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現代社會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無可替代的杠桿;只有金融才能如此高速地聚集巨大的財富,只有金融才能如此有效地支配資源用于生產力的發展;金融將生產與生活、空間與時間的每一個環節聯結起來,形成國際性的經濟整體;金融使人類的創造力千萬倍地增長。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金融是一個環節眾多的鏈條;每個環節都承擔著影響全局的風險,因此,它的創造力和破壞力,是正比關系。金融,它來源于人,而金融風暴也不是從天而降的災難,它同樣來源于人;來源于人類的人性之惡,那就是貪婪。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想著好好工作,滿腦子都是投機賺錢。這些年來,對巴菲特、索羅斯的過度宣揚,使人越來越崇拜“錢生錢”,而非踏實苦干和搞發明創造。這種價值觀的顛覆,也正是金融危機的周期為何越來越短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下,中國主流輿論甚至彌漫著一種盲目的樂觀主義情緒:在全球各大經濟體在金融危機中集體淪陷的形勢下,中國是唯一的幸存者。真的如此嗎?今年春天,西南大旱,無數百姓因為缺水而不得不背井離鄉,我們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已經無力承擔過度開發所導致的后果。
陳思進的《金融讓誰富有》一書,對我國盲目追求GDP徹底反思。他指出,GDP也是美國為了掠奪中國經濟壓榨炮制的手段之一,他們逐漸將勞動密集、資源浪費型和高污染的產業轉移到中國,中國淪為世界工廠。實體經濟的繁榮不應該以犧牲耕地和環境為代價,瘋狂追求GDP會給我們國家帶來難以消除的傷害。
然而,我認為,該反思的是中國而不是美國,設圈套的不是美國人而是中國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