主題的推介招商。”
翻閱本屆哈洽會的活動日程表,記者們都有一個感覺,本屆哈洽會,活動數量比往屆少了,但沉淀下來的都是對龍江經濟大有裨益的品牌項目:俄羅斯商務日為中外客商搭建了對俄經貿平臺;龍、港、澳、臺、俄羅斯遠東經貿合作項目洽談會實現了優勢互補、多方共贏;東北亞區域合作發展國際論壇為黑龍江建設東北亞經濟貿易開發區提供了理論支撐與現實依據。而俄羅斯勘察加等5個州區,巴西、德國等10個國家和地區舉辦的推介會、對接會等商務活動,以及國內7省市主辦的推介活動等,都進一步提升了展會層次。
細節成就完美
將展覽、會務活動中的每個細節都放之于服務客商的大局中反復推敲,是本屆哈洽會籌備工作的特點。榮膺哈洽會發展二十年功勛獎的俄羅斯外貝加爾邊區州長根尼亞杜林,在第20屆哈洽會期間,曾直言不諱地批評哈洽會的很多宣傳冊缺少俄文譯文。聞過則喜,本屆哈洽會,展會及企業的宣傳冊,文字都已基本實現了中俄對照;大會還設立了中、英、俄三種文字的展場指引系統;新設立了展商專用入場通道。而來自哈爾濱各高校,身著橘黃色背心、彬彬有禮的俄語志愿者,更讓我們強烈感受到了哈洽會注重細節、務實高效的辦展理念。
正所謂成也細節,敗也細節。走過五天的哈洽會,記者親眼目睹了上至省委書記、省長,下至哈洽會普通工作人員、志愿者的辛苦忙碌。然而,即便如此,卻仍難做到盡善盡美:參展人群定位不準;展會活動與民俗節日的結合不夠;參觀證件人員照片出錯,等等……
都說瑕不掩瑜,然而畢竟態度決定一切。
二十年了,二十年的哈洽會已經成為黑龍江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國內的人們通過這個窗口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朋友也通過這個窗口了解中國。在打開窗子的那一刻,我們窗內的所有人就該明白: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將公之于世人。我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