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旨在綜述中西藥伍用在藥代動力學方面的相互作用。通過收集文獻報道分析中西藥在藥代動力學方面的相互作用,加強了中西藥合用對藥代動力學影響的研究,為臨床避免不利的相互作用提供依據(jù)。中西藥伍用對藥代動力學有多方面的影響,應引起高度重視。
[關鍵詞] 中西藥;藥代動力學;相互作用
[中圖分類號] R285.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0-19-03
中西藥伍用是中西醫(yī)結合的一種重要形式,由于中藥化學成分復雜,中西藥伍用不當可影響藥物的藥代動力學進而產生不利的相互作用,必須引起醫(yī)藥人員的足夠重視[1]。本文就此綜述如下。
1中西藥在胃腸道中相互作用
1.1胃腸道酸堿度的變化[2,3]
(1)改變藥物非解離型的比例:如具有抗酸作用的堿性中成藥(如陳香白露片、烏貝散、大黃碳酸氫鈉片等)可提高胃腸道pH值,與阿司匹林等弱酸性藥物同服,會使后者解離型部分增多而吸收減少;但與弱堿性藥物如氨茶堿等同服,則會使后者非解離型部分增多而吸收增加。(2)改變藥物的溶解速度:如弱酸性藥物阿司匹林與堿性中成藥同服,則因后者的堿性增加阿司匹林的溶解速率,促進胃排空和腸吸收,使其吸收加快,起效迅速。弱堿性藥四環(huán)素與具有抗酸作用的堿性中成藥同服,可使約50%的四環(huán)素不溶解而不被吸收,降低藥效。含醌類成分的中藥(如大黃、虎杖、何首烏等)不宜與堿性藥物配伍,因中藥所含的蒽醌苷在堿性溶液中易氧被化而失效。
1.2胃腸蠕動和胃排空時間的變化[4-6]
胃腸蠕動與排空是影響藥物吸收的重要因素。如多潘立酮(嗎丁啉)、紅霉素、強心甙類藥物與華山參滴丸片、霍香正氣水和具有抗膽堿作用的中藥(如洋金花、曼陀羅、天仙子等含莨菪烷類生物堿)同用,可拮抗多潘立酮的作用,或使紅霉素在胃中停留時間延長而被胃酸破壞,或使強心甙吸收增多而造成中毒;相反,中藥瀉劑(大黃、番瀉葉或大承氣湯、麻子仁丸等)可增加胃腸蠕動,若與地高辛等同服,則可縮短其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而減少吸收,降低其血藥濃度,影響療效。
1.3生成不溶性螯合物或沉淀[7,8]
含有鈣、鎂、鐵、鋁等二價以上金屬離子的中藥(如石膏、海螵蛸、石決明、龍骨、牡蠣、代赭石、瓦楞子、赤石脂、滑石、磁石、蛤殼等)、中成藥(如陳香白露片、防風通圣丸、牛黃上清丸、牛黃解毒丸、明目上清丸、追風丸、朱砂安神丸、六一散、橘紅丸等)及湯劑(如桂甘龍牡湯、旋覆代赭湯、白虎湯等),不宜與四環(huán)素類、喹諾酮類、異煙肼等抗生素同服,因后者能與多價金屬離子生成難溶的螯合物而降低療效。含槲皮素的中藥(如柴胡、旋覆花、桑葉、槐花、山楂、側柏葉等)和中成藥(如逍遙丸、舒肝和胃丸、山楂丸、桑菊感冒片、回生丸等),不宜與含有鈣、鎂、鐵、鋁、鉍等金屬陽離子的西藥(如碳酸鈣、維丁膠性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硫酸鎂、硫酸亞鐵、氫氧化鋁、枸櫞酸鉍鉀、維生素B12等)同服,否則可能形成螯合物而降低療效。動物膽汁或含膽汁的中成藥(如蛇膽川貝散、蛇膽川貝枇杷露等)不宜與奎尼丁同服,因可生成不溶性的螯合物而降低療效。
含鞣酸多的中藥(如大黃、五倍子、側柏葉、地榆、狗脊、石榴皮、山茱萸、訶子、虎杖、扁蓄等)、中成藥(如四神丸、六味地黃丸、虎杖浸膏片等)及湯劑(如八正散、大承氣湯等),不宜與四環(huán)素類、大環(huán)內酯類、利福平、灰黃霉素、制霉菌素、林可霉素等抗生素及含金屬離子的西藥、維生素B1、強心苷類、含生物堿的奎寧、士的寧等同服,因可能在胃內生成鞣酸鹽沉淀而降低療效。
1.4破壞或降低酶的活性[9]
西藥酶類(如胃蛋白酶、多酶片、淀粉酶、胰酶等)與含砷、鈣、鎂等金屬離子的中藥(如雄黃、石膏等)、中成藥(如六神丸、牛黃解毒丸、解毒消炎丸等)或含生物堿的中藥(如延胡索、川烏、黃連、黃芩等)、中成藥同服,金屬離子或生物堿可與酶結合而降低酶的活性,甚至使其失效。含消化酶或酵母的中藥(如神曲、麥芽、豆蔻等)、中成藥(如保和丸、銀翹解毒丸等)與活性炭(愛西特)、蒙脫石散、次碳酸鉍同服,中藥酶類會被后者吸附或破壞而影響療效。
1.5酸堿中和
酸性藥物與堿性藥物同用應注意酸堿中和反應會降低療效。如含有機酸的中藥(如烏梅、山茱萸、陳皮、木瓜、北五味子、川芎、青皮、山楂、女貞子等)、中成藥(如烏梅丸、山楂丸、六味地黃丸等),不宜與堿性藥物(如碳酸氫鈉、氫氧化鋁、氫氧化鈣或碳酸鎂、碳酸鈣、葡萄糖酸鈣、氨茶堿、呋喃坦定、四環(huán)素、紅霉素、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同服;堿性中藥(如煅龍骨、煅牡蠣、硼砂、龍齒等)和中成藥(如痧氣散、行軍散等)不宜與酸性西藥(如阿司匹林、胃蛋白酶合劑等)同服;一些制酸類藥物(如氫氧化鋁、氫氧化鈣或碳酸鎂、枸櫞酸鎂、碳酸氫鈉等)不宜與含有機酸的中藥同服。
1.6生成有毒物質[10,11]
中藥朱砂(含汞)或含朱砂的中成藥(如朱砂安神丸、六神丸、七厘散、紫雪丹、冠心蘇合丸等),不宜與具有還原性的西藥(如溴化鉀、溴化鈉、碘化鉀、碘化鈉、硫酸亞鐵、亞硝酸鹽類等藥物)同服,因二者相互作用可發(fā)生還原反應而生成溴化汞、碘化汞和硫化汞等有毒的物質,引起較嚴重的汞中毒(如藥源性腸炎而見赤痢樣大便等)。含有雄黃(主含As2S2)的中成藥(如牛黃解毒丸、大活絡丸、安宮牛黃丸等)與亞鐵鹽、亞硝酸鹽類藥物同服,可在胃腸道生成硫代砷酸鹽及少量的硝酸和硫酸,后二者可使硫化砷氧化為三氧化二砷使胃腸道吸收增多而增加其毒性。此外,含乙醇的中成藥不宜與水合氯醛同服,因乙醇與水合氯醛能生成具有毒性的醇合氯醛,使毒性加劇,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2中西藥在分布方面的相互作用
中西藥伍用可影響藥物在體內的分布從而影響療效,甚至產生不良反應[12,13]。如理氣中藥枳實能松弛膽總管括約肌,使膽道內壓力下降,若與慶大霉素配伍聯(lián)用治療膽道感染,則可大大升高其在膽道的濃度,從而提高療效,并可適當減少慶大霉素的藥量從而減少其副作用。尿堿化劑如堿性中藥與中成藥(硼砂、海螵蛸、龍骨、牡蠣、陳香白露片、烏貝散)和含硼砂的中成藥(如痧氣散、紅靈散和行軍散等),不宜與氨基苷類抗生素(如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新霉素等)合用,因這些中藥會使后者在腎臟排泄減少,同時又能增加腦組織中的藥物濃度,抗菌作用增強,但耳毒性作用也增強,尤其對少年兒童危害更大,可形成暫時或永久性的耳聾及行動蹣跚,故長時間合用,應進行血藥濃度檢測。銀杏葉對兔體內地高辛藥動學影響的研究表明,二者合用后,地高辛的血藥濃度明顯上升,增加中毒的危險,應注意降低劑量。
3中西藥相互作用對藥物代謝的影響
3.1增強肝藥酶的活性[14]
肝藥酶誘導劑西藥有巴比妥類、苯妥英鈉、水合氯醛、安乃近、灰黃霉素、胰島素、雙香豆素,中藥有生甘草以及含乙醇的中藥制劑如國公酒、骨刺消痛液等。當上述中西藥合用時,誘導肝藥酶的活性增強,使藥物在體內代謝加速而減弱藥效;在與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氯米帕明、丙咪嗪、阿米替林及多塞平等)伍用時,因肝藥酶的誘導作用,使代謝產物增加而加重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的不良反應。
3.2抑制肝藥酶的活性[15]
肝藥酶抑制劑西藥呋喃唑酮、優(yōu)降寧、異煙肼等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應避免與含枳殼或麻黃的中成藥(如麻杏石甘片、哮喘沖劑、大活絡丸、人參再造丸、半夏露沖劑、千柏鼻炎片、蛤蚧定喘丸、通宣理肺丸)及其湯劑(如麻黃湯,大、小青龍湯等)等合用[17],因枳殼的主要成分是N-甲基酪胺胺類物質,在單胺氧化酶被抑制的情況下,使含麻黃的中成藥中的麻黃堿不被破壞,可產生嚴重“胺毒反應”,嚴重時可出現(xiàn)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因此,有高血壓的患者應盡量避免上述西藥和中藥的配用。據(jù)報道中藥復方補腎方(含黑附片、生地、熟地、補骨脂、淫羊藿、菟絲子、山藥)湯劑的大、中、小三種劑量均對大鼠肝藥酶有抑制作用,而明顯延長安替比林血漿半衰期;其中,大、中劑量能抑制小鼠肝藥酶而減緩戊巴比妥的代謝,明顯地延長小鼠的睡眠時間。含阿片的中藥及制劑等不能與西咪替丁同用,因西咪替丁能降低肝血流量,肝藥酶抑制作用使藥理活性增強,患者出現(xiàn)呼吸驟停、神志錯亂、定向力消失及全身抽搐等致命性反應。含乙醇的中藥制劑的肝藥酶誘導作用,使苯妥英鈉、甲苯磺丁脲、異煙肼、胰島素、華法令等代謝加速,療效降低;增加異煙肼的肝毒性。
近年,有關中西藥伍用對細胞色素P450酶系(CYP)的影響報道日益增多,而引發(fā)醫(yī)藥人員關注與深入研究[16,17]。(1)含呋喃香豆素成分的中藥:葡萄柚汁通過選擇性抑制腸壁組織上的CYP3A4,減少藥物首過效應而抑制非洛地平的代謝。當歸多糖誘導P450酶有恢復潑尼松龍引起的酶活性改變的作用。白花前胡中總香豆素抑制CYP1A1的活性,從而影響許多合用藥的代謝。(2)含黃酮/黃酮衍生物的中藥:槲皮素可降低人肝微粒體中CYP1A1的活性,菊花提取物抑制大鼠肝微粒體細胞色素CYP2E1,葛根素誘導CYP1A、CYP2A,當與西藥合用時可能會發(fā)生藥代學的改變,應調整給藥劑量。銀杏葉提取物誘導大鼠CYP1A2,并顯著影響普洛奈爾的血藥濃度。大劑量銀杏葉制劑可誘導CYP3A的活性,能降低辛伐他汀的血藥濃度,從而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但同時也降低其療效。(3)寬葉連翹提取物誘導CYP3A4,抑制CYP1A2、2D6,從而引起許多合用藥如地高辛、華法林等代謝的改變。(4)18ɑ-甘草酸二銨有抑制CYP450的作用,當與五味子伍用時誘導CYP450而加快丙米嗪和利多卡因的體內代謝。小檗堿與環(huán)孢素A合用有抑制CYP3A的作用,可影響藥效。
4中西藥在排泄方面的相互作用
許多中藥及其制劑可通過酸化或堿化腎小管內的尿液來影響西藥的解離,影響其在腎小管的重吸收而改變排泄的速率[12,13]。含有機酸的中藥(如烏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女貞子、蒲公英等)、中成藥(如大山楂丸、烏梅丸、保和丸等)及湯劑(如養(yǎng)心湯、地黃飲、安蛔湯、九味丸、生麥散等)和排石湯(通過利尿作用使尿液呈酸性)等,若與酸性西藥(如呋喃坦啶、對氨基水楊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磺胺類、青霉素、頭孢菌素類、苯巴比妥、苯妥英鈉等)伍用,可提高后者在腎小管的吸收率進而增加血藥濃度,增強療效。但與堿性西藥氨茶堿、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利血平等生物堿同用,可減少重吸收,促進其排泄,甚至失去療效。酸性西藥與堿化尿液的堿性中藥(如煅牡蠣、煅龍骨、硼砂、中成藥(如痧氣散、紅靈散、行軍散、通竅散等)及其他堿性中藥(如陳香白露片、健胃片、肝胃氣痛片等)同用,可導致酸性西藥解離增多,減少其在腎小管的重吸收而加快排泄,降低療效[18];與磺胺類藥物伍用可減少在尿中析出結晶。但與環(huán)丙沙星等喹諾酮類伍用,則可減少其在尿中的溶解度,導致結晶尿和腎毒性。尿堿化劑枸櫞酸鎵-枸櫞酸鈉制劑(消石素)與含麻黃堿等生物堿的中藥合用,可減少生物堿的排泄,延長其作用時間。
綜上所述,中藥與西藥是兩類不同屬性的藥品,中西藥相互作用是一個復雜而普遍的問題。醫(yī)藥人員應重視中西藥伍用可能產生的相互作用,在正確使用中西藥的基礎上,使中西藥的配伍更加安全、合理、有效,這是廣大醫(yī)師和藥師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 馮春雷. 淺析不合理的中西藥配伍[J]. 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1985,18(12):25-26.
[2] 王早. 中西藥同用的誤區(qū)分析[J]. 中國藥業(yè),2001,10(10):69.
[3] 錢春艷. 中西藥在吸收及代謝環(huán)節(jié)的相互作用[J]. 海峽藥學,2007, 19(2):109-110.
[4] 王冬,秦希田,丁艷. 淺談抗菌藥物使用及中西藥聯(lián)用中存在的問題[J]. 中國醫(yī)刊,2000,35(10):45-46.
[5] 周聰. 中西藥不合理聯(lián)用報道[J]. 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10(10):632-633.
[6] 何昌國,辛美英. 中西藥合用應注意配伍禁忌[J]. 新疆中醫(yī)藥,2000, 18(1):45-46.
[7] 彭桂枝,牛淑貞. 中西藥物不合理應用分析[J]. 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00, 7(9):29.
[8] 向志文,劉春英,楊秀怡. 中西藥聯(lián)用的配伍禁忌[J]. 醫(yī)藥導報,2006, 25(2):165-168.
[9] 岳登明. 淺談不宜聯(lián)用的中西藥[J].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5,20(5):274-276.
[10] 婁月芬,王晶. 淺談中西藥配伍禁忌[J]. 中國藥房,2003,14(12):763-765.
[11] 許經甫. 中西藥不合理聯(lián)用150例[M]. 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89:6.
[12] 張慶榮,趙世芬. 論中西藥配伍聯(lián)用的藥代動力學影響[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33(1):20-21.
[13] 馮浩,王智民. 淺談中西藥配伍中的相互作用[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2,8(2):53-54.
[14] 李天驕,洪振豐,周建衡. 中藥有效成分調節(jié)肝藥物代謝酶的研究進展[J]. 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16(3):70-72.
[15] 董艷. 對我院常用中西藥物(口服劑)不合理使用探討[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01,12(6):548.
[16] 高曉新,鄭素勤.中西藥并用對細胞色素P450酶系的影響[J]. 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06,8(3):333-334.
[17] 呂良忠. 中藥對細胞色素P450影響的研究進展[J].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30(3):315-316.
[18] 劉春榮,樊仁蘭. 中藥與西藥在化學方面的配伍禁忌[J]. 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1999,21(3):505.
(收稿日期:201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