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堂提問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提問的有效進行充分體現了英語教學中交際的有效性。語用學中的禮貌原則是實現成功交際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策略準則、寬宏準則、贊揚準則、謙虛準則、贊同準則、同情準則。本文探討了如何運用禮貌原則指導課堂提問,以促進英語課堂中師生的有效交際。
[關鍵詞] 禮貌原則 課堂提問 師生交際
一、引言
語言是一種符號體系,它承載著意義和信息,幫助人們完成彼此間的交際功能。在英語課堂中,語言既是教學目的,又是教學手段。課堂提問則是在教學中實現師生交際的主要途徑。禮貌的社會功能在于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融洽與和諧,交際雙方要想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就應講究語言交際的禮貌性問題。因此,禮貌原則在英語課堂提問中的運用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起著重要作用。
二、理論概述
(一)禮貌原則的內容
“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是英國語言學家利奇(G.N.Leech)于1983年在美國哲學家格賴斯(H.P.Grice)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基礎上從修辭學、語體學角度出發提出的語用學原則,其核心涵義為:盡量使自己吃虧,而使別人受益,以獲取對方的好感,從而使交際順利進行,并使自己從中獲取更大的利益。按照Leech的理論,禮貌原則可以具體地體現在以下六條準則(maxim)上:
1.策略準則Tact maxim(用于指令和承諾):使他人受損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2.寬宏準則Generosity maxim(用于指令和承諾):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損最大。
3.贊揚準則Approbation maxim(用于表情和表述):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盡力夸大對他人的贊揚。
4.謙虛準則Modesty maxim(用于表情和表述):盡力縮小對自身的贊揚,盡力夸大對自身的貶損。
5.贊同準則Agreement maxim(用于表述):盡力縮小自身和他人之間的分歧,盡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間的一致。
6.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用于表述):盡力縮小自身對他人的厭惡,盡力夸大自身對他人的同情。
(二)禮貌原則的特征
禮貌原則具有以下特征:級別性(graduation)、沖突性(conflicts)和合適性(appropriateness)。級別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是語言手段的禮貌級別,第二是遵守禮貌原則時使用的那些禮貌級別。可以說,語言的禮貌級別是一個連續體,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的話語是最欠缺禮貌的;用最間接的方式表達的話語則是最講究禮貌的。這就是說,語言手段越間接,話語就越顯得禮貌。沖突性指禮貌原則中各準則或次準則在同一話語中可能會發生沖突。而合適性表現在應用禮貌原則時要根據語境的要求,確定禮貌級別,即根據談話的不同內容、談話的不同對象和談話的不同場合,考慮談話雙方的受益和吃虧程度,確定相應的表達禮貌的語言手段(何自然,1988)。
這三種特征指導我們正確運用禮貌原則,注意這些規則就能很好地將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有機結合起來,相互補益,準確地表達語用含義,從而使語言交際得以順利進行,使談話雙方相互了解、共同配合的愿望得以實現(何自然,1988)。
三、禮貌原則在英語課堂提問中的運用
(一)課堂提問與師生交際
英語課堂提問的過程是教師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過程,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得當的提問能為學習者提供語言和思維模式;了解學習者掌握的信息(如事實、想法、觀點和意見等);檢驗學習者理解的程度、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性;把學習者的注意力集中到討論的話題上;借用好學生的回答,給全班提供相關的知識和信息;為成績較差的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鼓勵多種方式的思考(邏輯的、反思的和聯想的等),以便更深入、更透徹地探討問題;使學習者回顧以前學過的內容;鼓勵自我表述;使學習者從教師那得到積極的情感和認知反饋,促進語言的學習(Penny Ur,1996)。因此,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交際的主要方式。
(二)禮貌原則在英語課堂提問中的運用
語言交際就是用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為了更好地體現交際者的意圖,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交際雙方則要講究語言交際的禮貌性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要實現有效的師生交際,教師就應在提問這個組織教學的中心環節中合理地運用禮貌原則減少學生的焦慮情緒,減少與學生的摩擦,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
1.策略準則。策略準則是禮貌原則中最根本的一條準則。這是因為策略準則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種言外行為中最需要講究禮貌,也是最能體現禮貌的一種行為。因此,策略準則是課堂提問中應用最多,最不可缺少的一條準則。
在師生問答的語言交際中,教師往往處于主導地位,具有主動性,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諸如自卑、緊張、羞怯等心理障礙,從而影響師生的語言交際效果。因此,教師提問應遵守得體準則,避免學生因教師表達不清,使用語言不準確而對問題產生誤解或曲解,影響學生的回答。教師應將學生置于利益中心,使用得體準確的語言提問,建立平等的師生交際話語環境,盡量使學生在課堂問答的師生交際中接受到更多、更準的信息,使學生從提問中盡量多受惠。例如:(1)Would you lik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2)Could you read this to us?這樣的發問,不僅讓學生消除緊張情緒,更降低了教師在師生交際中的絕對主導,從而保證師生語言交際的順利進行。
2.寬宏準則。寬宏準則,即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盡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價。寬宏準則在課堂提問中的待答這個環節的運用尤其重要。教師在提問以后等待學生回答問題時間的長短對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美國心理學家Rowe(1974)指出,在他所觀察的課堂里,總體來說,教師在指定一個學生回答提問時,等待的時間還不足兩秒鐘,如果3秒鐘后學生還不能回答,教師就要開始干預了。他強調指出,“當教師確實有耐心將等待的時間延長到3至5秒或更長時,他觀察到有更多的學生便會對課堂進行更多的參與。在待答中如果教師使用禮貌原則中的寬宏準則,多給些時間讓學生充分的考慮問題,增大自己付出的時間代價,這并不會白白地浪費課堂的寶貴時間,而會促使學生真正地思考問題,對信息進行加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同時促使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得到提高。
3.贊揚準則。學生有期待被教師欣賞、稱贊的愿望和需求。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尤其在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反饋時應恰當的使用禮貌原則中的贊揚準則。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應盡力對學生的優點、進步和成績做出贊賞和激勵。如(1)Excellent! (2)Thank you,perfectly done. (3)You did a very good job.(4)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but I think you can still do better.這些語言既可以滿足學生希望被肯定的需求,又有利于激勵學生參與課堂,實現師生的有效交際。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也應使用贊揚準則,即盡力縮小對學生的貶損。如: You have made much progress,but I think you can do it better if you…。學生會很愉快地接受老師這樣的話語,因為老師充分地尊重了學生,既指明了缺點所在,又提出了希望。
4.謙虛準則。從教師與學生的社會角色規定意義上看,在知識上,教師是較多者,學生是較少者;在智力上,教師是較發達者,學生是較不發達者;在社會經驗上,教師是較豐富者,學生是欠豐富者。教師較之學生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應遵循謙虛準則,即盡力縮小對自身的贊揚,盡力夸大對自身的貶損。尤其是在課堂提問的導答環節,教師不應以自身在知識、智力及經驗上的這些優勢自吹自擂,而應耐心地啟發誘導學生回答問題。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或答錯時,教師應盡力夸大對自身的貶損,把學生沒掌握好所學知識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如:“Well,perhaps it’s my fault;I didn’t emphasize that in the previous class.”這樣既顯示了教師的謙虛和寬容,也使學生的面子得以保留,巧妙地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適度地謙虛不僅不會有失身份,相反,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保證提問過程的正常進行。
5.贊同準則。禮貌原則中贊同準則的核心是盡量減少與對方的分歧,增加一致性。語用研究表明,當交流的各方立場接近,利益一致時,一方提出的要求和指令更容易為對方所接受。但在通過課堂提問來實現師生交際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意見分歧。教師應盡量通過語言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多使用“us”或“we”來表達。如“Let’s settle the problem together, then .”或“We will have a discussion now.”通過第一人稱復數“us”或“we”教師在語言上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并與學生共同參與問題的討論,這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和加強師生交際。此外,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應表示贊同,而不應強求學生的回答與標準答案完全一致。在提問過程的理答環節中,教師運用贊同準則,不僅可以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創造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師生的有效交際。
6.同情準則。同情準則的核心是減少自己與聽話人在情感上的對立,要求說話人盡量減少對對方的反感、厭惡,盡量增加對對方的同情。Canfield Welles(1994)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自信受到保護和鼓勵的環境中,學習的認知活動最有效。“情感是維持學習動力的助推器,出現障礙必然導致學習的停滯”(王初明,2001)。因此,在提問過程中教師應運用同情準則,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幫助學生消除不良的消極情感。
教師提問時應充分考慮每個問題難度與學生個體水平的匹配,對基礎較差的同學不應提過難的問題,為他們創造成功體驗,消除焦慮、自卑情緒,培養積極主動的態度。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面帶微笑并仔細傾聽或給予適當提示,盡量不在學生發言過程中糾正錯誤,以避免引起焦慮。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或答錯時,教師不應批評或嘲笑,而應耐心地給予鼓勵和安慰,這樣才會降低學生的挫折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才能避免與學生情感上的對立,建立和諧的師生交際環境,從而實現課堂有效交際的目的。
四、結語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交際,而課堂提問這個組織教學的關鍵環節正是實現師生交際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合理地運用禮貌原則,不僅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更能促進師生交際的順利進行,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2]Brown,P. 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0.
[4]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潘盼.論禮貌原則與師生語言交際[J].懷化學院學報,2006,(4).
[6]李燕.英語課堂教學中禮貌原則的運用[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1).
[7]陸艷芳.禮貌原則在師生互動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8]張宏瑜.禮貌原則在英語課堂師生互動中的應用[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8).
[9]吳宏嶺,劉宏宇.課堂教學中教師禮貌原則的運用[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4,(4).
[10]林宜照.課堂教學提問策略新探[J].基礎教育研究,2007,(11).
[11]楊方.論教師課堂提問策略[J].揚州大學學報,2008,(3).
[12]劉潤清.關于Leech的禮貌原則[J].外語教育和研究,1987,(2).
[13]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