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一部叫做《馬蓋先》的美國電視劇紅極一時,這部電視劇的主角馬蓋先是一位特種兵密探,他就好像一把多功能的“瑞士軍刀”一樣,既懶散又能干,能屢次成功地對付暴徒、間諜,乃至科學狂人,甚至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世界。更有意思的是,這位馬蓋先從來不帶槍,他唯一的武器就是維氏生產的瑞士軍刀,在這部戲中,馬蓋先用瑞士軍刀拆炸彈,撬鎖,幾乎無所不能。
還有一次偶然事件讓瑞士軍刀站得更高。1983年,一位德國宇航員乘坐航天飛機,并在空間站里完成72項試驗,而這項實驗的過程將通過衛星轉播到全球。但是當宇航員打開工具箱時,突然發現所帶扳手的型號有誤,就在這個時候,這位宇航員鎮定自若地拿出了瑞士軍刀,并用其中藏著的扳手順利解決了問題,隨后又使用改錐、刀片等等。這次太空實驗,更是讓瑞士軍刀的形象大大深入人心,世人甚至給它起了一個綽號:無敵的空間雜務工。
然而,對于《馬蓋先》這部電視劇以及航天實驗,維氏自始自終沒有投資一分錢,這就是百年品牌的精髓所在,若想不投廣告,就需要提高產品的硬件水平。
如今,瑞士軍刀的樣式可謂千奇百怪,有嵌上手表的,有裝上U盤的,還有裝入MP3的,甚至有將瑞士軍刀變成名片大小的卡片隨身攜帶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維氏不僅革新了軍刀的形式,更邁出了軍刀的本業,從軍刀擴展到箱包、手表甚至香水和戶外裝備等等領域。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瑞士軍刀從家庭作坊成長為跨國集團,從單一品種發展為250多種工具組成的實用生活品,又從實用生活品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品。而其經久不衰的奧秘就在于默默傳承著祖輩留下來的這種對頂級品種的管理理念。
這種理念的締造者正是卡爾?埃爾森納(Karl Elsener),他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他家在瑞士施維茨村莊經營帽氈作坊。埃爾森納是家里的第四個孩子,他對做帽子儼然沒有興趣,而是喜歡刀,并立志要成為一名技藝精湛的刀匠。
1884年,24歲的埃爾森納在家鄉開設了一家工廠,他把家里的起居室改裝成車間,生產的產品就在自家的氈帽店里出售。然而,瑞士當時的刀具商,都是零零星星的作坊式生產,完全沒有拿下大單的實力。所以瑞士軍隊就不得不從德國索林根采購士兵所需的刀具。
面對德國刀具商的強勢,埃爾森納于1890年集結了同自己一樣的小刀具商,成立了瑞士刀具行業協會,力爭為瑞士軍隊制作刀具,搶過德國的訂單。
然而,事態的進展并沒有想象的那樣順利,畢竟德國公司像正規軍,而他們則更像游擊隊。風風火火死撐了一年,25個刀具商只剩了埃爾森納一個人,也就在他一個人的情況下,仍舊堅守著行業協會。
轉機終于在1897年出現了,埃爾森納發現瑞士雇傭軍外出作戰時,士兵為了輕裝,無法攜帶更多的工具,但是必須隨時隨地應對復雜的生存環境,于是埃爾森納就敏銳地感覺到,軍官和士兵們需要一種更為精密、更為復雜的隨身用具,所以他嘗試著發明一種小刀,盡可能在最小的空間內發揮出更多的功效,而它就是瑞士軍刀的前身。
埃爾森納的產品第一次變得炙手可熱。隨后,它又不斷推陳出新,這次加個鉗子,下次加把鑷子,刀于是也越來越厚。創新之余,埃爾森納也得到了天大的好消息,1909年瑞士政府允許埃爾森納在產品上打上瑞士十字國徽的標記。可以想象,一個企業將代表國家形象的國徽鑲嵌在自己的產品上可謂是莫大的榮耀。
也就在這一年,埃爾森納的母親去世了,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埃爾森納將自己母親的名字維多利亞注冊成了自己的商標,而埃爾森納的軍刀由此就被世人稱作維氏軍刀。
如今,這把長不到10厘米、寬不到3厘米的瑞士軍刀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形象、一個符號、一種品質、一個象征,而軍刀的工廠一直也沒有接受在海外開廠的邀請,一直堅守在瑞士施維茨山谷當中,成為那里忠實的看門人,而這種堅守也成就了維氏軍刀的百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