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企業家都有一本屬于他自己的“經營辭典”,在這個辭典中,儲存和潛藏著他本人和他的企業的成功密碼。翻閱這些成功者的“經營辭典”,就如同打開了一扇智慧之窗和價值之門
每個企業家都有一本屬于他自己的“經營辭典”,在這個辭典中,儲存和潛藏著他本人和他的企業的成功密碼。翻閱這些成功者的“經營辭典”,就如同打開了一扇智慧之窗和價值之門。
記者在方太采訪時,無論是與企業高管的接觸,還是與普通員工的攀談,經常能感受到茅氏“經營辭典”對企業的影響。打開茅氏“經營辭典”,我們也許能從茅忠群經營企業的軌跡中,尋找到許多可資借鑒的經驗和價值。
茅忠群“經營辭典”的首頁,寫于十四年前,那時的方太剛剛初創。剛創辦的方太如同一張白紙,茅忠群在首頁上寫下的第一個詞匯是什么呢?——發現。
發現:洞察與商機
無數成功企業的案例證明,凡是具有超強發現能力的人,最終一定能創造出一個偉大的企業。在國外如此,在國內也同樣如此。
跨國公司中,通用電氣的韋爾奇,微軟的比爾?蓋茨,蘋果的喬布斯,英特爾的安德魯?格魯夫,他們以自己的發現能力,創造了企業的持續輝煌。他們的故事,人們早已耳熟能詳。
在中國企業界,海爾的張瑞敏,聯想的柳傳志,美的的何享健,用他們獨特的發現眼光,創造出了三個產銷量級超過1000億元的中國企業。他們的成功,使企業成為行業的佼佼者和領跑者。
將方太定位于廚電細分行業的茅忠群,顯然也具有這樣的發現能力。十四年來,他通過自己的發現眼光,在一個不起眼的行業里,給自己的企業找到了位置,也給方太持續經營找到了方向。
市場其實很公平,機會總是同時擺在每個人面前,為什么有的人能及時發現,并把這個機會轉化成巨大的商業價值呢?這需要發現者具備常人所沒有的商業洞察力。
對方太十四年的成長路徑進行分析,茅忠群對市場機會和消費需求的適時把握,確實有著某種天賦。憑一款產品在市場取得成功的企業很多,如當年熱銷全國的礦泉壺、商務通等,但熱鬧幾年后,就徹底煙消云散。對這些失敗案例作一個回顧不難發現,市場機會與商業價值之間,有一道神秘的坎,有的機會只創造財富,有的機會卻可以創造一個產業。
面對這道坎,有的人就此打住,只得到了財富;有的人跨越了這道坎,得到的是一個能持續經營的產業??梢源_切地說,從方太第一代產品起,再到方太引領行業消費潮流,是茅忠群的發現眼光,成就了方太今天的事業。
創造:偶然與必然
偶然與必然,是一個哲學命題,但通過一些企業家的成功演繹,往往會創造出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商業傳奇。
當年,一個不愿意繼續大學學業的美國小伙兒,發現在別人賣不動的產品里,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他奉行“拿來主義”,把別人研發的產品納入自己的商業視野,稍加改進后,讓其變成令消費者產生瘋狂消費沖動的產品。這個人就是比爾?蓋茨??v觀他的商業生涯,經常游走在偶然與必然之間比爾,總能把偶然間發現的技術或產品,變成自己手中必然的暢銷品。他用這樣的方法,成就了他的微軟帝國。
創造性與商業價值之間,似乎總有一條巨大的鴻溝,在阻礙追求者的成功。中國專利庫里沉睡的數十萬件專利,似乎就是一個最好的印證。記者有一個朋友,擁有十幾件個人專利,但卻沒有一件轉化為商品,這對一個專利擁有者來說,恐怕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市場的開放,競爭的加劇,讓許多企業想到了“創新”,但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可不是嘴上說說那么容易。創新的前提條件是投入,如果這樣的投入無法給企業帶來收益,這種“創新”對企業來說,只能是一種災難。
消費需求永遠存在,這是一個必然。但要發現這種存在,并進行具有商業價值的開拓,很多時候卻產生于偶然之間,如當年海爾推出的“能洗土豆”的洗衣機,雖說與“創新”并無多大關聯,卻是創造性地滿足了潛在消費需求,也為品牌贏得了口碑。
茅忠群是一個注重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的企業決策人,并讓這種決策在方太持之以恒,如果他不做這樣的堅持,方太不可能走到今天。在方太新建成的世界唯一的廚電研發中心,方太的研發人員,已經把自己的職能定位于“創造”,他們要通過研發創造,去引爆市場和消費需求:1996年,獨創全球A系列深型機;1996年,研發成功中國第一臺智能機;1998年,研發出中國風量最大的“颶風”機;2001年,研發出中國第一臺智能調速機;2003年,推出中國第一臺全鋁合金塔型機……在這一系列“第一”的背后,彰顯的是方太人強大的創造力。
堅持:無為與有為
茅忠群的企業經營個性,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堅持”,這樣的堅持,讓他把企業的資源,用在了應該用的地方。當然,這種堅持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他一直拒絕進入能獲取短期暴利的地產行業,雖說失去了個人財富增值的機會,卻贏得了方太在目標經營領域的競爭實力。
茅忠群的辦公臺后面的墻上,懸掛著一個碩大的書法條幅,上書“無為而無不為”,他把這樣的語句懸掛在自己身后,也許是在提醒自己:做企業,應該堅持什么,放棄什么。
其實,企業家如常人一樣,每天都在面對不同的誘惑,善于堅持的人,會沿著一個方向不斷努力和前進,被誘惑左右的人,會經常失去前進的方向。作為方太的掌門人,茅忠群如果缺少堅持的定力,就意味著企業時時面臨著風險。
茅忠群的堅持性格,在方太十四年的成長歷程中時時閃現,不但表現在他對企業的決策上,還融入到企業的產品研發、市場開拓、消費者需求引導和企業重大決策上,并一以貫之。慈溪市有6000多家家電配件企業,2000多家整機生產企業,只要進行產能資源整合,就可能誕生幾個巨型企業。對此,當地政府和父親茅理翔都想做些嘗試,讓慈溪的小家電制造商貼方太的牌子。茅忠群對這樣的想法堅決反對。他認為,如果這樣做,會削弱方太“廚電專家”的品牌定位,不但會攪亂市場,還可能影響方太的健康成長。在他的堅持下,方太不僅放棄了已經盈利的飲水機和電磁爐項目,而且連“貼牌”和“代工”也不再涉足。
從方太經營戰略上的“三不”(不上市、不收購、不貼牌),到體現方太核心價值理念的“三品”合一(產品、企品、人品),再到茅忠群給自己定下的“三年”任務(用三年時間,探索一條可行的“國學管理”之路),可以說,他已經把“堅持”作為一種企業性格,放到了管理和戰略決策的高度。
包容:仁義與和諧
茅忠群性情柔和,勤于思考和學習,屬于那種埋頭思考、認真做事、很有包容胸懷的人。
采訪中,當記者問他為什么要把“國學”引入方太,他說:“方太的前十年,一直在學西方管理。后來我發現,世界上任何一個強國的管理,都根植于本土文化,沒有一個強國是完全采用美國式的管理。日本不是,歐洲不是,中國的將來肯定也不是。大到國家管理,小到企業管理,道理是一樣的,要根植于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管理思想。”
商場如同戰場,需要威猛之師,也需要仁義之師。茅忠群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理念引入企業管理,不是想在企業里造就一批好好先生,而是想借此鍛造出企業更強大的凝聚力。在市場中,有一些“鐵血”企業也取得了成功,但也遭遇到了許多麻煩,如臺企富士康,如深圳華為,就不斷遭到輿論的非議。
茅忠群顯然不想讓方太成為這樣的企業。
方太是一個年輕的企業,如同年輕人一樣,在不斷汲取有益分子中快速成長。近十年來,方太引進過幾十個有跨國公司工作經驗的高管,有的沉淀下來成為方太獨當一面的副總,與從方太成長起來的高管們和諧相處,成為企業管理決策層的核心力量。
茅忠群率先把“國學精粹”應用于企業管理實踐,對中國企業來說,既是首開先河,也很具探索和學習價值。也許,未來能真正享譽世界的中國企業或中國產品,其取勝于世界的秘密武器,會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延展出來的管理思想。
一個具有包容胸懷的企業,在市場中一定會走得更遠。一個懂得包容價值的企業決策者,身邊一定能聚集起一支強大的團隊。茅忠群用中國傳統文化改造企業的生態環境,這樣的探索和實驗,對未來的方太來說,確實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