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平生喜與藝術名流談藝,更喜與德藝雙馨藝術家交誼。佳友之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王藍青先生是筆者欽佩的書法家。他淡泊名利,樂于慈善事業。在汶川、玉樹等賑災活動中,曾屢次奉獻作品,拍出高價,義賣捐贈。今年五月,由《華人世界》雜志社聯合“耀·未來”慈善基金舉行的慈善藝術品展上,王先生應邀獻出行書長卷以表善心。此力作吸引了諸多愛心人士的關注和藝術行家的贊賞。
其實,當代書壇對藍青書藝早有譽評。著名書法家、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曾以“暢蔚、清逸、簡穆”的題詞予以褒獎:著名書法家、中國書協原副秘書長張旭光在信札中講到,藍青多年追索“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簡稱)書法之精髓,書藝大進,前景看好。
面對名家對藍青的高評,筆者真有點不敢相信,一個長期從事戲劇事業的人,竟然在不長的時日里搖身一變,成了一位頗為名氣的書法家!
說來話長,上世紀60年代,藍青畢業于江蘇戲曲學院編導專業。80年代初,筆者與他成為上海戲劇學院的校友。筆者在表演系就讀,他在戲劇文學系主攻戲劇美學,得到余秋雨先生的親授。我們曾共同策劃、編著以中國末代狀元張謇先生為原型的電視劇《布衣狀元》劇本。他還曾在國家級報紙、雜志發表了數十篇藝術評論。1989年夏,王個簃藝術館在南通開館,因他愛好書藝,被任命擔任首任館長并連任了10年。由此,他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
時值天命之年的藍青,自強不息,好學上進,受益多師。先后在中國書協培訓中心、中國書法進修學院深造。數年中,聆聽名家教誨,得高師傳授,書藝獲得長足進步。近幾年來,藍青以其落筆矯健、清秀飄逸、神韻出奇的行草書風,頻頻入展(入圍)國家級書法大展,為書壇所矚目。
藍青尤善行革,長于手卷。其行草用筆剛柔相濟,線條明快流暢,險中欹側求勝,空間處理極盡變化,風格清雅蕭散。既不失傳統之峭拔,又具有時代之美之余意蘊,師古出新,雅俗共賞。不久前,余秋雨先生應邀赴江蘇南通主講“城市美學與城市發展”。藍青以感恩之心向余老師敬奉一件手卷式小品。余老師端詳半晌,連聲贊曰:“好,好,非常好!藍青的行書有‘米’家余緒,但‘和而不同’。”隨即,余老師托起手卷拉著藍青與筆者一起合影留念。藍青確有點喜出望外,但還想聽聽余老師高見。后據余老師的助手金克林先生講,所謂“和而不同”,也就是說,藍青與其他習米者比較,有其自己的特色。
筆者為追根尋底,請教有關書法名家,他們認為,藍青多年摹碑臨帖,以隸楷為基,“二王”為宗,不隨時俗,不跟時風,走近米芾,品讀米、董,憑扎實的功底、韌性和非凡的悟性,使其書藝邁入新的境界,似“米”不是“米”,作品融入己意,有了自家風貌。也有同行認為,藍青的書法作品富有神韻,這與他的學養有關。他既有詩詞功力,又有哲學、美學作為營養而輔之。
藍青書藝的成功之路,也許能為我們提供一點啟示,多元化易成才。對此,藍青有自己的詮釋,他認為隔行不隔理。戲理與書理之間有通感。戲曲舞臺早有“以鞭代馬”、“以漿代舟”的寫意手法,書法也講虛實相生之招,體現“意”與“韻”,此言極是。書法與戲劇、音樂、舞蹈之類,本乃同源,其藝術理念亦是相通相融的。書法家一旦融兄妹藝術元素于一爐,勢必會使書藝插上翅膀,放飛藍天。
事實勝于雄辯。藍青曾因泰華藝協之邀赴曼谷舉辦個人書展,產生強烈反響。還有不少作品被日、法、英、美、德等國際友人和港澳臺同胞以及東南亞等多家博物館收藏。他的名字也被《當代書畫名家大辭典》、《中國專家名人辭典》等名人辭書收錄其中。
而今,藍青雖年屆古稀,但創作旺盛,書名遠播,社會兼職頗多。現為上海(國際)吳昌碩藝協會員,國家高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高級書法師、牡丹天使江南書畫院特聘畫師,南通市書法篆刻研究會執行會長,南通市老年大學兼職教授。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藝壇高人貴在一個“高”宇。藍青先生作書藝高,為人品高,育人格高。多年來,他為了傳承國粹,費盡心力培育后人。在他的培訓下,莘莘學子考上多所藝術院校:在他的精心指導下,有些弟子在全國性書法比賽中入展、獲獎。多所大學生書法沙龍的學子們,慕名拜他為師,他總是有求必應,嚴格執教,傳遞學書成功的所謂“秘訣”。他深信只要弟子們潛心磨練定會學有所成,藍青亦將奉獻自己的成功真諦。
筆者亦為有這樣的人生知己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