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制度創新對中小企業的發展起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規范秩序、提供激勵等重要功能作用,是中小企業整個創新體系的前提要素。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制度創新方面存在不足,對我國中小企業經濟的長期快速健康發展構成制約。
[關鍵詞] 中小企業 制度創新 問題研究
一、引言
中小企業制度創新,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結構)產生、否定揚棄或改變舊制度(或舊制度結構)的動態過程。具體來說,中小企業制度創新“是以企業為主體,為更好地實現企業制度的功能,在收益與成本評價的基礎上,在制度供給的范圍內設計新的企業制度的過程”。制度創新是中小企業發展的保障和動力,在經濟運行和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功能作用。
1.降低交易成本
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對整個經濟活動的協調組織最好依靠那“看不見的手”來不受干預地發生作用,生產者和消費者根據價格信號作出決策,資源被投入最大價值的使用,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結果也使整個社會的利益最大化。
2.為經濟活動提供服務
著名經濟學家T#8226;W#8226;舒爾茨認為,企業制度的功能就是為企業經濟活動提供服務,每種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經濟價值。
3.為實現合作創造條件
傳統經濟學家過分強調對競爭的研究,而忽視了對合作的研究;實際上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并不僅僅只有競爭,還有合作。如果說競爭能夠給企業帶來活力與效率的話,那么合作能夠給企業帶來和諧與效率。
4.提供激勵機制
道格拉斯#8226;諾思在分析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時認為,有效率的組織制度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把個人的經濟努力不斷引向一種社會性的活動,使個人的收益率不斷接近社會收益率,使經濟主體所付出的成本與所得的收益真正掛上鉤。
5.促進外部效用內部化。當某個人的行動引起的個人成本不等于社會成本,個人收益不等于社會收益時,就存在外部性,一個企業的行動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就不完全由它自己承擔;反過來它也可能在不行動時,承擔他人行動引起的成本或收益。科斯在其著名論文《社會成本問題》中認為,許多外部性問題的產生都與產權界定不清有關,而建立排他性產權制度,就可以引導企業將外部效用較大內在化。
6.抑制人的機會主義行為。“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人具有隨機應變、投機取巧、為自己謀取更大利益的傾向,即機會主義傾向。”人們可通過制度創新界定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防止別人“搭便車”或不勞而獲。我國中小企業制度安排與創新的實證表明:中小企業的制度創新能指導企業經營方向的選擇、引導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能激勵各類參與者為企業發展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能通過企業制度安排協調各類參與者在企業經營的不同時空朝著共同的方向努力,形成合力;能通過企業制度監督約束企業經營者和各類參與者的企業行為,避免或降低風險,趨利避害,促使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制度創新方面存在不足,對我國中小企業經濟的長期快速健康發展構成制約,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制度創新所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權制度不明確
在企業產權制度上,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中小企業的初始投資來源相當復雜,有集體單位投資、數人聯合集資、創辦人借款投資等投資來源。部分沒有改制的中小企業為尋求自我保護與自我發展,仍利用掛戶經營、假承包、假租賃等多種手段以集體企業名義注冊。企業發展新增資產或積累與企業人員產權關系模糊,企業終極所有權虛化或模糊化,民事責任主體混亂,企業長遠權益缺乏人格化的代表,可持續經營發展的基本動力不足。在“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產權界定中,尚未完全承認人力資本,企業無形資產缺乏明確界定,嚴重挫傷企業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沒有發揮出人力資本在整個資本積累和增值中的應用作用;中小企業產權封閉化,投資風險過于集中,嚴重制約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
2.治理結構制度不健全
在企業治理結構安排上,我國一些中小企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從小作坊小業主發展成現代化股份公司、企業集團,但不少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依舊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兩權合一的“家族集權模式”。這種模式極易造成近親繁殖,而真正的人才不一定能得到公平的晉升和發展;同時很容易形成所有者家企不分乃至專制強權,勢必形成“人治大于法治”的狀況,使公司的制度形同虛設,這會使得員工的凝聚力和歸屬感下降,進而使公司的發展受到限制。因此,中小企業沒有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將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
3.經營管理制度落后
在企業經營管理制度上,中小企業創業之初的企業目標往往朦朧模糊甚至不切實際,不少中小企業第一次創業后對企業發展戰略缺乏應有的研究策劃,不能及時調整設計企業的發展目標,企業行為盲目,企業組織管理出現混亂,在發展與擴張后曇花一現急速衰敗;中小企業管理觀念滯后,在管理中沒有充分認識和考慮到人的自我實現等需求因素,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
4.分配制度不合理
在企業分配制度上,我國中小企業現行的分配制度主要沿襲傳統的物質資本分享剩余索取的“股東至上主義”或“資本至上主義”的分配模式,所有者占有絕大部分的剩余價值,人力資本所有者缺乏應有的剩余索取權,這種分配制度難以全面調動創新者、生產資料所有者、創業者、管理者等人力資本所有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5.融資制度不完善
在企業融資制度上,我國中小企業在創業之初,金融業還是國有專業銀行一統天下,得到金融支持的主要是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難;資本市場的進入不僅“門檻”很高,而且非常強調為國有大中型企業服務,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自我籌資和代價高昂的民間借貸,融資傾向內源化;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初期,風險高、收益的不確定性大,往往使市場資金望而卻步;融資市場化水平不高,融資的社會化程度較低,突出表現為社會信用制度不健全、融資中介機構不規范、融資擔保體系不完善等。
三、結語
加入WTO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后,我國中小企業要解決制度供給不足和制度安排缺陷的問題就應加大創新力度,促使我國中小企業制度創新。一要產權關系“層次化”,涵蓋出資人所有權層次,法人產權層次,企業經理階層擁有的經營權層次等;二要企業財產“法人化”,中小企業擁有出資者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成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實體,企業以其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三要出資者責任“有限化”,中小企業以其全部法人財產為限對其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四要企業運行“市場化”,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五要企業管理“科學化”,建立科學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體制,調節所有者、經營者和職工之間的關系,形成激勵與約束相容的經營管理機制,提高中小企業法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