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看來,騰訊的這種“模仿式創新”更像是在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但這樣想的人或許忽略了,并不是要轟轟烈烈地去發明一個新的東西才叫創新。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正是騰訊在特定環境中做出的選擇。
有人說騰訊就是一個“模仿者”,然而就是這個“模仿者”,卻在風云變幻的互聯網行業中闖出了自己的一條路來。
從最初的一款即時通訊軟件,到2001年的無線增值業務,再到游戲、門戶、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騰訊完成了互聯網產業幾乎所有業務的布局??膳碌氖?,在這些領域,騰訊幾乎都是排名前三的市場有力競爭者,騰訊也被冠以了“全民公敵”的稱號。
如馬化騰所言,QQ本身是一個仿制品,但是像離線消息、QQ群、魔法表情、移動QQ、彩鈴等都是騰訊的創新。作為全世界少數能賺錢的即時通訊軟件中賺錢最多的,“中國互聯網的特殊性”或許幫了騰訊的忙,但是能在眾多的本土競爭對手和國外巨頭的激烈競爭中生存下來,更多的還是其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和基于用戶需求的創新。
在外界看來,騰訊的這種“模仿式創新”更像是在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但這樣想的人或許忽略了,并不是要轟轟烈烈地去發明一個新的東西才叫創新,對待生產線上的空香皂盒,組織一批博士教授,應用最先進的感應技術、用機械手把空盒子給挑出來是創新,用電風扇把空盒子吹走同樣是創新,雖然后者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發明。
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正是騰訊在特定環境中做出的選擇。
許多小公司希望占領新市場或新產業,但在各方面又不具備優勢的時候,往往會采用一種叫“孤注一擲”的顛覆式創新方式,曾經Google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然而在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看來,在所有企業家戰略中,“孤注一擲”是回報率最高的戰略,也是風險最高的戰略。對于內斂個性的馬化騰來說,這樣的創新方式并不適合他和騰訊。我們知道,2001年到2010年,騰訊飛速發展的這10年中,公開場合很少有馬化騰的影子,他始終處在幕后,不到萬不得已,很少走到前臺。
騰訊之所以采取模仿式創新的路徑,除了與領導人的風格有關外,更多的還在于騰訊堅持以數據為導向的運營思路。在對用戶需求的把握上,騰訊在國內罕有對手,這才是騰訊為何會和對手打持久戰,并選擇“復制——創新——等待對手犯錯”戰略的根本原因。
在很早以前,騰訊的后臺就對QQ用戶的每一個動作都有記錄和分析:同時馬化騰還要求,各條業務線的主管每天給他發送一封反映業務指標數字的郵件:另一方面,騰訊還是國內最早建立數據分析部門的互聯網公司之一,在成為用戶最多的互聯網公司后,數據挖掘更成為騰訊把握用戶需求、快速反應的利器。
數據挖掘對于騰訊的創新具有指導作用,其中的一個例子是,騰訊在代理韓國游戲的過程中提出要介入所代理游戲的研發,例如對網絡游戲《穿越火線》中子彈射出后的彈道設置,騰訊根據對用戶的數據挖掘認為,韓國代表方原本設計的逼真效果對中國用戶并不合適,用戶對騰訊設計出的“比較爽快的,節奏快的,鮮明的”的彈道設計更加興奮。最后的結果表明,騰訊是對的。
雖然Google和騰訊走的是兩條不同的創新道路,但是這兩家公司能占據全球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前兩位,也說明了殊途同歸的道理。這兩家公司具有諸多的共同之處:都具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和黏性,都善于在所提供的基礎服務之外推出其他相關產品,不同的只是在創新方面的力度,但是騰訊相信,Google能做到的,騰訊也能做到,只不過當中的過程可能稍微曲折一點而已。
如今的騰訊已經成為觸角遍及互聯網各個領域的一家大公司,卻仍然能保持著高于行業水準的創新能力。在外界看來,在很多細分業務中,即使不進行創新,騰訊也可以依靠雄厚資源模仿、“照抄”成功案例,甚至直接收購成功創新的團隊來取得領先的地位,但騰訊一定不會滿足這樣的結果。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已經成了其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再加上廣大的用戶基礎,使得騰訊無論做什么業務“插根拐棍都會發芽”,這才是騰訊可怕的地方。
“所有的SNS(全稱Sorial NetworkingServices,即社會性網絡服務,專指旨在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網站每天都在為QQ打工。”這是SNS圈子里最流行的一句話。不僅在SNS領域,騰訊在許多領域并沒有取得領頭羊的位置,但仍然是所有領先者最警惕的對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3月12日,騰訊低調推出小游戲網站3366com就引起了整個小游戲市場的震動。多家小游戲網站緊急召開會議商量對策,騰訊的一舉一動依然對整個互聯網行業形成不小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