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億多的活躍用戶,同時在線用戶超過1億,無論騰訊想做什么,只要推出了這項產品,輕輕發力。很容易就做到市場第二或者第三。而偏偏騰訊又什么都做。有點“不給別人留活路”的勁頭。
6月23日早6時,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博士后傅玉輝所寫的一條微博被快速地轉發,這條微博的內容是:“中國的,未來的,巨大的,互聯網公司,是誰?”
誰?網友都在問同樣的問題。騰訊、阿里巴巴,還是百度?抑或是一家新公同?發展了十年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也到了該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
剖析騰訊以及馬化騰的敵人們,或許能從中看出一點端倪。
被低估的騰訊
從騰訊6月的股價大跌說起。
從6月7日開始,騰訊股價出現異動。隨后引發了騰訊股價的“黑色十日”,市值縮水430億港元。
6月11日,聯交所披露的一份股權變動公告顯示,騰訊創始人、主席馬化騰在6月7日場外以每股102.7港元的價格,減持了500萬股,涉及金額5.135億港元。馬化騰減持的價格102,7港元遠低于騰訊當時的股價——150港元。
這時人們才弄明白,馬化騰在一年前參與了一項鎖定利潤策略期權組合Collar Option Strategy,即在騰訊股價90港元的當時已經約定了一年后以102港元的價格賣出股份,對方則承擔股價下跌的損失或上漲的收益。
沒想到的是,騰訊股價的漲幅遠遠超過馬化騰的預期,在這一單中,馬化騰虧了。
但這樣的做法給市場傳達了一個信息:馬化騰低價拋售股票。隨后,基金開始洗倉騰訊,直接拖累騰訊股價下跌15.57%。
在這一變故中,股市分析人士稱,基金趁騰訊主席馬化騰低價減持之機借勢洗倉,根本原因還是投資者擔憂40倍市盈率的騰訊不能持續保持高增長,特別是網游業務。
“馬化騰都沒有想到,騰訊股價的漲勢遠遠超過了他的預期。”6月22日,互聯網資深分析人士、5G咨詢合伙人洪波在接受采訪時認為,相比投資者對騰訊的過高期望,馬化騰對騰訊的理性估計是個重要因素,也為市場提了個醒。
事實上,今年5月12日,在騰訊發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財報中,馬化騰就曾提出了預警,他的原話是:“我們意識到,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我們的業務增長速度會無可避免地放慢。”
從財報看到,騰訊今年第一季度的收入為42.261億元,凈利潤為17.8億元,市值約400億美元。在過去的兩年中,騰訊的收入增長速度一直高達65%至80%。騰訊在2009年四個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74.8%、79.9%、66.4%、75.9%。
對這次馬化騰對自家股價的“誤判”,洪波認為,“這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中國互聯網市場不錯,中國概念股都在漲,騰訊、百度都在漲,在這個大勢下,很難做預判:二是騰訊業績增長超過了預期,也帶動投資者了更高的期望”,但馬化騰更希望騰訊能平穩、理性地發展,這與他低調的處世作風一脈相承,與一向保守的騰訊公司也非常吻合。
沒有李彥宏的海歸經歷,不像馬云那樣“時時都是新聞”,更缺少張朝陽的時尚激情表演,技術出身的“土鱉”馬化騰喜歡給自己貼上“工程師”的標簽,而他做事的風格也如工程一樣,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往往是先做后說,甚至做了也不說。
這個QQ王國的領導人,在2007年被《時代》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人之一。
被員工稱為“Pony”的馬化騰,其實野心很大,但也小心翼翼,如同胡適先生那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馬化騰一直如此行事。
業界都知道馬化騰2005年差點收購YouTube的故事,馬化騰對外也曾經承認過,“看走眼的事很多”。但私下里,馬化騰對在線視頻業務有過這樣的表述:“花太多錢的業務,基本上不會介入”,況且,視頻業務直到今天,剛剛擺脫燒錢的狀態。
馬化騰就是這樣小心翼翼,包括這次進軍俄羅斯市場。4月19日,騰訊與俄羅斯投資公司Digital SKyTechnologies Limited(DST公司)簽訂認購協議,騰訊將獲得約10,26%的DST股份。
這是騰訊為拓展海外市場而進行的最大規模的收購交易,不但能夠獲得直接進入俄羅斯市場的機會,同時還能夠從DST對Facebook、zynga GameNetvvorklnc等美國公司的投資中獲益。
這次用3億美元借道俄羅斯公司形成間接對包括Facebook在內的一系列海外網絡公司的股權持有,這就是典型的騰訊風格。
“全民公敵”馬化騰
騰訊成立的十年多里,不斷給自己樹敵,最后,成功地走到了今天“全民公敵”的境地。
以QQ為核心,騰訊的產品線向外輻射式擴張,門戶、搜索、電子商務、安全,甚至輸入法,產品種類已經多達200多種。
有4億多的活躍用戶,同時在線用戶超過1億,無論騰訊想做什么,只要推出了這項產品,輕輕發力,很容易就做到市場第二或者第三。而偏偏騰訊又什么都做,有點“不給別人留活路”的勁頭。
6月1日,騰訊QQ醫生升級版QQ電腦管家悄然發布。騰訊與安全廠商也開始激烈拼殺,不過,在采訪中,安全廠商對騰訊這位對手卻評價頗高。
“我對騰訊的看法相當正面,一家有4億用戶的公司,用戶已經離不開QQ,但在產品競爭上,騰訊仍以產品品質說話,不靠對別的軟件的兼容,或者裁判杈。”可牛殺毒公司總經理傅盛如此說道。
“不用我的QQ輸入法,那就不要用QQ了,騰訊基本上沒做過這類的硬性捆綁,這挺讓人尊敬的,”傅盛認為,騰訊堅持用產品競爭,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馬化騰一直堅持產品致勝。
騰訊介入某個領域,就讓這一領域的小公司沒有了生存空間,甚至成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絆腳石”,對這類說法,傅盛感覺挺可笑,商業有其規則,只要不觸及底線,都可以做。“對創新型公司來說,不能指望大公司大發慈悲不在這個領域下手,還是得依靠自己產品的特色來競爭。”
不過,別看馬化騰全面出擊,什么都做,但大多數產品是借力發力。QQ用戶是核心,用戶上網需要的一切產品,騰訊都有,以全方位的產品筑起一道長城,形成防御之勢,如QQ醫生、QQ輸入法等。
“騰訊內部也很清楚,這是騰訊防止后院起火,防止對手在某個點上形成單點突破,最后造成破局。”來自騰訊的知情人士如此分析道,騰訊是客戶端產品,對同樣的客戶端軟件更為防范,如360安全衛士。
就在騰訊收購DST公司股份后,在美國很有影響力的著名科技博客Tech Crunch發表了題為《硅谷公司應當了解騰訊什么?》的文章,向硅谷介紹騰訊。但對騰訊更多的質疑,還不僅來自對手。在中國,也有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襲向騰訊。
前不久,DCCI數據中心總經理胡延平在微博中稱“摩根也胡謅”,質疑摩根土丹利發布的報告“騰訊創新能力超微軟”。胡延平還說道:“別的不知道,騰訊還不清楚?一直在模仿,從來不創新,不僅不是卓越創新者,反倒是中小互聯網企業的創新天敵。”
這一言論,在網上引發大量熱議,
“一直在模仿,從來不創新”,讓本來就已經是“全民公敵”的馬化騰再次變成了“創新公敵”。
“我不太同意胡延平的說法。”洪波就非常明確地如此說道。
“中國互聯網都缺乏創新,相比于西方領先的公司,騰訊的創新能力的確比較弱。中國移動也沒有創新,但手機用戶用得最多。中國互聯網的群眾基礎弱,把用戶服務好,比創新更重要。如果能服務好用戶,用到具體的產品和服務上去,就不錯。”洪波認為,“中國互聯網沒有騰訊,也沒什么創新。”
一直研究互聯網企業的洪波向筆者出示了這樣一組數據,百度員工7000人,一多半是銷售人員:阿里巴巴員工2萬,七成是銷售人員:騰訊的員工中,一多半是技術人員,騰訊有大量的互聯網人才儲備、技術儲備。
“騰訊是家有追求的公司,不是沒有專利,有很多有價值的實用、應用專利。”洪波表示,中國企業開始慢慢重視專利了,如華為在通信領域專利最多。事實也是如此,據騰訊公開的資料表明,目前騰訊的專利總數已突破400件。而華為的專利數在兩年前就已列全球第四。
有意思的是,馬化騰與華為總裁任正非都非常低調,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在發展企業上,也是以研發、產品為主。
馬化騰的“敵人們”
6年前,騰訊在北京還沒有搬到今天所在的銀科大廈,在一間不起眼的小辦公室里,一臉書生氣的馬化騰向筆者介紹著騰訊的企業級產品RTX。
在交換名片時,馬化騰刻意地說了一句:“我們的新名片已經由年輕的明黃色變為中性的藍白色,騰訊的公司文化也正在朝著理性的方向發展。”
彼時,QQ被認為是交友、玩的工具。6年前,很多人都會抱怨,自己所在的公司會定期檢查員工的電腦,發現誰裝了QQ要處罰。但一年之后,很多人又突然發現如果要向外界傳送幾十M的大容量文件,別的工具都不成,而只有QQ可以,QQ在公司開始被解禁了。
今天,馬化騰依然一張娃娃臉,身材也和10年前一致。但是,馬化騰從未停止過改變,其產品的變化更是讓人驚詫。
從早年間,用戶也曾是敵人,到后來,在各個產品領域的樹敵,馬化騰從來不缺對手,但人們想知道的是,騰訊下一步,還要做什么?
洪波說:“目前騰訊放出來的產品有200多件,但在騰訊研發中的產品,還有10倍之多。”
6月初,在行業一次研討會上,騰訊負責搜索業務的趙慶曾對媒體解釋騰訊的搜索業務時,他只說了一句:“搜索之于騰訊,是一個大的戰略布局。”此后,任筆者如何追問,再也不肯多透露半句。
其實,這個說法,和業界的傳言也不謀而合。馬化騰的下兩個重量級對手,一個是百度的李彥宏,一個是淘寶的馬云。
如前面所講,馬化騰在搜索和電子商務領域早有動作,如騰訊搜搜和拍拍,但這時還是防御性的布局,而下一步,是真正的對決,騰訊真正要在這兩個領域發力。騰訊收購康盛創想一事,雖未明確,但業界知情人士表示“基本屬實”。
對建站入口的把控,與馬云收購的Phpwind有一拼,而康盛創想的Discuz!在市場占有率上,遠超過phpwind。“有一天,馬云會為當初放棄收購康盛創想而轉投Phpwind而后悔”,知情人士說。
騰訊一直在變,但這種變化是漸進的,馬化騰對騰訊的設想一直很明確,那就是“在線生活”。
一個網民在網上需要什么,騰訊就提供什么,說白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挑戰極大。騰訊要把即時通訊、個人空間、視頻、音樂等功能真正地串起來,構成一個“真正Web2.0社區”。
如同工程師般的馬化騰對騰訊的某種“低估”一樣,業界對騰訊的評價中也有很多低估之處,但硅谷卻不這么看。
“過去一年,市盈率是Google的6倍以上;過去5年,騰訊的升值幅度是蘋果的2倍多”,騰訊已經引起了大洋彼岸的關注。
騰訊還要做些什么?洪波說:“中國互聯網被證明了的商業模式,馬化騰都不會放過。有商業價值的,騰訊都不會放棄。”
某種程度上說,互聯網的邊界到哪里,騰訊就會到哪里。
這一年多來,馬化騰交了不少新朋友,如坊間傳言中的美國Paypal公司創始人麥克斯·拉夫琴及hotornot,com的創始人詹姆斯·洪。Paypal不用多說,在線支付的老大,而交友網站HotorNot,有人認為,其前景不亞于當年的YouTube。
但對騰訊的未來,洪波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到騰訊這個規模,已經成為平臺,不同的人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得到不同的價值。當下,騰訊的未來戰略并不清晰,騰訊應該做一些影響產業層面的布局”,另一方面,“騰訊應該更開放,不應當是小農經濟式的自給自足,而是在一個開放的平臺上,做更多帶動產業鏈發展的事情”。
騰訊,到了這個階段了,如果騰訊能做到這些,恐怕“中國的,未來的,巨大的,互聯網公司”,應該就是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