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術館4月份舉辦的陳逸飛逝世5周年紀念畫展,其中不少畫作是曾經在拍賣市場上拍出過天價的作品。無獨有偶,前不久北京舉行的“新加坡秋齋藏畫展”上,也展出了曾經在拍賣市場上拍出過天價的《云中君和大司命》等作品。
在當今的藝術市場,展覽與拍賣已成為書畫投資相輔相成的兩個部分,一些作品通過展覽得到大眾肯定后,被拍出高價:被拍出高價的作品,通過展覽,又能得到市場的鑒定。因此,投資者不妨多關注一些高質量的畫展,不僅可以提高鑒賞能力,還能從中尋覓到投資機會。
天價拍品畫展頻現
2010年4月10日,是中國著名藝術家陳逸飛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上海美術館為他舉辦了一場藝術展。這是自陳逸飛2005年逝世后舉辦的規模最大、畫作最全的作品展,其中共有油畫作品58件、素描速寫小品15件、雕塑作品小樣2件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作品是曾經在拍賣市場火爆成交的作品,如曾經于上世紀90年代末,在香港拍出387萬港元的《罌粟花》,以及2009年拍出4032萬元的《踱步》等等。還有其余的經典作品,如《黃河頌》以及音樂家系列等等。
4月18日,“新加坡秋齋藏畫展”在保利藝術博物館開幕,展示新加坡著名收藏家曾國和先生珍藏的百余件書畫珍品。“秋齋”收藏以表現20世紀中國水墨發展為主線,系統收藏近現代南北畫派各代表性名家作品,承前啟后,是新世紀新加坡收藏中國書畫的一座高峰。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傅抱石的《云中君和大司命》。在此之前的4月9日至16日,“虛懷齋藏陸儼少書畫展”也在北京舉行,其中一件陸儼少的《女真人生活圖》鏡框曾出現在拍賣市場上。
先展后拍大勢所趨
參觀者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在“陳逸飛藝術展”上,每件作品不僅標有創作的年代,更標有目前的收藏者。其中除了私人收藏之外,一些專業美術館,如:中邦美術館、龍美術館格外奪人眼球。
在2009年第四季度,也曾有一些重量級的畫展展開。如以經營青銅器、佛像和官窯瓷器聞名的喬瑟普·埃斯肯納茨,首次對外公開展出中國古代書畫,其中還包括了來自張學良舊藏的珍品:首都博物館推出《海外華人重要書畫珍藏展》,匯聚了由已故美籍華人收藏家王已千及其家族成員收藏的30件藏品,其中最搶眼的是宋代郭熙的《秋山行旅圖》,其是王已千先生于1999年在海外拍賣行斥巨資競得的一件珍品,當時曾突破中國古畫近10年在海外拍賣的最高紀錄:《古萃今承——近現代名家精選》展覽展出散落于美國、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的重要私人收藏,呈現64位具歷史地位的20世紀中國畫家的120件作品。
之所以要關注這些畫展,是因為拍賣市場上的許多作品,往往會先在畫展上出現。像“春之歌——世紀悲鴻收藏大展”、“游藝——比利時尤倫斯夫婦收藏重要中國繪畫展”、“紀念傅抱石誕辰105周年收藏大展”等展覽中的作品,紛紛出現在拍賣市場上,并拍出了天價。2003年新加坡美術館推出的《獅城藏珍——20世紀中國繪畫》展覽,匯聚了當時許多新加坡藏家收藏的中國繪畫精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吳冠中的《交河故城》等,這幅吳冠中的精品,在2007年拍出了4070萬元。
注重鑒別有益投資
對于投資者來說,關注各類畫展,特別是規模較大且有主題的畫展,并收集市場上對于畫展真偽的評論,無疑有益于今后的投資。
陳逸飛畫展的最大亮點,是主辦方保證每一幅畫都是真跡。目前的收藏市場,即使在拍賣市場上,陳逸飛的贗品也非常多。陳逸飛的仿作分兩種,一種是仿冒了之后放到拍賣會賣幾百萬元一張的,還有一種是外面小畫廊里低劣的仿作,只賣幾百元幾千元一張的。因此,展出的這些精品之作,對投資者非常有參考價值。
當然,畫展中出現贗品也是常有的事,它們往往會引起市場的強烈反應,為投資者提高鑒別能力提供一定的幫助。如1999年,上海某博物館舉辦的“傅抱石金剛坡時期作品特展”,所展出的多件作品皆被畫家后人指證為偽造品。
另外作者在創作時的心態,還有作品是否為其強項都影響作品的升值前景。比如,齊白石擅長畫蝦,徐悲鴻擅長畫馬。另外,有款有題的比無款無題的價格高,如作品上有權貴人士的收藏章、題跋,價格就更高了。此外,作品使用的材質也很重要,書畫的載體以紙、絹為主,一般使用絹的作品價格要更高。
書畫類遭遇的贗品頗多,要想買到真品,可請專家把關,或參加有信譽的拍賣行的競拍,還有直接從書畫家手中購買。但若長期從事書畫投資,還得靠自己“一看二翻三記四曉五找六辨”。
“看”即看真品。判斷一件書畫作品的真偽,就是要找出二者的差異,而找出差異的前提就是要看真品。“翻”即要翻閱圖錄。經常翻閱圖錄,對每件作品進行記憶貯存,如果買家對作品圖錄十分熟悉的話,就很容易發現問題。“記”指記住作者的特點。熟悉書畫家的特點,對提高自己的辨偽能力大有幫助。“曉”即知曉偽作。“買真必先識偽”,造假作坊的假貨多粗制濫造,易于辨識。但“代筆”這種偽作水平幾可亂真。“找”就是多方面找破綻。書畫是一門綜合學問,它除了涉及書畫本身,還關聯到多方面的知識,如歷史人文典故等,因此投資者還應增廣見聞。“辨”就是分辨題跋。現在市場上贗品充斥,投資者對題跋過的東西特別放心,造假者便投其所好,在題跋上下功夫。因此,遇到有題跋的更應小心,多加分辨。
合理規劃保證投資
如今動輒便是上億元的成交價,使書畫投資被看成是“富人的奢侈品游戲”,但專家認為,小資金量的投資者亦可投資書畫,數千元萬余元也可一試。
投資書畫宜長線。那種買入馬上轉手的做法不可取。特別要提醒投資者的是,目前熱錢大量涌入藝術品市場,有些人為牟取暴利,故意炒作以抬高作品價格。因此,對投資對象要做到心中有估值,遇到那些明顯超過估值的作品時最好退避三舍。
因此,制定書畫投資規劃,應根據自己的資金狀況,在把握好“名頭、質量、價格”三要素間相輔相成關系的同時,從以下方面考慮:
要買名家的作品。所謂名家,即其具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盡管知名度會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但大多數書畫家的知名度還是與其藝術成就和地位成正比的。社會崇尚名家,行內承認名家,市場只認名家,因此要想保值升值,非收藏名家的作品不可。大名家往往功成名就,藝術地位穩定,作品出手容易,投資風險較小。因此經濟條件佳者,要力爭投資收藏大名家的作品。小資金量的投資者可從中青年書畫家的作品入手,目前很多小有名氣的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的成交價大都在3000元至5000元左右。他們的作品目前贗品還比較少,容易買到真品。同時,因為還沒有成為“大家”,資金門檻較低。但只要他們日后成名,其作品價格將呈直線上升,即使他們日后沒有大紅大紫,當初的資金也不會打水漂,風險比較小。
要樹立精品意識。書畫名家在美術史上的地位,是以其精品來評定的。而精品往往是藝術家在身體狀況和心態情緒頗佳的情況下,藝術水平超常發揮時創作出來的不可重復的作品,精品常常是百中出一,可遇而不可求,其長期的增值幅度往往是一般作品的數倍,因此有“精品難求”一說。精品在藝術市場上往往稍縱即逝,如有幸遇到,理應當仁不讓,勢在必奪。此外,由于藏品通常要數年以后才公布于眾,而屆時人們的眼光會更高,較次的藏品很難被看得上,更難以保值增值,所以對書畫家的應景或應酬之作,盡管其為真跡,但因不能反映藝術水準,無論其名頭多大,價格多低,均應謹慎購藏。
藏品應形成系列。收藏成功的重要標志是藏品要形成“系列”,一個系列與一件的差距,不是幾倍,而是幾十倍的關系。因為在“系列”藏品中,融入了藏者的審美、情趣、能力和傾注多年的心血,它與隨意買幾件絕不可相提并論,因此其價值就不是數量的簡單相加了。“系列”大可至某一畫派的代表作,小可為某一名家各個階段或各種體裁的佳作:或者也可按國畫的山水、人物、花鳥來分類,選擇其中一類主要名家的代表作投資收藏。此外,還應力爭藏品在規格上也有統一的“系列”,或立軸或鏡片,或斗方或扇面,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收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