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4月依然有幾分寒意,A股市場也步入令人沮喪的下跌之中。
在房地產新政、加息預期等多個利空因素壓制下,滬指迭創新低。臨近月末,股指先后擊穿3000點及2900點大關,個股也紛紛大幅調整。
市場還有哪些投資機會?隨著上市公司一季報新鮮出爐,我們不妨先看看基金、保險、券商、社保基金、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這五大機構的調倉換股情況,以作參考。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27日,兩市1804家上市公司中,已有1163家公司披露了一季報。
匯總這些公司一季報中前十大流通股東的持股變動情況,以及基金一季報所公布的前十大重倉股的變動情況,《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從中發現,機構們在一季度集體加倉機械設備行業。與此同時,對于飽受調控政策打壓的房地產行業,多數機構還是保持增持態勢。
當然,不同機構重點選擇的行業也不盡相同。一向標榜為價值投資者的基金和社保基金出人意料地重點加倉創業板;保險公司和券商在建筑和采掘行業“針鋒相對”;QFII則獨愛食品飲料行業,將手中棋子重點布局于*ST伊利、五糧液、燕京啤酒等食品消費類股票。
機構集體重倉機械設備
據Wind統計,截至4月27日,1800多家上市公司中已有1163家一季報亮相。此外,所有基金的一季報也悉數亮相。
根據市公司一季報前十大流通股東的持股情況以及基金一季報前十大重倉股數據,《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從中粗略匯總了機構們一季度的持倉布局情況。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涉及的“機構持股數量”是指機構投資者持有上市公司已發行流通A股數量(不包含限售部分)。同時,《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匯總的機構投資者主要為基金、券商、保險、社保基金和QFII等五大對市場影響較大的機構。此外,一季度機構新進股票均統計計入機構增持股票。
匯總結果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基金等五大機構重倉的前三大行業為金融保險業、機械設備儀表和金屬非金屬行業(包括有色金屬和鋼鐵等),機構對上述三大行業持有數量分別達到195億股、71億股和48億股。
同時,房地產、批發零售貿易、信息技術、交通運輸倉儲業、醫藥生物制品等行業也受到機構的青睞,位列機構們重倉的前十大行業之中。
由于基金在五大機構中占較大權重,其對機構重倉行業的分析結果影響也較大。為了更客觀地分析機構們的持倉情況,我們又匯總了五大機構各自重倉的行業。結果顯示,五大機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兩大行業作為其重倉行業,分別為機械設備儀表和金屬非金屬。
在機械設備行業,機構們最為青睞的3只股票為格力電器、美的電器和中國南車,持有數量均在4億股以上。
在金屬非金屬行業,機構們最青睞的3只股票全部為鋼鐵股,包括寶鋼股份、太鋼不銹和河北鋼鐵。對寶鋼股份的持股數量最多,達到4.8億股,對其他兩只股票的持有數量也在2.5億股左右。
從機構增減倉行業來看,對于22個證監會行業,機構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倉,增倉最多的前三大行業為金融保險、機械設備儀表和信息技術業。
此外,對4月以來大跌的房地產行業,機構也增持了逾6億股。
從機構增減倉個股來看,在已公布一季報的公司中,機構增持數量最多的前三只股票為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和中國聯通,增倉數量均在4億股左右。機構減倉數量最多的前三只股票則為武鋼股份、中信證券和華發股份,其減持數量分別達到0.53億股、0.3億股和0.24億股。
基金、社保試水創業板
作為國內機構中手握資金量最多的機構群體,基金在一季度的增減倉情況和機構總體增減倉情況有諸多相似。不過,其對風險較高的創業板卻格外青睞。
《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統計發現,基金在今年一季度重倉的三大行業和機構總體重倉情況一致,均為金融保險、機械設備儀表和金屬非金屬,持有數量分別為194億股、63億股和42億股。就個股而言,基金重倉持有數量最多的股票為民生銀行,持股接近38億股,此外,持有超過10億股的還有招行、工行、交行、建行、中國聯通等8只股票。
從基金增減倉行業來看,對于證監會的22個行業,基金一季度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增持。增持數量最多的前3大行業為金融保險、機械設備儀表和信息技術業。顯然,基金對金融保險業依然最為青睞,增倉數量達到27億股;同時,對另外兩大行業的增持數量也分別達到21億股和11億股。此外,對于4月以來遭遇重挫的房地產行業,基金的增持數量也超過6億股。
從增減倉個股來看,基金增持數量達到1億股以上的股票有19只,包括中國聯通、萬科A以及招行、民生、建行、工行等銀行股。
令人意外的是,在市場大呼創業板風險積聚之時,基金卻大膽進駐該板塊。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在48只創業板股票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現身。其中,除金龍機電在一季度遭到基金1萬股的減持外,其余47只中有41只被基金加倉,另外6只從去年四季度持有至今。
基金持有數量最多的前三只創業板股票為華誼兄弟、華測檢測和神州泰岳,持有數量分別達到848萬股、759萬股和701萬股。
與基金相似,今年一季度,社保基金也大幅加倉創業板,持有數量達到467萬股,重點加倉股票為新宙邦、合康變頻、藍色光標等。
相對而言,券商、保險和QFII等三大機構對創業板持有較為謹慎的態度。
截至4月27日的一季報數據顯示,保險資金未涉獵創業板,QFII僅進駐了樂普醫療,而券商也僅持有東方財富、鼎龍股份、三五互聯和北陸藥業4只股票,且持倉數量合計不足63萬股。
在創業板風險高企之時,基金和社保基金大舉加倉該板塊,難免令市場對兩大機構宣揚的價值投資理念產生質疑。
券商保險“對賭”建筑采掘
當基金和社保基金樂此不疲地加倉創業板之時,一向以“穩健投資”著稱的保險和券商卻上演了一場“遭遇戰”。
根據1163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東數據,《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發現,今年一季度保險和券商重倉的前三大行業均含有機械設備儀表和金屬非金屬兩大行業。
但是從增減倉行業來看,這兩大機構卻顯然“背道而馳”。統計保險和券商在證監會22個行業中增減倉數量的異同,結果令人吃驚,兩大機構居然在多個行業中操作方向截然相反:當保險增持時,券商在撤退;當保險減持時,券商卻在接盤。其所涉及的行業主要包括采掘、建筑、電力煤氣、木材家具和社會服務業等。
其中,兩大機構在采掘和建筑業上的對抗最為激烈。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保險增倉最多的第三大行業為采掘業,增持數量達到3631萬股,與此同時,該行業卻成為券商減持數量最多的行業,減持數量達到1279萬股。
此外,兩大機構在建筑業上的操作也“針鋒相對”。今年一季度,建筑業成為券商增倉數量最多的第二大行業,增倉數量達到8305萬股,但與此同時,該行業卻成為同期保險減持數量最多的行業,減倉數量達到2382萬股。
在具體增減持的個股上,以對建筑業的個股操作為例:一季度保險團隊中的中國人壽減持了3656萬股中國中鐵,而券商陣營中的招商證券卻反向增持了4879萬股;在采掘業,一季度中國人民人壽新進了510萬股山東黃金,而中信證券則減持了1433萬股。
QFII最愛食品飲料
當其他機構或投資創業板,或在同一行業上爭奪得不可開交時,市場上另一大主力機構QFII,卻開始獨辟蹊徑。
已經發布的1163家上市公司的前10大流通股東的變化情況顯示,今年一季度,QFII持倉數量最多的前三個行業為食品飲料、機械設備儀表和金屬非金屬,持有數量分別達到1.63億股、1.14億股和0.97億股。
其中,QFII對機械設備儀表和金屬非金屬行業兩大行業的重倉,和其他機構相同。但是其對食品飲料的重倉,卻與另外四大機構迥然相異。
數據顯示,在五大機構中,只有QFII的第一大重倉行業為食品飲料行業,其余四大機構的前三大重倉行業中,均沒有該行業的足跡。
在食品飲料行業,QFII持有數量最多的股票包括*ST伊利、五糧液、燕京啤酒、古越龍山和水井坊。其對*ST伊利的持股數量最多,達到6348萬股。持有該股的QFII主要有花旗、瑞士信貸和美林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