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商業環境從來就少不了騙局的出現,對一些非典型性騙局,企業尤其應該注意。中小企業在進行網絡貿易的時候。因為相對于網絡個人賣家的單筆交易金額大很多,一旦網絡騙局處理不好,會給中小企業帶來嚴重的損失,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中小企業在發展網絡貿易的同時,一定要警惕網絡騙局。有一類騙局是我們所熟知的:以高額訂單為誘餌,騙取企業的財物。具體表現為以某大型外貿公司采購辦、某軍隊采購處或者某境外采購代表處等身份跟中小企業聯系,他們不關心你的產品價格和企業的具體情況,但是卻給你非常優惠的條件,叫你去對方公司詳談。當你到了對方公司,他們就用高額訂單的誘惑,以種種理由套取你的錢物,等錢物得手以后又選擇種種理由溜之大吉,或者巧妙回避責任。這類騙局隨著反復曝光,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已經具備了防御能力。
以下列舉兩個比較典型的不常規案例。
案例一:
小王大學畢業沒幾年,現在是浙江一家蓄電池工廠的業務員,公司給業務員的報酬是根據業績提成的,所以小王每天背負著壓力努力開拓自己的業務。像大部分業務員一樣,小王也通過網絡發展自己的客戶,一天早上他接到一個老客戶的電話,那個老客戶是小王通過網絡認識的,雖然大家沒見過面,但是之前通過網絡做過一次小訂單。金額大概是2000元,客人付錢非常爽快,讓小王感覺他很有信用。接到這位客人的電話小王非常高興,客人在電話里告訴小王,因為上次產品質量非常不錯,他決定又要下一個新訂單,付款方式同樣又是先付3%訂金,余下70%離廠前付清。客人非常爽快地告訴小王。訂單的預付款明天就打到公司,希望小王盡快安排生產。小王心中一陣狂喜:這么容易就又接到一個訂單,同時這次訂單數額又比較大,接近10萬元。過幾天公司財務通知小王,那個客人30%的預付款已經到賬,于是小王非常積極地安排了生產,產品生產得非常順利,轉眼到了交貨的日子,小王催客人打余下70%的款項,工廠好發貨。可是聯系了幾次客人總說很忙。或者說在外出差。直到一個星期六,小王正在寢室睡覺,那個客人風風火火地打電話過來說70%的錢已經匯到公司賬戶了,同時把銀行水單也傳真到了他的辦公室。
客人再三強調,希望小王當天一定要把貨送出,因為客人有批貨急需這批蓄電池,同時告訴小王,他委托的提貨車馬上就到。小王來到公司辦公室,發現那個客人確實已經傳真過來70%款額的銀行水單。雖然小王也有過疑問,因為畢竟還沒查過銀行。但是正在他還在思考的時候,客人約定的提貨車已經開到工廠了,同時客戶一直在電話里催促。想到這筆訂單的利潤非常不錯,同時已經跟這個客人合作過一次,小王感覺這個客人還是非常有信用的,結果頭腦一熱,就把貨裝上了那個客人的提貨車。但是當小王星期一拿著銀行水單傳真件去銀行查錢的時候,卻被銀行告知錢沒到賬。再聯系這個客人時,卻發現怎么也聯系不上了。年輕的小王因為自己的疏忽給工廠帶來了非常嚴重的損失。
案例分析:
利用網絡貿易中相互不見面的特點。通過下小額訂單騙取工廠信任,通過交談了解到業務員貿易經驗不足。偽造假的銀行匯款水單,利用休息日銀行休息的時間差,騙取工廠的貨物。
思考和啟示:
這個案倒比傳統的騙局更加升級,通常我們認為做過生意的老客人是值得信任的,特別是讓我們感覺到有信用的客人。但是網絡貿易中我們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很多時候我們交易甚至不需要雙方見面。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提高應有的警惕。無論是新客人還是做過貿易的老客戶,我們該堅持的原則一定要堅持。銀行匯款單是可以偽造的,惟一確認錢到賬戶的信息應該來自銀行。同時,通過這個案例我們發現,這個公司對新業務員的管理有問題,現在很多中小企業業務員都是獨立操作貿易,由于業務員個人貿易經驗、貿易素質有高低,如果公司缺乏對業務員有效的管理監督制度,很容易遇到本案例的貿易事故。目前大部分銀行都有網絡銀行和電話銀行服務,開通網絡和電話銀行不僅能給企業財務帶來便捷。也能很好地解決當實體銀行放假休息時查賬的問題。
案例二:
鄭先生是一家貿易公司的經理,公司規模不大,主要經營日用品,大部分業務都通過網絡發展。鄭先生在商海闖蕩多年,自信自己是個精明人,但是這個精明人在一次騙局里卻實實在在地損失了一次。
那是一個星期一,他的辦公室電話響了,打電話的女士自稱是深圳某高科技公司的業務經理,因為她的普通話十分標準,鄭先生感覺對方是一家非常專業,同時規模非常大的公司。對方推銷的是一種高科技分子材料,主要用在塑料工廠的原材料中。對方號稱此產品市場多么大、利潤多么高。但鄭先生心想,自己在網絡貿易上“混”了這么多年,這樣的事情是不會上當的,所以非常客氣地掛了電話。但是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這位專業的女性推銷員時不時地打來電話,雖然每次鄭先生都客氣地拒絕。但是次數多了,同為銷售的他也慢慢佩服起對方的敬業精神。
再之后,鄭先生也慢慢地與這位女推銷員聊上幾句,直到有一天這個推銷員給他一個免費的方案,鄭先生才覺得可以勉強試一試。
免費方案是這樣的:對方把這個高科技產品的代理權先免費給鄭先生,同時免費先送鄭先生一部分貨。鄭先生想,反正全部都是免費,而且人家幫你做免費宣傳,干一下也不吃虧,萬一真的有這樣一個新項目呢?現在科技這么發達,也說不準。
此后對方按期送了代理合同,同時也免費送了一部分貨,對方告訴鄭先生他們已經在幫鄭先生推廣和宣傳了。一開始鄭先生倒沒在意,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真的有很多人找上門,說需要采購此類高科技產品。鄭先生再次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商人的精明:既然確實有人需要采購這種產品,他就非常細心地收取了一部分上門采購商的定金。當他發現這些上門來的采購商真的付了定金的時候,鄭先生確實相信了,想想這么多天一直對這個銷售經理不禮貌、不信任,現在確實發現這個產品需求很大,而且利潤高,于是他馬上聯系了這個銷售經理。但是這次他發現對方的口氣和條件不同了,什么加盟費、保證金、起定量,一股腦都出來了。鄭先生權衡再三,最后沒抵擋住高額的利潤,付了一大筆錢給對方,換回來一大批所謂的高科技產品。接下來當鄭先生去聯系所謂的采購商時,卻發現他們個個都聯系不上,再回去聯系那家高科技公司,結果被種種原因拒絕,一直到事情發生幾個月后,鄭先生再也聯系不上這家高科技公司,他通過種種渠道到權威部門去鑒定,才發現所謂的高科技產品僅僅是些廉價的工業下腳料,這時鄭先生才大呼上當:原來對方唱了一出雙簧。
案例分析:
利用持續的電話轟炸和免費推廣為誘餌。再利用雙簧騙取最終的利益。
啟示和思考:
在網絡貿易中,我們對一項新的投資必須非常小心和慎重,同時在做出關鍵性決策時應該多向權威部門求證。
本案中騙子推銷的產品是所謂的高科技產品,雖然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只要我們通過向相關權威機關查詢論證的方法,就能有效防止此類事情的發生。同時本案中當事人在進行大筆投資前也缺少對對方公司情況的了解。其實目前了解一個國內公司信用情況應該是不難的,成本也不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去對方公司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