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影視藝術概論》是為傳播系低年級開設的一門必修課,其中影視實踐環節占據主要課時。針對傳播學應用性的特點,該課程以影視“視聽理論”學習為鋪墊,以劇本“創作——剪輯——拍攝”為主要教學內容,最終使學生掌握拍攝和剪輯的基本技能。在教學過程中,課程采用項目管理制、任務驅動等方法,以便更有效、科學地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 影視實踐 傳播學 定位 實施
在當今傳媒影像時代,影視教育已成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各類院校開設全校公選課,通過影像手段以達到傳達價值理念、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目的;另一方面,一些專業的系別如中文系、傳播系、藝術院系開設影視藝術課程,達到更深層次的目的——影視教育如何與專業結合以提升專業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這也是一個系在構建課程框架、選定專業課程的出發點。《影視藝術概論》區別了傳統的“概論課”的理論講授,在教學內容、組織、方法和考核上都和傳播系的專業定位結合,抓住“實踐”和“應用”這兩個特點,把影視實踐環節作為課程主體,以期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競爭力。
一、影視實踐課程在傳播學的定位
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傳播系是浙江省高等學校中第一家傳播學本科教學點,成立時間較晚,在教學經驗和課程設計上都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必須要結合浙江經濟大省、文化大省的特點,體現出傳播系的辦學特色。傳播學以“發展特色性應用文科”為著眼點,進行專業建設時注重“應用性”和“差異化”,強調課程的應用性與交叉性,致力于培養具有良好操作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傳播系開設的《影視藝術概論》是大學一年級的專業必修課,該課程不著眼于提高學生文化素質鑒賞能力,而是要求學生能有效地掌握視聽媒介的工具,基本具備拍攝能力、剪輯能力、短劇劇本創作能力,并在高年級階段相關課程中進一步深化學習,具備策劃企業形象宣傳短片的技能,并把文字化的文案通過拍攝、剪輯等技術手段,形成影像作品。具備了這些能力的畢業生,是符合傳播學培養目標中所提及的“畢業生能在各類企事業勝任形象傳播、文化宣傳等工作”。
傳播系作為一個特色新專業,其特點就是“口徑寬、實踐性強”,專業學生希望得到專業技能的訓練,單純的理論講授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渴望。近兩年的課程實施表明,學生對此課程的參與度高,實際動手能力增強,教學效果好,加深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
二、影視實踐環節的設計
此課程的特色在于影視實踐環節的設計、實施與考核。影視類的課程的傳統教法是“影像”+“講授”,這種教課手段并不適用于傳播系的定位。該課程共48個課時,教師用一半課時講授,使學生掌握影像畫面的基本元素。另一半的課時和相應的課外時間供學生創作、拍攝、剪輯等,教師統籌并全程指導。
1.實踐環節要重視對拍攝劇本的選擇
以小組為單位,學期末要求以紀錄片或5分鐘劇情短片為作業,完成自創劇本—拍攝——剪輯三個過程。劇本創作時,鼓勵學生對大學生活、社會進行思考,選擇他們感興趣、有話可說的主題。通過教師擬定和學生征集,同學們會根據當年關注的熱點,提出一些很好的構想。
2.對拍攝項目進行分配和指導
(1)內容多元化
教師要保證劇本多樣化,傳播系兩個班60人左右,圍繞著四五個主題,老師挑選出8~10個劇本,要涵蓋不同的主題。以2010年度教學學期為例,選出自創劇本8個,故事短片4部,涉及畢業、演講社團、大學生“迷失”這樣的主題,另外幾部涉及校園公益話題。教師也要保證劇本的可拍性,有些劇本有創意,但以目前技術手段不具可拍性,需指導其修改。比如以世博為主題的宣傳片,它以雪碧廣告文案為模仿對象,原文案有兩場戲發生在電影院和大型理發店,根據實際情況,拍攝起來有難度,所以將場景調整圖書館和影院外。
(2)項目管理制
以每個劇本作者為核心,編劇即導演,以“導演負責制”組成拍攝小組。老師創設了一個必須達到的目標,要求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以這樣的“任務驅動”達到教學目的。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每個組帶著完成一個影片的任務,并且和其他組之間有競爭有合作有交流,學生們的積極性提升很快。
項目管理人也要注意成員協調和投入度。每個導演“招募”一位攝影師、兩位剪輯師和若干演員,八個攝制組總計三十余個主創人員,其他同學擔任演員、劇務一職。這樣就使每位同學都能有其職,調動學習積極性。
完成拍攝后,有專門課時講授剪輯知識。在項目負責人的管理下,每組的組員都要參加剪輯學習,剪輯師提交整部影片的成片供展映,組員提供一分鐘以上的剪輯片段作為作業。以此種方式保證每位同學都掌握了剪輯內容。
老師為最后的成果提供公共展映的平臺。首先是在課堂中進行展映,由該組主創人員談創作的得失,并由其他組同學提問。學生提問范圍很廣,有關于編劇主旨、攝影效果的如何達到、音樂使用的意圖等。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的專業知識得以交流和深化。其次,對其中的佳作,通過校園網絡、優酷網和土豆網加以推廣。
(3)考核的多元化
課程性質是“考查課”,而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實踐環節的成績、短劇文案、讀書筆記所占的比例為5∶2∶3,可見實踐環節成績占70%比例。為了與課程前1/2理論學習相配合,教師布置閱讀經典影視書籍,如《認識電影》、《電影講稿》等,學生選擇其中感興趣的章節進行評點,提高學生理論學習的能力。
一般的考試模式難脫“應試考試”的弊端,為學生所排斥。常規的影評作業不符合課程目的。本課程考核方式,使真正有創作力的同學、對該領域有興趣的同學被充分調動,并帶動了整體的學習氣氛。
三、結語
在兩三年的實施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困難,如劇本內容參差不齊,項目管理制難協調,剪輯技術對于某些學生有難度等,但總體來說,教學效果明顯,學生積極性很高,興趣濃厚,專業能力提升很快。在接下來的幾學期,學生拍攝的類型更多樣,如企業宣傳片、電視散文、校園風光片、公益廣告。一些同學脫穎而出,成為校內網站視頻制作的主創,并對后屆的學生起到指導作用。也有同學畢業以企業宣傳片制作領域為發展方向,成立了專門的工作室。
參考文獻:
[1]張楨,吳海霞.支架式教學在影視節目制作課程中的應用.中華文化論壇[J],2009,(7).
[2]唐云龍.項目教學法在影視制作技術課程中的應用.內江科技[J],2010,(1).
[3]孔偉.高職影視制作專業的課程設置模式探究.教學論壇[J],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