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歌川派是江戶時代浮世繪界中最大派系,主要介紹其中一位以風景畫成名的歌川廣重。闡述了其生平及拜師學藝、杰出代表作及繪畫特點。
[關鍵詞] 浮世繪 風景畫 繪畫特點
幕府末年的半個多世紀是浮世繪發展的晚期。18世紀末、19世紀初,浮世繪美人畫和風俗畫的面家們已經是江郎才盡,浮世繪逐漸走向衰落,是盛極而衰。而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的出現則為浮世繪的發展注人了一股新風——風景畫,這一時期的繪畫主題開始由人物轉而成為風景,拯救了危在旦夕的浮世繪,成為晚期浮世繪中最具創造性的領城。風景畫在初期的浮世繪中就曾出現過,但用寫實手法描繪日本的自然美,北齋當數第一。廣重走出的卻是一條與北齋大相徑庭的路,廣重更傾向于親切清麗,臻于至美卻缺少了些原初的創造力。在日本人眼中,北齋的藝術或許征服了整個世界,他所依靠的卻并非是原汁原味的本土特色,廣重的浮世繪在日本民間家喻戶曉,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北齋的作品,他筆下的風景固然出自于對大自然的描繪,其優美及蘊意深遠的程度卻遠遠超出了自然本身。
一、歌川廣重的生平及拜師學藝
廣重(1797~1858)出身高貴,家境卻不算寬裕,父親是日本北方大名的家臣,母親是德川幕府直系家臣膝下的千金。在廣重13歲時,父母雙雙亡故,他不得不接替父親的消防職務,維系全家人的衣食生活,因此在身份上也屬武士階層。少年時,他跟著鄰近擅長畫畫的消防員學習了傳統的狩野派技法,再后來就開始籌集學費拜師學藝,這完全是為了生計,僅靠消防員的薪水,是無法供養整個家庭。在他15歲時入歌川豐廣門下研習浮世繪,原本廣重是要拜當紅畫師歌川豐國,但門生云集,盛名之下是顧不上靦腆的廣重,而同門師弟歌川豐廣卻有著和廣重一樣的穩重、細膩的性格,于是廣重在師傅豐廣的細心栽培下最終成大器。豐廣將自己畫號中的“廣”字加上本名“重右衛門”中的“重”字將其命名為廣重。
二、歌川廣重的成名作《東海道五十三次》及繪畫特點
廣重跟隨師傅學畫多年,繼承了豐廣雅致的繪畫品格,但在繪畫題材上卻很難看到師傅的影響,廣重也是跟其他畫師一樣從役者繪開始起步。19世紀30年代,廣重才跨出了真正具有意義的一步。因為當時正值人們寄情于山水藉以擺脫政治上無可作為的失落,人們開始轉向對山川秀色的關注,以及1831年北齋的《富岳三十六景》的大獲成功,廣重的風景繪可謂趕上了一個絕好時機。
廣重在1833年發表的《東海道五十三次》系列,是奠定他作為浮世繪風景畫大師地位的成名作。他于1832年隨幕府官員進京向皇室進貢駿馬和戰刀,在往返的路途中廣重一直在作畫記錄,從時間上看,廣重只能記錄一年四季的夏秋兩季,但為了補充完整,廣重還參考了當時出版的許多帶插圖的旅游資料,如《東海道名所圖繪》等,將其中的部分景物和構圖轉移到了自己的畫面,就這樣創造性的完成了沿途的風景。他設53個驛站為題,然后抓住朝、午、夕、夜、春、夏、秋、冬、風、雪、雨、露等以季節時日的推移或自然氣象的變化進行構圖。每幅畫面都生動表現了沿途景致以及季節與天氣變化以及賞花觀月、悠然自在的行旅寫照,與北齋繁忙勞作的生活場景完全不一樣,這正是日本傳統和歌中常有的意境,透露出單純、典雅的品格,洋溢著日本和歌所特有的含蓄淡雅的情懷。將祭神、乘舟、休憩等活動融入自然風景之中,使人情風物演化成畫面中充滿變化的即興點綴,將人物與風光組合的現實寫照,寓人于景的作畫風格無疑是《東海道五十三次》取得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
廣重在畫面構成方面也運用了多種手法營造感人氣氛,以再現大和繪的傳統季節性詩情畫意,如斜雨如梭的《莊野》,畫面中農夫們急急忙忙往回家趕,雖然廣重沒有對人物形象勞累等細致的刻畫,但在農夫背后層層疊疊、灰暗陰影的竹林已經顯現出了一種淡淡的感傷。同時,這幅畫面中的斜坡、冷雨和竹林相互構成的不穩定的三角形是廣重熟練駕奴的構圖方式,也進一步折射出陣雨中匆匆趕路的人們的不安的心理狀態(如圖1)。類似的手法還可以在白雪無垠的《龜山》中領略到,廣重有意識地將主要景物賦以清晰地方向性,來渲染雪后透明空氣的深曠致遠,簡練的構圖和簡約的色彩,共同烘托出晴空萬里的冬日景象(如圖2)。
三、小結
廣重相繼出版了《近江八景》、《京都名所》、《金澤八景》、《諸國六國河》等風景組畫名作。1840年前后,其風景畫創作到達圓熟的境界。其主要作品是《江戶近郊八景》、《木曾海道六十九次》、《東都八景》、《東都司馬八景》、《表里驛路八景》,等等,這些作品中都洋溢出四季的情趣、氣象的變化等詩情畫意,把讀者引入日本的抒情的世界。廣重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瞬間變化及人物的突然反應,畫面平易和諧,情趣盎然,體現的是江戶人所追求的生活中詩境般的美好。
參考文獻:
[1]潘力.浮世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2]宮竹正.浮世繪的故事.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5.
[3]滕軍,黃玉梅,張瑜,王善濤.日本藝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美]克里斯汀#8226;古斯著.胡偉雄,陳建坡,孫新譯.日本江戶時代的藝術.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