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節日凝聚共識
在臺灣,多年來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都是公眾假日。而最近3年來大陸也將這3個節日變成公眾假日,可見大陸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兩岸人有共同的假日就會有共識,就會有助于中國文化在兩岸的傳播交流,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經濟搭臺、文化做戲,大陸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對傳統文化保護很顯著,文化的提倡與傳播跟經濟有密切關系。比如,以前的揚州類似現在的上海,所以才有“揚州八怪”,才有揚州文化,經濟發展對于文化是一大幫助,不過也要配合得恰到好處。
我從1992年開始訪問大陸,至今已18年。18年間,我在兩地之間往返不下五六十次,所以現在不寫“鄉愁”了,現在創作的文章都是回鄉詩。
用漫畫詮釋中國傳統文化
我太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了,我崇拜老子和莊子,所以畫“諸子百家”,畫“三國”,但我不敢畫《紅樓夢》——太博大精深了!很多人現在看我的漫畫書,主要是看中國文化,因為我畫的東西都是用漫畫詮釋中國傳統文化。
今年端午節,我帶著族譜到福建泉州錄端午節特別節目,希望借此找到泉州的宗親。這是我第一次來泉州,我的祖籍地就是泉州。300年前,我們家祖先蔡乞,從泉州經唐山去了臺灣,我現在是蔡家第7代。所以這次特意帶著復印版的族譜前來錄制節目,希望泉州有關方面能幫忙尋根,找到泉州的親人。兩岸人民從來都是一家人,我就是最好的代表。
二人轉在臺灣有群眾基礎
我2006年曾經到臺灣進行了一次環島訪問,感覺到臺灣的東北老鄉非常親切,當時我和著名書法家聶成文、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在那里進行了很多藝術交流。可以說在藝術領域是“此處不設防交流無障礙”,而本山和弟子的演出,可以說是二人轉歷史上第一次到臺灣的正式演出。這種稀缺性也讓東北老鄉備感珍惜。我在臺灣還見過一個遼寧昌圖老鄉,他到現在還鄉音不改。一見面就問我奉天大鼓還有沒有,二人轉怎么樣。這些人就是群眾基礎。
臺灣的文學和傳統文化保留得比較好,祖輩、父輩的教育,讓臺灣觀眾對我們的表達都不生疏。其實我們現在很多搞笑娛樂的模式都來自港臺娛樂節目,而我們的二人轉,更清新一些,離老百姓和觀眾更近一些,這也會對他們的觀賞造成沖擊。
二人轉最重要的是和觀眾交流平等,那么自然,那么流暢,這種演出方式肯定會成功。
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很有必要
今年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對兩岸文化、教育、新聞等方面交流合作提出了既具前瞻性又有緊迫性的建議。這些措施的落實,有利于兩岸人民的進一步了解和認知,也有利于兩岸人民感情的融合和更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
兩岸同文同種,但隔閡60余年后,在用語等方面已有一些差異,因此,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規范術語和專有名詞及建設中華語文“云技術”數據庫,有利于消弭兩岸民眾在交流中遇到的一些困境和障礙,也有利于兩岸在交流中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新聞媒體是兩岸民眾接受彼此信息、相互了解的重要載體,其功能需要進一步發揮和增強,推動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就是一個重要方向,媒體功能的更大發揮,有利于兩岸民眾相互了解和認知。
兩岸文化交流應該制度化
我覺得今年這一屆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把兩岸文化交流中迫切需要進行的工作全都提出來了,對兩岸文化交流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作為多年來從事兩岸文化交流的工作者,我認為這些建議太重要了,具有戰略意義。
如同經貿交流需要ECFA一樣,兩岸文化交流也需要一個類似的制度化、機制化安排,這對兩岸進一步推動文化交流合作,解決文化交流中產生的問題,以及兩岸攜手弘揚中華文化,把中華文化進一步推向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個人非常期待兩岸就這項工作早日啟動協商并達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