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一個沉重的話題。
稅改,一個并不新穎的話題。
我國最近一次大規模稅制改革是在1994年,當時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等一系列稅收政策。一“暫行”就暫行了十六七年。在這近二十年里,中國的經濟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說稅法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的話,那么,它與現在的經濟基礎已經很不匹配,影響并嚴重制約今天的經濟發展。
改革是一定要的。問題是,怎么改?
我們策劃了關于稅的這個選題,目的是,找找我國目前稅制存在的問題,探求改革方向。然而,隨著選題操作的逐步深入,我們越發感到混亂,發現有較多關節點難以理清。
說稅負重壓垮了企業,可為什么國有企業在金融危機下資金充沛,還頻頻創造“地王”?
說稅制過于復雜抬高了稅收成本,但相比之下,美國似乎更復雜,不僅有聯邦稅,各州還有自己的征稅計劃,而且不僅收稅,還要返稅,操作起來,比我們復雜多了,但人家的稅收成本卻遠遠低于我們。這是為什么?
說個稅,我們的納稅主體是普通的工薪階層,與美國富人是納稅主體形成鮮明對比,但是,所謂的富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企業主,特別是中小企業主,而作為企業主的他們又承擔著繁重的企業稅負。那么,到底是要給他們加稅還是減稅?
……
事實上,亂象本身正是稅制不良的表現,也說明了中國稅制需要徹底性的改革,僅做枝微末節的修補性工作,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要看清稅改方向,就要正本清源,先明白稅是用來干什么的。
稅收,通俗一點說,是納稅人用來向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政府收稅是要給納稅人辦事的。從經濟學意義說,納稅過程也是一種交易。所以,政府要收稅,首先要讓納稅人看明白服務內容及預算,更重要的是,要得到納稅人的同意。在美國,有關稅收增減調整的點滴變化,都必須獲得國會通過。相比之下,我們就簡單多了,常常政府某些部門發個文件就算告知了。
政府要為納稅人辦些什么事?主要是醫療、教育、國防、救災,等等,和老百姓息息相關,而市場又辦不到的事情。不能說我們政府一點兒沒做,是做得不夠合理。有些地方沒做到,比如,窮人還是看不起病,上不起學;還有些地方做多了,比如,建了大量普通百姓坐不起的高鐵,蓋了讓“開寶馬的窮人”入住的經濟適用房,補貼了靠壟斷生存的國企,等等。原本說,稅收是用來調節社會貧富差距,調節社會公平公正的,結果卻是差距越調越大,社會更加不公平。稅收在一定程度轉化為了部分群體的利益。不是用富人的錢補貼窮人,變相地,是拿窮人的錢去補貼了富人。這顯然是違反了納稅人的意志,政府花納稅人的錢必須有一顆公心。
征稅的一個根本原則是“量出而入”,而我們政府常常反向操作,有多少,用多少,不夠,接著向納稅人要,手腳越用越大。政府把納稅人當成了印鈔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讓納稅人很鬧心,也很困惑。稅,不交不對,交了似乎更不對。
我們接受的教育是納稅“光榮”,但如果納稅助推了社會不公,則很難說“光榮”。對政府而言,給公眾一份明明白白的花錢清單,也是一件光榮的事。
所以,單稅收說稅改,是找不到正確方向的。稅制問題的真正解決,還在稅外。稅制改好的前提是,公共財政體制、行政體制等綜合體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