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做好各項資助管理的基礎上,高校應最大化發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資助工作為載體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本文提出高校可以通過精神幫扶、調整資助結構、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等,來充分發揮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達到全面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 經濟困難學生 資助 育人功能
我國高校教育資助制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形成了多種形式并存的“獎、貸、助、補、減”五項合一的資助體系。然而目前高校更多關注的是如何緩解學生的經濟壓力,將工作重心放在資助工作的各項資助管理,對如何發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則關注較少,缺乏對貧困生應有的鼓勵與引導。我們應該認識到,解決學生的經濟困難只是資助工作的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才,才是資助工作的深層目的和最終訴求。因此,高校應該通過精神幫扶、調整資助結構、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等來充分發揮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達到全面育人的目標。
一、充分發揮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高校資助工作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因此,做好高校貧困生的幫扶工作,必須在學生資助的基礎上注重對資助學生的情感關懷,達到全面育人的目標。
雖然國家和高校通過一系列舉措,在經濟上資助貧困生,使他們不再為生活費和學費而發愁,能夠安心學習。然而,在具體工作中我們也發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因此,我們應認識到充分發揮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高校資助工作的重要內容。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應以育人為中心,大學生資助工作也是一個重要的育人環節,一個良好的育人契機。我們應該轉變觀念,加強“育人”,把對做好貧困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工作作為資助工作的主要內容和主要職責之一。
二、采取有效措施,實現育人功能
1.注重精神幫扶
在做好學生資助工作的基礎上,如何解決因經濟上的弱勢引發的相關問題。就需要各高校積極創新幫扶手段,全面提升貧困生的各種能力,達到育人的目標。要提升受資助學生的各項能力,首先要注重對貧困生的精神幫扶。在“物質扶貧”的同時,不能忽視“精神扶貧”。有的學生雖然得到了資助,但是內心任然有挫敗感和失落感。這種心理,使貧困生不易養成自強拼搏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得有的貧困生得到資助后仍不奮發努力,很難處理好個人和集體、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在面對人生的挫折時也很難有很強的承受能力。因此,學校一方面用經濟手段幫助貧困生解決實際困難、渡過難關。另一方面,要詳細掌握貧困生的總體情況和個體情況,注重精神幫助,引導貧困生正確的對待逆境,克服依賴性、養成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要把國家的、社會的關愛幫助,化為自己努力奮斗的強大動力。
要在貧困生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抗逆”教育,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鼓勵他們以辯證的觀點來分析自己的現狀,正視生活上的困難和逆境,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引導貧困生正視貧困,認識到沒有經濟上的貧困,只有知識上的貧困和精神上的貧困,應珍惜貧困生活為自己帶來的精神財富。同時,學校、社會要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通過勤工助學等各種渠道增強自我“造血”的能力,培養他們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意識和品格,這才是育人的根本。
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要堅持資助與教育并舉,助學與育人并重的幫扶理念,不僅給貧困學生給予經濟上的資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激勵和能力上的提升,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2.調整資助結構
學校在獎學金評選過程中,通過開展爭先創優活動,以優秀學生的事跡鼓勵經濟困難學生通過奮發學習,獲取獎學金為自己緩解家庭的困難;在開展國家助學貸款工作中,加強誠信教育,培養學生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在助學金發放中,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樹立感恩回報社會的意識。在各項資助工作中,要特別發揮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通過勞動實踐,不僅提高了勤工助學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工作方法,改變了大學生們過去對體力勞動的偏見,同時也增強了對同學勞動成果的尊重和保護意識,培養了勤工助學學生敬業愛崗精神和吃苦耐勞品質。
經濟困難學生通過勞動獲得報酬,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覺,有利于克服自卑感,培養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通過勤工助學,讓學生了解勞動的艱辛,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價值觀,增強其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自立、自強意識以及感恩意識。通過勤工助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為其日后走向社會就業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工作經驗,增加其自信心。
3.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大學生由于來自于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和家庭經濟狀況各異,必然導致學生中容易出現貧富差距、消費差距與心理差距。這些差距使經濟困難學生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容易挫傷他們的自尊心,產生消極的思想,影響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時沖擊他們經過多年主流教育所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高校應高度重視這一校園現象,特別是它對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產生的不利影響,積極探索實施弱化差距感的措施,實現“環境化貧”。
高校要強化校園文化建設,把“全面發展,全體成才”的全員育人目標融入到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園文化中,建立一種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園文化氛圍,向學生提供和諧交流平臺和施展才華的舞臺,使經濟困難學生在一種寬松的、充滿關愛的環境中學習、生活,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支持,在交流中感受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和人與人之間真摯感情,把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同時,學校可通過鼓勵經濟困難學生刻苦學習,帶動校園的學風建設;通過經濟困難學生的勤儉節約的風尚,端正學生的消費觀念,讓經濟困難學生特有的文化反過來影響整個校園文化的建設。學校還要積極鼓勵經濟困難學生加入社會的公益活動,使他們在公益活動中增強感恩和回報意識;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經濟困難學生參加,讓他們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增強認知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樹立自信心,提高適應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要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理解資助育人內涵。注重精神幫扶、調整資助結構、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擺脫精神上的貧困,具有健全而獨立的人格,從而充分發揮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黃少玲.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2]王凱.助學與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貧困生幫扶工作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9,(8).
[3]方運紀,徐冬生,徐關懷.充分發揮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08,(4).
本文是四川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9-2010年度課題“完善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體系和工作機制的研究”(課題編號:SCSZ2009031)和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學生工作研究課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機制創新”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