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珊“永遠的光和熱”琉璃藝術展7月1日在天津海信廣場開展。
在本次展覽展出的30余件琉璃藝術作品中,楊惠珊創作的“千手千眼千悲智”最為引人注目。這尊76厘米高的“千手千眼千悲智”,臨摹自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元代的千手千眼觀音壁畫,歷時3年半完成,是目前全世界所見最大的琉璃佛像造像。曾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女演員的楊惠珊與臺灣著名導演張毅在1987年一起創立了琉璃工房。琉璃工房選擇以“琉璃脫蠟鑄造”作為基本創作技術,讓看似普通的玻璃,在琉璃工房經過了獨創的“脫蠟精鑄法”后,有了鮮活生命。
楊惠珊說:“當年我在拍電影的時候,就一直在找一個電影之外的工作,那時因為拍電影越到后面,就越是等待,等待好的劇本、等待好的角色、等待好的演員,而這樣的機會隨著演員的年齡增長會越來越少,特別是對女演員而言。我覺得從事電影工作,使我的主動性介入受到限制,電影是項需要與他人配合完成的藝術,受客觀條件制約,不能隨心所欲地創作。在我的最后一部影片《我的愛》中,需要有一個道具來體現詮釋影片的內涵,這個道具應該是精致而又脆弱的,找來找去終于找到了琉璃。當時,一看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所以后來就做起了琉璃。選擇琉璃,那是一種緣,”
新金陵畫派魏鎮精品山水畫展開幕
魏鎮的精品山水畫展7月3日在滬開幕。魏鎮是著名國畫家魏紫熙之子,新金陵畫派嫡傳弟子。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此次展覽讓大家領略到了地道的新金陵畫派,古城南京的清雅、拙樸之氣撲面而來。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國傳統繪畫人文積淀最為豐厚的江蘇大地上,崛起了以傅抱石為首,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為中堅的新金陵畫派。他們的畫作既實現了以中國畫這一傳統畫種反映新時代現實生活的命題,又實現了中國畫筆墨語言與時俱進的豐富發展,走上了傳統藝術與現實生活相契合的創作道路。
“新金陵畫派”的最大特點是文入畫藝術傳統與現實生活相契合,清新的生活氣息與靈性的筆墨相交融,即“筆墨當隨時代”。魏鎮1946年5月生于河南鎮平縣,自幼酷愛繪畫。風格雄渾而不失細膩,兼得北派山水畫與南派山水畫之長,“筆墨蒼潤意清雄”。《春雨江南》的潤澤,《細雨潤夏》的迷蒙,《秋聲圖》的恬淡,《春梅傲雪》的清麗,各臻其妙。
且聽風吟——中國藝術家聯展
2010年7月17日,“且聽風吟——中國藝術家聯展”在別處空間開幕,參展藝術家包括何森、曹敬平、侯勇、李威、彭薇,展期從7月17日持續到8月29日。“且聽風吟”是傾聽自然的聲音,用純真的心態去感受古樸和享受自然,但“且聽風吟”也是一種用超然的心態去對待事物的態度。參加此次展覽的五位藝術家都是從中國傳統的水墨藝術中吸取了或筆墨或觀念上的靈感,并融入到了自己的繪畫創作中,從他們靜謐的畫面中,我們不僅感覺到藝術家對于繪畫過程的享受和對藝術理想的執著,更在喧鬧紛擾的都市中帶來了一片世外桃源的寧靜。
水墨藝術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到今天無疑成了中國特有的文化象征。在西方藝術形式的影響下,現代水墨藝術在區別于傳統水墨進行了更多的探索,包括抽象水墨、城市人物水墨和表現主義水墨等。新世紀前后,在中國當代藝術迅速發展的同時,藝術家在油畫、裝置、影像和行為等西方當代藝術形式的不斷探索中,把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水墨藝術以不同的方式融合轉換并體現于自我的創作中。何森、曹敬平、侯勇、李威、彭薇這幾位藝術家都對人文精神進行著不斷的追訴和詢問。
第13屆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8月開幕
以“藝術創意,融入生活”為主題的第13屆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8月19日在北京國際貿易中心開幕。
本屆藝術博覽會匯集了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余家畫廊及眾多知名藝術家的參與,參展作品和展示規模為歷屆藝博會之最。在8000余平方米的展館內,最引人注目的藝術機構當為意大利藝術家聯盟。該聯盟旗下匯聚了如瑪瑞薩·莫拉、安東尼·溫蒂提等諸多名家。此次,聯盟將攜眾多在歐洲大展屢次亮相的名作現身北京。另外,國內藝術機構Classic·簡畫廊將富含歐美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及印象主義的經典作品呈現藝博會。北京798白盒子藝術館、紅子蘭畫廊將展示當代創新藝術作品,杭州油畫家唐雪根先生名作《東方潮》也將亮相。
本屆藝博會的另一大亮點則是組委會聯手巴塞爾藝博會,邁阿密藝博會等歐美著名展會,在中國大飯店共同舉辦的兩場《全球危機下的藝術語境》高峰論壇。參與高峰論壇的既有國內外知名畫廊的藝術總監,藝術大師,還有廣大藝術品收藏家和愛好者。論壇力圖增進東西方藝術交流與合作,并為中國藝術市場發展及藝術品創作收藏明確方向。
2010經典北京再次出擊
“藝術北京一經典藝術博覽會”是北京艾特菲爾文化有限公司繼“藝術北京”、“影像北京”之后推出的又一博覽會品牌。今年的“經典北京”將于2010年9月16日至19日在農業展覽館舉辦。
本次“經典北京”的展覽主體是來自全世界范圍的畫廊和藝術經濟機構,展示古典藝術、現代藝術,并兼顧中國傳統藝術的當代延續。展覽不僅僅是一場經典藝術的視覺盛筵,還是感受傳統藝術精髓的體驗。這種體驗包含的是一種定位,一種概念,一種經典藝術背后傳承的歷史文化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藝術價值。
今年專題展覽將延續2009年“經典北京”專題展覽的線索,探討紙上作品、雕塑、寫實油畫、水墨等經典藝術形式在當代語境下的系統呈現,展示各個歷史時期、各種藝術題材、各類藝術語言的大師作品。
殘園驚夢——奧爾末圓明園歷史影像展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與臺灣秦風老照片館共同主辦的“殘園驚夢——奧爾末圓明園歷史影像展”將于8月3日至8月30日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展出。12幀奧爾末圓明園底片沖洗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2幀一百多年前的原玻璃底片將首次與公眾見面。
德國人恩斯特·奧爾末,原為專業攝影師,大約1867年在廈門開設一家照相館,來年放棄照相館生意,轉到中國海關工作,此后46年間,奧爾末始終維持原工作,先后居住在廈門、北京、廣州、青島等地。
1914年,奧爾末退休后,攜妻還鄉,于1927年過世。1873年,奧爾末任職北京海關時,拍攝了一組圓明園的照片,距圓明園被毀僅13年,就目前可以考證的圓明園歷史影像中,奧爾末的作品是最早的,比托馬斯·查爾德(Thomas Child)還早上4年。
秦風老照片館經多方查訪,于2009年查到奧爾末照片的12張底片的下落,并籌募巨資在2010年5月28日從海外購回這批對中國人而言的無價之寶,在紀念圓明園罹難150周年之際,將這批珍貴的影像文物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首次向公眾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