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中非貿易的升溫,紡織品出口作為對非貿易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由非洲服飾的穿著特點決定了其紋樣色彩的重要性,而色彩的審美趣味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符號,這種符號不僅僅是從色彩的明度、色相、純度等方面體現,不同色彩經過調和后所體現出來的和諧,更是區分不同民族的色彩審美趣味的關鍵之所在。本文以黑非洲的地理環境、民族文化為切入點,從影響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調和的因素和方式入手,研究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的特點,為對非紡織品貿易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 地理環境 民族文化 黑非洲 服飾紋樣 色彩
色彩是服飾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飾紋樣的審美活動中,色彩作為“第一印象”的載體訴之于受眾的視覺,進而影響到受眾心理,給人以審美愉悅。在色彩搭配中,色彩的和諧是對色彩運用最高目標的審美體現。“色彩的和諧標志是人的情感方式在特定形態下表現出來的色彩構成樣式。色彩和諧在色彩的有機組合中既普遍又極具理論性,它離不開人類社會、歷史、文化環境與人的心理因素緊密相關的客觀基礎。”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色彩在被人類運用的過程中體現了不同民族的特征,色彩的表現形式也必定受到這個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的支配,這種關于色彩和諧標準的審美個性就是一個民族色彩的特點之所在。黑非洲是非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較具非洲代表性文化的區域,其服飾紋樣色彩以熱烈、濃郁、具有節奏感而聞名。對于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特點的研究,重點在于找出非洲黑人運用、調和紋樣色彩的方式,以及他們民族色彩的美感評定標準,這種喜好上的差異性主要來源于其地域、民族文化等深層結構對色彩審美心理的影響。
一、“黑非洲”的界定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被稱為“黑非洲”(“Black Africa” or “land of blacks”),從地理上劃分,這部分非洲的北界大致在北緯20°一帶。黑格爾在他的著作《歷史哲學》中把非洲分為三部分,一是“非洲本土”,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非洲;二是“歐洲的非洲”;三是“亞洲的非洲”指尼羅河流域的非洲,特別是埃及。其實“黑非洲”是帶有殖民色彩的名稱,國外一些文獻中把這個區域稱為“Sub-Saharan Africa”即“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這個名稱在其他語言中較啰嗦,再加之非洲人自己也采用“黑非洲”這種叫法,使得“黑非洲”這個名稱在世界范圍內普及。另外從黑格爾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當時黑非洲的地理環境比較閉塞,受到外界文化的影響較小,是較具非洲本土文化特色的區域。
二、自然地理環境對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的影響
黑非洲的自然地理環境是黑人生存的基礎,其包括氣候、地形地貌、河流、土壤、植被等,這些元素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和自然資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終年暴露在灼熱的烈日之下,赤道的陽光創造了這塊大陸獨一無二的自然環境。氣溫高是黑非洲的一大特點,廣袤無垠的熱帶草原及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其祖先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沙漠、平直的海岸線、高原同時造成了黑非洲與世隔絕的生存環境。陽光、沙漠、草原、森林直接影響了黑人對色彩的審美趣味,通過統計綠色、紅色、黃色以其較高的應用率被稱為非洲色,是沙漠、森林等自然環境的象征。也有相關專家將非洲黑人喜歡紅色、黃色的原因歸結于陽光的因素,他們從不同的地理環境受到陽光影響不同的這個角度出發,將世界色系分為清冷系和鮮暖系,清冷色系的光線偏熒光燈色,而鮮暖色系的光線偏鎢絲燈光色。非洲被劃分在鮮暖系區域的范圍內,紅色、黃色正是人們在接受到了這種色系的強光照射后,其內心色彩感知的外化形式,從非洲的服飾紋樣中可以看到不同純度、不同明度的紅、黃色彩的大量應用。利用率僅次于紅、黃、綠的顏色是藍色,有些專家認為地處沙漠地區的一些黑非洲國家由于對水的渴望,導致了他們對藍色的鐘愛。
三、文化環境對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的影響
閉塞的地理環境與熱帶的高原大陸氣候造就了黑非洲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從這種生活方式中孕育出了他們特有的文化體系,影響了黑非洲人關于色彩的審美趣味。
1.性格特點對黑非洲服飾紋樣的影響
列賓說“色彩就是思想”,色彩感受往往是人內心世界的寫照,色彩的和諧處理并不是簡單的色塊堆砌,色彩通過調和在達到視覺和諧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都有人的心理成分參與。換句話說一個民族的性格決定了其民族的審美趣味,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在某種程度上是非洲黑人內在性格的外化形式。
民族性格,是一個民族的群體人格,是一個民族在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各種心理和行為特征的總和,這種性格具體體現在其文化、藝術、生活中。可以說非洲黑人是一個“精神的種族”,黑非洲的環境和特定的文化造就了他們民族性格中的團結、熱情、沖動與節奏。非洲黑人性格中的團結、熱情來自于他們的生存環境:黑非洲的自然環境在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資源的同時,也為他們制造了惡劣的生存環境,為了生存,他們必須面對強大的自然,團結起來與之斗爭,在斗爭中練就了他們團結、合作的生活態度,以及對于血緣共同體的心理認同與歸屬感;其性格中的沖動與節奏源于他們的生活方式:原始的黑非洲人多采用部落群居的生活方式,這種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使他們保持了人類的一些自然本性,沖動就是其中的一方面。這些性格深深的扎根在黑人的心底,轉化成榮格所提出的“集體無意識”,進而成為了一種民族性格。所以黑非洲人性格中的熱情、沖動與節奏直接影響了他們服飾紋樣色彩——熱烈、具有視覺沖擊力以及節奏感。
2.宗教對黑非洲服飾色彩的影響
“圖騰崇拜”作為傳統宗教的一種,是指氏族社會尊崇某一些圖騰物種并且對它進行祭拜。圖騰崇拜是黑非洲傳統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圖騰沉淀著各民族祖先生活的原型,深深地銘刻在個族人民的心理構造中。他們崇敬某種圖騰,是因為畏懼害怕,或者希望得到他們的力量。通常他們會將所崇拜的圖騰畫在身上,以此來獲取力量或是庇佑。比如某些部落崇拜豹,他們會將豹的紋樣紋在身上,或是將豹皮穿在身上,通過這種方式獲取豹的能力;如果他們崇拜某些植物,也會將這種植物紋在身上,求其庇護。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文化作為一種傳統保留了下來,印制在服裝面料上來發揮它的裝飾效用。生活在非洲的動物,許多具有鮮艷的色彩,或者擁有強烈的明暗對比,這些自然元素也是影響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原因之一。
宗教同時影響了非洲黑人對色彩的偏愛與禁忌,加之非洲面積廣闊,封閉的地理環境以及部落文化造成了他們不同地區間的不同的色彩喜好,例如:乍得認為白色粉、紅色和黃色是吉祥的色彩,黑色與紅色被視作不吉利的色彩;加納視黑色是不吉利的色彩,喜歡明亮的色彩;尼日利亞視紅色、黑色為不吉利的色彩;塞拉利昂認為紅色是積極地,黑色是消極的;博茨瓦納把帶有淺藍色、黑色、白色和綠色的色彩歸結為積極的色彩等。
隨著殖民主義的到來,基督教、伊斯蘭教傳入黑非洲,從某種角度上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狀態以及一些傳統的觀念,也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其色彩審美趣味,比如具有伊斯蘭教特色的綠色會被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所鐘愛。但是傳統宗教的地位已經深深地扎根于黑非洲人的心理,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四、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特點的分析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飾紋樣色彩特征,這種特征猶如一種標識,使其區別于其他布料,散發出獨特的美。這種特征對于視覺受眾來說是一個“整體”的視覺感受,這個“整體”可以分解為幾個“局部”,對于“局部”的研究是找出黑非洲服飾紋樣與眾不同的關鍵之所在。
1.黑非洲人較常用的色彩分析
結合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與配色手冊,可以歸納出幾個黑非洲人較常用、較典型的色標。
紅色系:C15M100Y85K35。
橙色系:C36M82Y89K1、M80Y100K10、C8M72Y100K81。
黃色系:C12M30Y88、C10M22Y66、C25M75Y75K28。
綠色系:C100M51Y72K23、C72M26Y96K36、C22M20Y75K15、
C69M29Y80K18。
藍色系:C100M70Y46K3、C65M15Y25K15、C73M26Y96K36、
C100M40Y15K45。
其他:C21M17Y23、C71M79Y75K45。
不同民族對色彩的純度、明度有著不同的偏好,這種喜好反映在有彩色系中更為明顯。色相是組成整體色調的基本單元,不同明度、純度的色彩的運用直接影響了一個民族的色彩特點。從以上列舉的色標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黑非洲人常用色彩中大多加入了不同程度的黑色,以此降低了色相的飽和度與明度,另外,從色彩輕重的感覺來說,黑非洲人所選用的色彩,多數較為沉重。但是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卻給人以鮮明的視覺感受,其主要在于這些低純度、低明度色彩的運用。鮮明是色彩與生俱來的要素,但我們不能把鮮明純粹的等同于高純度色彩的簡單羅列,而是將色彩的鮮明效果理解為色彩在綜合對比中始終保持色彩的鮮明個性的整體顯現才有實際的意義,其中它需要含灰量較大的顏色作為畫面的對比與襯托。所以這些純度低、明度低的色彩的運用是產生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鮮明的基礎。
2.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調和的特點
色彩調和的方式是由人的審美決定的,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生活環境中培養出人們不同的審美趣味。色彩的調和方式包括色彩的對比與色彩的和諧,這種調和的過程是一個“在矛盾中尋求統一”的過程,“矛盾”體現在色彩的不同明度、不同色相,而“統一”就是將這些色彩有主次的羅列在同一圖案中。從大量的黑非洲布料中可以發現,黑非洲人通過綜合運用多種對比的手法將中低純度色彩調和出具有較強視覺感受的服飾紋樣。
黑非洲人善于運用補色對比,善于將一些看似不和諧的因素安置在同一個畫面中,他們通過調整色彩的面積、明度、純度來達到一個和諧的過程。例如:當色彩面積相近時,大多采用低純度的色彩進行對比,并且兩種補色的明度、純度相接近;當低純度色彩大面積出現時,常常會配以小面積的高純度補色。但是,阿恩海姆認為:“一種構圖既需要各因素的互相連結,也需要個因素的互相分離。……傳統色彩和諧理論只研究如何使各部分相互聯系,而不研究他們的分離。因此,無論如何也是不完善的。”這種“分離”的應用同樣可以在黑非洲服飾紋樣中尋找到,并且被更為普遍的應用,具體體現在色彩的過度之中。在黑非洲服飾紋樣中經常可以看到,色塊與色塊之間運用高調的色彩對比進行分隔,例如黑、白、灰對比的運用,因此在黑非洲服飾紋樣中會經常看到花紋與底色之間以黑色邊框與一定的留白進行分隔色彩,完成色彩的過渡,增強明暗對比效果。這種以強對比進行色彩過渡、分隔色彩的手法也是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的特點之一。
五、結語
黑人是被打上陽光印記的民族,他們是生活在叢林與沙漠的精靈,與自然有著親密的接觸,他們的一切都與自然密不可分:追求自然的美學觀念、自然崇拜的宗教理念、返璞歸真的生活環境。由于其地理氣候等環境的影響,使其受到外界的影響相對較少,為此不少學者對黑非洲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認為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化、精神思想,沒有藝術,沒有科學。隨著世界全球化的發展,黑非洲也漸漸地向世人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展露出了他們特有的文化瑰寶。黑非洲的藝術在他們獨特的地理氣候、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響下獨具特色,吸引著眾多人的關注。獨特的審美趣味促使了獨特的視覺經驗,非洲特色的圖案服飾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以其獨特的色彩調和方式、濃重的色彩刺激著全世界人的視覺,為我們提供了視覺上的盛宴。
黑非洲服飾紋樣中能夠體現出眾多有關黑非洲的信息,例如他們的傳統文化、圖騰崇拜、美學觀念、生活方式等,色彩的和諧能夠極具表達力的綜合體現這些因素,這也是對黑非洲服飾紋樣色彩研究的重點之所在。
參考文獻:
[1]艾周昌,舒運國.非洲黑人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瑞士]約翰內斯#8226;伊頓著,杜定宇譯.色彩藝術.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3][英國]維朗尼卡#8226;琳著,朱琳珺編著.國際配色手冊.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
[4]馮川.榮格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
[5]宋擎擎,李少暉.黑色的光明非洲文化的面貌與精神.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6]張榮生.非洲黑人藝術.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