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審計風險的涵義、審計風險的基本特征、審計風險形成的原因、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四個方面,論述在審計實務中全面貫徹審計風險的觀念,就一定會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從而帶動我國審計實踐及注冊會計師事業更快發展。
[關鍵詞] 審計風險 特征 原因 防范 控制
一、審計風險的涵義
“審計風險”的涵義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審計風險”是審計人員與會計師事務所存在著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審計風險是審計人員針對會計報表發表錯誤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實踐中傾向于第二種定義,認為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不能形成和發布正確審計意見的可能,而不是指審計人員與會計師事務所可能承擔的損失。國際審計準則第6號風險評估和內部控制認為:審計風險是指審計師對含有重要的財務報表表示不恰當的審計意見的風險。我國獨立審計準則第9號對其定義為:“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的錯報或漏報,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后發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二、審計風險的基本特征
1.審計風險的客觀性現代審計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樣審計的方法,不論是統計抽樣還是判斷抽樣,若根據樣本審查結果來推斷總體,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差,即審計人員要承擔一定程度的作出錯誤審計結論的風險。
2.審計風險的普遍性審計風險通過最后的審計結論與預期的偏差表現出來,審計活動的每個環節都可能導致風險因素的產生。從總體看,可能產生風險的因素有:內部控制結構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數字遺漏,對項目的錯誤評價和虛假注釋,項目的流動性強,項目的交易量大,經濟蕭條,財務狀況不佳,抽樣技術局限性等。
3.審計風險的潛在性審計責任的存在是形成審計風險的一個基本因素,如果審計人員在執業上不受任何約束,對自己的工作結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就不會形成審計風險,這就決定審計風險在一定時期里具有潛在性。
4.審計風險的偶然性審計風險由于某些客觀原因,或審計人員并未意識到的主觀原因造成,即并非審計人員故意所為,而無意接受了審計風險并承擔了審計風險帶來的嚴重后果。
三、審計風險形成的原因
1.客觀原因
(1)法律環境不斷變化。法律在賦予審計職業專門的鑒證權力的同時,其也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審計人員在審計活動中因發生違約、失察等行為而提供了虛假的審計信息,并因此損害了國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2)審計范圍的拓展。審計范圍的擴大遠遠超出了傳統的財務審計,不僅要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運作效率進行研究與評價,而且還要就企業未來持續經營能力作出報告。有關這方面的信息不確定性很大,風險很高,審計人員作出正確的審計結論難度增加。
(3)審計責任的擴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增加了審計風險。所謂期望差距,是指審計職業界對本身的認識與社會公眾對審計職業界認識上的差距。
2.主觀原因
(1)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監控不嚴。我國頒布實施的審計質量控制基本準則是注冊會計師職業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工作符合獨立審計準則要求的基本規范,是保證審計工作質量、規范審計行為的基本準則。
(2)審計人員經驗和能力的有限性。審計是一個需要運用知識和經驗進行判斷的職業。審計人員判斷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審計人員從業質量,審計人員采用何種審計方法,搜集多少證據,提出怎樣的意見都直接依賴審計人員的經驗和能力。
四、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1.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良好的執業環境是注冊會計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客觀條件,只有有了良好的執業環境注冊會計師才能在執業時堅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從而使審計質量得到保證。但是從最近幾年發生的審計案例看,不少是由于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受到被審計單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門的壓力而不得不違規,違心地出具虛假審計報告,一旦出現問題,就會使自己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因此,注冊會計師審計迫切需要一個良好的執業環境。新《會計法》的頒布實施,使單位負責人成為承擔會計責任的主體,再加上其他相關規定加大了遏制會計造假的力度,從而為注冊會計師審計創造良好、寬松的社會環境提供了條件。
2.轉變觀念,強化風險意識
隨著人們對審計期望值的越來越高,審計人員的責任和風險也越來越大,會計職業界將會更加關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審計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審計成本的同時高質量地完成審計任務,并有效地避免審計風險及其損失。因此,審計人員要從思想上、觀念上深入理解審計風險,并在執行業務過程中尋求積極有效的方法控制風險。
3.建立有效的內部運行機制,完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
會計師事務所必須在獨立、客觀、公正、嚴謹、廉潔、保密性原則下建立自律性的運行機制,同時還應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建立自己的質量控制制度,包括審計工作程序和質量控制制度,規范審計工作底稿,認真執行“三級復核”制度,加強執業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等。
4.建立有效的事前評估、事中控制、事后評價的風險管理系統
事前風險評估,就是要求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時,應對客戶所面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判斷、評估,并以此為出發點制定審計策略和審計計劃,使審計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這主要包括客戶和客戶管理當局兩個方面。
客戶主要有經營環境因素分析、組織結構因素分析;管理當局方面主要有管理者的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變更情況分析等。事中風險的控制,主要指選擇減輕風險的技術和方法,建立減輕風險的程序,以規避、降低、轉移審計風險。審計風險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接受客戶的風險控制、選派審計人員的風險控制、審計計劃的風險控制、審計證據的風險控制、編制審計報告的風險控制、審計質量檢查的風險控制等。事后審計風險的評價,主要是指對上述審計人員所做工作的有效性進行分析、檢查、修正和評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審計風險,并為以后的審計工作總結經驗和教訓。
5.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首先,注冊會計師應當保持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其次,要形成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項審計業務,嚴格依照獨立審計準則進行審計,以確保業務質量。第三,要主動學習和掌握與審計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分析、判斷、預測經濟活動的能力。第四,要慎重考慮出具何種意見的審計報告,千萬不可草率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6.積極運用電腦技術,提高審計工作水平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電腦技術的應用,主要在管理領域運用電腦技術,可以更方便地將風險基礎審計模式中各項因素有機聯系在一起,根據實際評估結果調整審計作業計劃,保證審計的質量和效率。
盡管許多具體應用中的問題,還有待于在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只要廣大注冊會計師能夠真正轉變觀念,切實開始按照風險基礎審計的思路組織審計工作,在審計實務中全面貫徹審計風險的觀念,就一定會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從而帶動我國審計實踐及注冊會計師事業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