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中系統地分析和研究了高職教育中工學結合教學的特點,根據實踐經驗總結兩種實踐手段,并以具體效果為例證,證明工學結合教學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 工學結合 以賽帶教 自主互動教學 應用型人才培養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這是高等職業教育理念的重大變革。
一、工學結合的由來
工學結合與產學研結合相比較為微觀,它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種多樣,有一年分為三學期,工作與學習交替進行的;也有一個星期幾天學習幾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學習半天工作的等等。無論是什么形式,他們的共同點是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學習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讀。這里的工作不是模擬的工作,而是與普通職業人一樣的有報酬的工作,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會中得到鍛煉。學生的工作作為學校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業的常規管理外,學校有嚴格的過程管理和考核,并給予相應學分。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續100年經久不衰,主要歸功于它切合實際的理念,那就是以職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運作平臺。到目前為止,國際上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仍然主要在高等教育。高等學校為學生的職業和就業所進行的各項活動絲毫不會降低自己的身價,相反是順應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實際需求。在當代,就業能力仍然是大學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學應通過專業甚至職業訓練使學生掌握就業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二、目前主要問題
我國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很早就有,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學習國外合作教育的經驗,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積極性不高
相對學校而言,企業的積極性不高,這也是一個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必須與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關注學生個體的職業發展需求。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謀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動為社會培養技能性人才,甚至是與自己競爭的人才。企業參加工學結合不能像職工教育那樣將費用列入成本,也不能減免教育附加稅,從一個側面抑制了他們參加工學結合的積極性。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實施中學校是“主辦方”,企業是“協辦方”。協辦方的積極性除了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如加拿大的免稅減稅政策,予以鼓勵外,主辦方有責任設法予以調動。
2.專業對口以及獲取報酬
工學結合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因此只要求與所學專業有聯系,不求完全對口。至于報酬,要求所有學生均取得報酬目前在我國尚有困難,但分散安排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一現狀。以市場化的手段進行操作,到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工作的學生逐步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獲取報酬的問題。
3.影響課堂知識學習
學生理論學習課時減少影響書本知識學習的問題,國外同樣存在,他們的一種解決方法是延長學制;另一種方法是將學生的工作安排在暑假。前者由于國外多為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因此實施起來較為方便。我國目前這方面的條件尚不成熟,應盡快進行相應的改革。后者在我國一些高校試點后得到較好的效果。
三、工學結合教學實踐探索
工學結合是產學合作的主要途徑。工學結合的難點在于學校、企業、學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標、利益及動力。我們學院根據電子類教學的特點,結合實際學生的情況,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探索工學結合教學。
1.以賽帶教
當前電子類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學生的創新能力缺乏。其突出表現在學生畢業后上崗工作時不能盡快找準角色定位以適應工作需要,動手能力差,面對突發的問題不能及時找到解決方法,還存在依賴老師的情況。
“以賽帶教”的基本思想是通過讓學生參加各種大賽來帶動學生學習的主觀動,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以賽帶教”教學模式的具體內容是指“教學—選拔—培訓—參賽—反饋”,即:“教學”在平時教學中把學生必須掌握的各項基本技能結合比賽的要求傳授給學生;“選拔”通過校內組織選拔賽或通過課堂教學挑選學習成績突出、綜合水平較高的學生;“培訓”學校來開展具有強烈針對性和高度逼真性的專業知識理論技術教學、技能操作應用訓練與實際能力水平演練考核,并組織學生參加電子類的相關培訓或者全國性質的大型培訓,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理論、實踐水平;“參賽”精心挑選符合電子類專業教學計劃的要求的各種比賽,組織在前期培訓中有良好表現的學生參加;“反饋”通過比賽,總結經驗教訓找到教學中的不足及時反饋到平時教學中,以此不斷達到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
例如,2010年我校組織參加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嵌入式產品開發項目”。此次參賽過程我們嚴格按照“以賽帶教”模式操作,2010年3月通過前期的教學反饋,由老師推薦若干名學生到電子協會和機器人協會,然后由兩個協會組織選拔賽進行校內選拔,確定2組6名學生參加廣東省預選賽。2010年3月至5月組織帶隊教師以及學生參加全國性質綜合培訓累計達20天,使整個參賽隊伍的整體水平有較大提高,在2010年5月的廣東省預選賽中兩隊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三等獎。在此基礎上整合人員確定一組學生參加全國大賽,最終在2010年6月取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嵌入式產品開發項目二等獎。大賽結束后,首先參賽隊內總結參加大賽取得的經驗以及在參賽過程中的不足,然后通過協會組織其他學生參加經驗交流會,最后將學生和教師反饋意見匯總到院系討論形成有價值的意見,并融入此后的教學中。
此外,我校還參加了亞太機器人大賽、全國電子設計大賽以及發明杯等,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通過參加諸如此類的大賽大大提高了我校電子類專業的教學水平和辦學的知名度,學生的就業質量隨之大幅度的提高,學生在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顯著的提高,甚至有些問題可以獨立解決。實踐證明“以賽帶教”是效果顯著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2.自主互動教學
近年來,隨著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電子類的技術更新速度遠遠大于以前。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傳統的注重理論、忽視實踐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培養優秀合格的學生的要求。為了建設理論、實踐與創新相結合的電子類課程,提高本類課程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興趣學習,實現從理論學習到實踐驗證,最后自主創新的轉變。結合我校電子類課程的特點,我們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引入了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即“以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為基礎,以理論、實踐相結合為核心,以創新精神教育為核心”的基本教學思路。
要完成“一基礎,兩核心”的自主互動型電子類課程,就必須制定一套與之配合的、行之有效的具體的教學方法。根據電子類課程的特點、“一基礎,兩核心”的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的先進理論以及高職學生的自身的條件,我們設計了“理論、實踐和創新相結合”的具體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用“理論、實踐和創新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我校的校級精品課《斷續控制與PLC》采用互動型的理論教學。所謂互動型的理論教學,就是指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加入學生的因素,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而課堂也因他們的主動參與而生動活潑,情趣盎然。
學生在一堂課中,往往只有十幾分鐘的有效聽課時間,特別是在一節課的開始階段。因此,就要有效利用這段時間,集中講解《斷續控制與PLC》課程中的學生無法自主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可以接受本節課要掌握的內容;然后利用剩余的時間,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講解其它可以自主學習的知識點。比如,在教授電氣電路圖的時候,教師先講解一到兩個電氣電路圖,然后讓學生上講臺當老師為其他的學生講解,教師再作補充。用這樣的方法,學生的積極性會很高漲,既可以使學生利用以前課堂上荒廢的時間,又可以鍛煉學生的演講能力和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此外,還要注意教學的梯度設計,逐步提高難度。整個教學過程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按逐步提高的原則。先向學生講解基礎性的簡單的原理,在和學生一起剖析深入的、復雜的、綜合的理論,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學習和掌握理論知識,使學生建立可以自行解決問題的信心,并讓學生接觸實際問題和工程應用,真正明白和掌握可編程控制器的原理,為實訓課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學生經過互動型的理論教學之后,可以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之后就需要對以掌握的知識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實踐操作可以鞏固理論學習的成果,也可以加深對可編程控制器的原理的理解。所以制定適合《斷續控制與PLC》課程特點的實訓課程,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第一,設計結合《斷續控制與PLC》理論知識的面向實際工程應用的實訓項目。根據實際工程,我們設計了例如電動機運行控制、四路口交通燈控制、物料傳輸帶控制等實訓項目,讓學生在實訓中就可以切實地了解可編程控制器的實際工程,建立一個系統的工程概念,為學生今后實際操作打下基礎。
第二,為了調動學生,尤其是后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了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共同研討問題,代表回答問題,綜合打分的方法。由于小組共同學習使得小組成員的關系是“息息相關,榮辱與共”,因此在這樣的學習中,大部分學生學會了自強自愛,學會了尊重他人和尊重不同的價值觀,學會了相互激勵,相互贊賞,與他人協作的能力得到了鍛煉。特別是后進的不愿意思考和回答問題的學生,他們會在同組的學生的帶動下,由被動學習逐漸變為主動學習,由不愿回答問題到自愿回答問題,由不敢回答問題到大膽回答問題,這種轉變是相當明顯的。
《斷續控制與PLC》課程教學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啟發,讓學生自主的產生問題、發現問題,并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解決問題。對待同一個問題鼓勵學生嘗試提出各種不同的見解或方法來解釋或者解決它,甚至可以質疑老師、挑戰權威。但是要求學生必須用所學過的理論知識來解釋自己的見解,學生之間還要進行論證,聽取其他學生的建議,這樣可以使學生獲得巨大的收獲,可以繼續根據他人的不同見解針對自己的問題不斷進行新的探索——這也可以稱之為是創新!比如,在講授電動機手動順序控制的時候,就要求學生課后自己設計電動機自動順序控制,然后在課堂上各抒己見,闡述自己的方法,再根據其他同學提出的意見進行更改,最后可以在實訓課上驗證自己的方法,如此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斷續控制與PLC》課程又是與實踐工程聯系十分緊密的一門工科課程。學生在經過自主互動型的理論、實踐教學之后,又進行了模擬實際工程的實訓的訓練,他們掌握了一定的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一些實際的操作。但是這些對于創新教學而言還是稍有不足,還需要學生對一些實際的工程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操作、探討和完善——這也是創新的一個方面。《斷續控制與PLC》課程以及其它工科類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向社會輸送大批基礎知識扎實又具有一定實際工程經驗的專業人才。因此,《斷續控制與PLC》課程設計了綜合的學生自主設計完成的工程實訓內容,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完成。目前,《斷續控制與PLC》課程設計的綜合工程為電梯控制系統,教師向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如:(1)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設計3~7層電梯模型;(2)硬件包括轎箱上下運行電路、門開關運行電路、關門防夾電路、樓層指示電路、運行操作電路、傳感器電路,等等;(3)軟件包括電梯的運行控制、各種指示、邏輯判斷,等等。學生對如此一個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際工程設計十分感興趣,每個小組都積極討論研究方案,不斷完善,整體的教學效果也十分顯著。學生綜合設計的成果還應用到幾項科研課題之中,如我校為某大公司PLC產品制作的7層電梯演示模型就是以我們系2005級學生為核心完成的,此外為這家大公司研制的PLC功能演示系統也是有學生參與完成的。可以說《斷續控制與PLC》課程設計的綜合實訓對啟發學生創新意識,鍛煉學生創新能力上都起到了顯著的效果。而這種教學模式產生的效果正好解決了企業積極性不高、專業對口難以及獲取報酬低等問題。
四、小結
通過對工學結合的深入理解以及幾年來的不斷努力,我校電子類專業教學總結出切合自己身特點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其效果顯著,通過大賽培養出的學生未畢業前就有企業選中,前期畢業的學生進入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還有已經開始自主創業,開發電子類產品。
當然目前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還有些不足,需要在不斷的教學中總結和提高。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希望在諸多同仁的努力下,盡快“得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文暉.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的效果認證.
[2]林萍華.素質、素養和創新.實驗教學與創新能力,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5.
[3]張樟.論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 實驗教學與創新能力,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5.
[4]劉國買.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實驗教學系統改革研究.實驗教學與創新能力,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5.
[5]張洪,尤麗華.建立機電一體化專業實驗教學體,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教學與創新能力,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5.
[6]于洋.“以賽帶教”高素質廣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4).
[7]張勝宇,馮明發,路勇.可編程控制器課程建設的創新研究,職業教育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