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漲工資的呼聲很高,“工資倍增計劃”成為焦點中的焦點。漲工資,對于國企員工、事業單位員工或者公務員或可行,而對完全市場的民營企業,則不是一紙政策就能決定的
2010年8月17日,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了“著力擴大內需,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專題協商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強調,要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切實改善民生,努力增強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全國政協常委、農工黨中央副主席、云南省政協副主席陳勛儒指出:正是由于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我們未能明確國家、企業、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才導致了我們的勞動者報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長緩慢。他認為,初次分配格局中,我國政府收入比重不僅高于多數發達國家,也高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居民收入比重則低于大部分國家。
2010年5月,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布調研結果:在過去的五年中,全國近1/4的工人沒有漲過一分錢。
陳勛儒認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滯后,分配不公,加劇了社會矛盾,也導致了消費不振,內需拉動乏力。這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因素。
為此,陳勛儒建議,必須深化改革工資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勢在必行。但改什么?怎么改?
人保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日前表示,我國可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如果年均工資增長15%以上,五年左右,人們的收入就可以翻一番。
事實證明,“工資倍增計劃”是一個國家在特定發展階段,實現初次分配公平與效率平衡,強國富民協調發展的有效手段。
而對于職工工資水平普遍偏低的我國來說,“工資倍增計劃”無疑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只是,這個看起來很美的計劃,最終能實現嗎?又將怎樣實現?看多了歪嘴和尚念經的我們,對此實在不敢太樂觀。
國企大哥蛋糕不只一塊
走近北京復興門百盛的門口,逛商場的人們總會被商場門口逡巡的個把人攔住問:賣卡嗎?
這些人要買的卡,就是很多國企或國有大公司作為“福利”發放給員工的購物卡。復興門百盛因緊鄰北京著名的金融街,因此,持卡來此購物的人很多。
小尚,就職于金融街上某著名國有大型能源集團。因有朋友要過生日,他來到百盛給朋友購買生日禮物。他有這兒的購物卡,單位發的。
對于近期人們熱議的“工資倍增計劃”,小尚似乎并不太在意。也難怪,因為,他需要花錢的地方真的不多。
單身的他,住的是集團以優惠價賣給他的兩室一廳;
開車上班的他,油錢有補貼,停車費有補貼。
最近,因為強調低碳生活,于是,集團又趕時髦地發給員工每人一輛自行車;早晨,小尚拿單位發的飯卡到食堂吃早點;中午,小尚仍在食堂吃。即便如此,一年下來,小尚也吃不光飯卡里的錢。于是,一年到頭,單身的小尚經常從單位食堂買啤酒、食用油,送給朋友。他還義務幫朋友洗衣服,因為,單位發給他的洗衣卡他用不完。連洗衣卡都發!啥叫社會主義好?就這!
也正因為這,小尚并不介意是否漲工資,漲多少。漲,當然好,股票投資底氣更足了;不漲,也無所謂,他已然過得很舒服了。蛋糕分得均勻不均勻,對一般民營企業而言,是個問題;對國企大哥而言,則全然不是問題。共和國長子嘛,蛋糕理所當然要最大的(沒什么孔融讓梨)。更何況,長子們還有其他很多塊我們連聽都沒聽說過的蛋糕。
私企員工和長子們不在一個段位上。和他們有一拼的,是公務員,是公仆。
民企小弟蛋糕不大
黃女士,哈爾濱雅卓實業有限公司老總。談到“工資倍增計劃”,黃女士有些無奈:“做企業,大家講的是良心。對于勤勤懇懇的員工,我們當然愿意在效益好的情況下,給他們更高的工資。誰不愿意留住好員工呢?但漲不漲工資,真不是政策一句話的事。這要看市場。”
黃女士的公司以生產、經營鞋類為主,其上游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廣東。談到目前的用工難,黃女士深有感觸:“不只是我們。我接觸的很多老板,現在都是發了這一季的工資,不敢想下一季的問題。每個月,發完了工資,工人剛走出廠門口,就可能被別人以更高的工資買走。”
“他們沒和你簽合同嗎?”
“他們不簽。近兩年,國家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農民工也越來越精明了,他們有的寧愿選擇不簽合同,想干就干,碰到待遇更好的廠子,他們抬腿就走。哪兒都不滿意,大不了回農村,還有地。”
“你們可以不用他們哪。”
“勞動局的人也這樣說。但找不到人,沒辦法。也沒有合適的政策保護我們。”
據黃女士說,《勞動合同法》出臺以來,像它們這樣的民營企業,用工成本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工資加上“五險”,每名工人的用工成本都提高了20%左右。“即便這樣,也并不能保證人員的相對穩定。”黃女士無奈地說。
展望未來,黃女士說:“漲工資,成本上升是必然的。那就開源唄。”
可談到開源,黃女士也是一肚子苦水。作為一家民營企業,“雅卓”鞋雖然靠時尚的設計、穩定的質量,在東北贏得了廣泛的贊譽,但進軍北京市場,卻讓他們吃了很多苦。
“所謂店大欺客。北京的大商場,門可不是那么好進的。25個點的進場費,對我們來說,真的不低。但我們要創品牌,我們就必須打開北京市場。”
沒有后臺,沒有靠山,沒有國家補貼,沒有政策優惠。民營企業不同于國企,一切都要靠自己,而且,還經常要被國企老大欺負。
“開源真是挺難的。沒辦法,最后只能把成本攤到每一雙鞋上。但鞋賣貴了,顧客又不買賬,那就只好關門。”黃女士最后對記者說。
想一想,占中國企業大半河山的民營企業,也真是不容易。國企虧損了,有國家。補貼一到,又是一條好漢。可民企能靠誰呢?
金融危機以來,很多民企的日子都不好過。“工資倍增”,錢從哪來?不增,人從哪來?又是一個“兩難”。
蛋糕不大,嗷嗷待哺的人不少。
后娘的孩子看著別人分蛋糕
“現在,劇組很不好管理。孩子們的編制都解決不了,都是派遣的,他們的心也就踏實不下來,哪兒給錢多他們就去哪兒。因此,劇組人員很不穩定,也很難保證節目質量。”說這話的,是某電視臺的制片人李女士。和她談起當前電視節目的質量問題,李女士很無奈。
較平面媒體更早,電視臺就開始了用人制度改革。目前,電視臺說起來是“全員聘任制”,但這個“全員聘任”說道可就多了。其中,與電視臺簽訂直接勞動合同的,只是電視臺員工的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則是與“公司”簽訂的“勞務派遣合同”。而這些人與電視臺的真正“在編人員”是有很大不同的。
對有編制的人來說,他們在的就是“國企”。所有的待遇,與前面那位小尚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派遣人員”可就沒這福氣了。他們在電視臺,就像后娘的孩子,什么保證也談不上,除了一點“基本工資”,就是拼命干活掙“制片費”。因此,對這些年輕人來說,掙錢糊口是最重要的。
也因此,能不能漲工資,漲多少工資,對于這些后娘的孩子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工同酬”。
據說,年內,《工資條例》就將出臺。而新出臺的《工資條例》,最大的亮點就是“同工同酬”。
或許,對于我們所有人來說,漲不漲工資都在其次,第一位的是要把漲工資前的工作做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正所謂: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