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一直是人們眼中看似比較光鮮的人物,但是,也有這么一些小的開發商,由于無法承受稅負之重,最終被迫出局
劉英明,河北滄州人,早年經營一家木器廠,經過近二十年打拼,積累了幾百萬元的家產。
2003年,木器廠的生意越來越不景氣。劉英明看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和朋友陸續進入了房地產領域,不甘心讓錢睡在銀行的他也心有所動,最終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參與其中。
2004年,劉英明和幾個朋友一起投資開發北京遠郊的一塊地。該地塊約60多畝,可以建30棟樓,劉英明和幾個朋友投資了其中8棟樓的開發。
開發過程進展得并不順利,首先遇到的是拆遷問題。
這個項目占用了部分農村住房,涉及近20戶拆遷問題,其中,劉英明參與投資的地塊涉及12戶。
早幾年,拆遷工作都是由政府出面負責。政府出臺賠償標準并補償拆遷戶,同時收回拆遷戶手里的“兩證”,即收回土地使用權。之后,政府再將地塊交給開發商進行開發,同時向開發商收取土地出讓金。整個過程,土地權屬轉移是比較清晰的。但后來,隨著房地產市場進入的門檻越來越低,政府逐漸退出了拆遷環節。
這無疑增加了開發商的難度。土地出讓金交了,拆遷進展不順的話,就開不了工。
劉英明地塊上的這12戶村民,焦點問題是,在沒有取得村委會相關證件的情況下,每戶均私自蓋出多間小房,在城市這叫違章建筑。矛盾的焦點直指這幾間房子,因為,開發商要為此多補償至少十幾套的房子。
眼看著周圍的開發商都已準備就緒,劉英明等人開始著急了。經過近一周的協商,最終以補償現金的方式結束了談判。劉英明和幾個投資人也為此搭進去100多萬元的補償款。
接下來的施工過程還算順利,不到兩年的時間,2006年年底,4棟樓房平地起,其余的4棟也接近尾聲。但此時的房價并沒有如劉英明等人此前估計得那么高。年底又有消息傳出,2007年將正式向房地產開發企業征收土地增值稅。土地增值稅不是新稅種,但自1993年推出以后,一直沒有嚴格執行,有的地區僅是按照銷售收入的1%~2%象征性地收取。如果嚴格按照累進稅率的計算方法,開發商的利潤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雖說是小道消息,正式通知尚未正式發布,一些敏感的開發商們已經坐不住了,原本打算過了春節辦理各種銷售許可證,紛紛提前辦理。
果然,2007年元旦剛過,國家稅務總局網站就公布了一則通知,從當年2月1日起,正式向房地產開發企業征收30%~60%不等的土地增值稅,而且,這部分稅款提前征收。不交,開發商就賣不了房。
又要征稅。進入地產業不過兩年時間,劉英明已從財務那兒聽過不知多少種名目的稅費。為了這個地產項目,劉英明已經掏空了家底,另外幾個朋友也因為還有其他地產項目再也拿不出更多的錢來交稅。幾個施工隊的施工款,他們和對方說好用蓋好的房子進行沖抵;拖欠的原材料的費用,他們等著用房子銷售匯款支付;另外4棟樓的后期開發資金,他們也指著前4棟樓的銷售回款。兩難的是,沒有錢交土地增值稅,房子就進入不了銷售階段。
越沒錢越著急,越著急越沒錢。每天發生的各種費用讓劉英明和另外幾個合作伙伴苦不堪言。最終,他們把已完成和在建的項目整體轉出才得以脫身。劉英明打拼了近二十年的積蓄幾乎散盡。劉英明沒有想到,自己第一次涉足地產市場,竟以這樣的結局收場。這一舉動著實算不得英明。
同年,劉英明查出患肝癌,晚期。
故事是劉英明的女兒向《新財經》記者講述的,當事人已于2008年年初因病逝世,死時58歲。
關于房地產的稅費,今年“兩會”期間,記者曾采訪過全國人大代表、溫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小同。據他統計,我國現階段涉及房地產的稅種有12項之多,涉及房地產的收費更是多達50項,稅費共計62項,稅種設置繁雜、征收環節多。以銷售額100萬元為基數,按銷售額的5%征收營業稅5萬元,按利潤25%征收所得稅,按土地款3%征收契稅,利潤超過20%,還要采取累進方法計算繳納土地增值稅,等等;加之地方養老、水利基金等不同名目的費用,地產企業總收入中的三成要用于繳納各種稅費,難怪房價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