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成人英語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社會主義建設(shè)中彰顯重要的作用。但是成人英語教育中人文性沒有得到切實的體驗。本文探討了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從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提出應(yīng)該從招考標準開始進行根本的改革。
[關(guān)鍵詞] 人文性 人文精神 英語教育
一、人文性是時代的呼喚
人文性(humanism),在古老的東方中國哲學和西方希臘哲學中早有論述。在古老的東方中國哲學中,人文是指“人事”、“文明”或“人世間”,即人道。它相對應(yīng)于“天文”、“天道”。在西方古希臘哲學中,人文是指人性。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觀是以人為中心的學說。柏拉圖就是以教人的知識和道德為生的,這時英文“humanism”尚未出現(xiàn)。古希臘重視教育,教育的希臘文為“paideia”。后又譯成了拉丁文“humanitas”。當時的教育家認為“humanitas”是人和人性的培養(yǎng)或心靈的教養(yǎng),即教育能使人的人性和人的潛能獲得充分的發(fā)展,使人成為有人性的人,真正的人。以后拉丁文“humanitas”又被譯成英語“humanism”,即漢語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人文主義或人文科學和人文性。
人文性起源于對人類的倫理道德、知識智能和文學藝術(shù)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視人,尊重人的權(quán)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選擇。當今發(fā)達國家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都反映了人本主義思想的回潮和對人的發(fā)展的強調(diào),著眼學生的人性、人格發(fā)展,基本素養(yǎng)的提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普遍存在的重技術(shù)輕人文、重知識輕心智、重物質(zhì)輕思想的傾向,很不利于人文精神的發(fā)育和生長。人文性的缺失固然有其社會原因,但是坦率地說,教育是有責任的。也許是一種狹隘觀念的影響吧,人文主義的培養(yǎng)任務(wù)總是落在語文這門學科身上。而近年來年輕一代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使中國的語文老師突然間成了千古罪人。這種情況就不得不使我們反思:為什么提高人文素質(zhì)的任務(wù)就一定要全部壓給語文這科呢?它本來就是現(xiàn)代教育共同的目標,特別是作為語言文化學習的英語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在英語教育中體現(xiàn)人文性,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時代的呼喚。
二、成人英語教育中人文性的缺失
英語教育體現(xiàn)的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jié)合,我國當前的英語教學更多是體現(xiàn)了工具的功能,忽視了人文性,在成人英語教育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體現(xiàn)人文性的情況就更少。成人英語教程盡管也是以成人英語教學大綱為課程設(shè)置的依據(jù),開設(shè)的有精讀、閱讀、寫作、翻譯、語法、語音、聽力等課程,但大多是以老師講解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其次就是搞聽說讀寫這些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課后就是做題鞏固。但這些能全怪老師嗎?學生基礎(chǔ)差、教學時間短加之在背后遙控老師的是大綱的要求、教師招考這無形的指揮棒。而考試所考的無非就是單項填空(也就是語法)、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短文改錯、寫作這幾種常規(guī)的類型。這些題型我們從初中開始學英語時就耳熟能詳。這種考核方法使得老師和學生都誤認為英語就是由詞匯、語法、技能構(gòu)成的。會做題,會寫點簡單的應(yīng)用文,會說幾句英語就是把英語學好了。老師教點別的都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和浪費學生的大腦儲存空間。我們這一代人上了大學專攻英語后才知道英語這門語言是美的,英語是可以欣賞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亞,什么叫十四行詩,才知道講英語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樣的。我們是從初中開始接觸英語的,有些地方是從小學開始,對于一門語言,難道我們用了6年甚至12年的時間研究它的語法詞匯還不夠,還不能真正接觸和了解這門語言嗎?
三、成人英語課程中的人文閃光
語言是思想、觀念及文化的載體,對學習者不可避免地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外語教材不僅要符合外語“習得”規(guī)律,而且要與德育的總體精神相吻合。《綜合英語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4冊)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該教材的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反映當代生活實際的主題展開,更多的加入了對于學生學習策略、情感態(tài)度、文化意識這些人文素養(yǎng)的關(guān)注,強調(diào)個體對自然與社會所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關(guān)注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人們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對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如必修4Unit 2《Where the Sun Always Rises》,它談?wù)摰氖侨丝慈粘龅那榫啊Kx用的文章以優(yōu)美的文筆,真摯的情感把三代人看日出的情景娓娓到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與共、人與人之間和睦相依的感人畫卷在讀者眼前徐徐展現(xiàn)。文中寫道:
“Gingerly, my 17-year-old sister and I pick our way over slippery rocks and prickly pine needles, down 49 dew-covered log steps to the shore. We catch our breath and look up. Across the lake, a sliver of brilliant red crests the top of the shadowed forest. It silhouettes our mother on the lake shore, the first light catching the soft red of her hair.
\"Hues of lavender, rose and amber begin to pulsate in the sky. High above, in the soft blue, a lone star still sparkles. Siler mist rises gently from the lake. All is still. Suddenly, the curve of a brilliant sun bursts through the dark forest
\"My adolescent sons watch intently as the rich colors of the sunrise soar into the sky.“Isn’t it beautiful?” I whisper. The boys nod silently.”
譯文:“我和17歲的姐姐小心翼翼地踩在滑溜溜的巖石和扎人的松針上,走下布滿露珠的49級原木臺階來到岸邊。喘了口氣抬頭遠眺,在湖對岸,陰暗的叢林頂端露出一抹燦爛的紅霞,襯托出母親站在岸邊的輪廓,第一縷陽光照在她柔和的紅發(fā)上。
“天空中開始閃爍著淡紫色、玫瑰色和琥珀色。高處,一片柔和的藍色中,一顆孤星仍在閃耀。銀色的霧靄從湖面上裊裊升起,萬籟俱寂。突然間,一輪燦爛的太陽沖出陰暗的叢林……
“我年少的兒子們專注地看著日出時的繽紛色彩躍入天空。‘太美了!’我低語。孩子們默默地點點頭。”
地道的語言把學生們帶進了一個美麗和諧的世界,淺顯易懂的語句讓學生更易于吸收新知識和新內(nèi)容,而新吸收的英語知識和內(nèi)容一旦被牢固掌握并融入人腦已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中,新舊知識聯(lián)系組成新的認知結(jié)構(gòu),就能極大地豐富、擴展、深化人的思想理念、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觀、倫理觀和世界觀,就能充分發(fā)展人的個性,更新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自我實現(xiàn),體現(xiàn)教育的人文性。我記得在講《Genius Sacrificed for Failure》(為失敗者而犧牲的天才)時給學生們介紹了Brontё三姐妹的生平,增加了Anne的《Agnes Grey》,Emily的《Wuthering Heights》以及Charlotte的《Jane Eyre》的知識,讓他們找出原文中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仔細體味,并叫他們試著翻譯出來并介紹給大家。另外,還播放《Jane Eyre》中簡和羅切斯特的經(jīng)典對白,并讓他們分角色模擬配音。學生們積極參與,興致很高。再如必修3 Unit 10《A Horse and Two Goats》里面Pre-reading Task部分的問題我就覺得設(shè)計得很好:
What do you think might cause misunderstanding in communication?
另外我又增加了幾個開放性問題:
What are the qualities you could find in a foreign person?
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erms in communicate with the other one?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old man and the American tourist.
開放性問題的設(shè)計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新思想、新辦法,使他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激發(fā)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充分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而這些正是體現(xiàn)了英語教學的人文性,因為批判性思維也是人文科學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之一。再看看必修 3 Unit 6《Bargains》,這里關(guān)注的是生活態(tài)度問題。學會幽默,懂得幽默是教會學生樂觀心態(tài)的重要途徑,黑色幽默更讓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
“……老太太會買四輪滑冰鞋,不抽煙的人會買煙斗通條。我曾經(jīng)聽說有一個人,他貪便宜買了把電動的圓盤鋸,第二天就把兩個手指鋸掉了。不過他毫不后悔:鋸子買得真便宜。”
“…Old ladies will buy roller-skates and non-smokers will buy pipe-cleaners. And I once heard of a man who bought an electric circular saw as a bargain and cut off two of his fingers the next day. But he had no regrets: the saw had been truly cheap.”
學生在反復(fù)閱讀后不由的會心一笑,恍然大悟,笑后還有一絲苦澀。幽默讓他們更深地去了解了英語,欣賞了英語的美,從而更喜歡英語。
英語課程的人文閃光比比皆是,在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出來了。
四、困惑和反思
體現(xiàn)人文性是英語教育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成人英語教育強調(diào)人文性,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招考標準的問題。
1.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xiàn)和自身不重視
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成人院校,學生水平較差,平時就是搞清楚課本的一些內(nèi)容已是花去大半課堂時間。稍微講一些人文知識或布置一些小組作業(yè)都被學生認為是浪費時間。有學生就問過我:“老師,我承認你上課講的很多知識我們都沒聽過,都很有用,我們這樣上課也很開心,但是你講的這些還有叫我們做的一些作業(yè)招考都不考啊,那學來有什么用呢?還不如多記記單詞,講講題。”學生的學習在考試的指揮棒下是被動的,由于自身的功利性,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遲遲看不到曙光。
2.人文性的體現(xiàn)呼喚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歸根到底就是招考標準的問題。雖然“提供多種選擇,適應(yīng)個性需求”的理念高度褒揚了人本主義,也體現(xiàn)出成人英語課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實從檢驗學習的考試形式看來,卻沒有和這種理念接軌。無論什么學生到頭來都是考一種題目,沒有哪個教育部門專門為每個學生設(shè)計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題。一考定終身的考試機制使學生很難把英語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還是沉浸在背語言點、記單詞、做考題的苦差事中。為什么現(xiàn)在還存在為語言而語言忽視人文性的英語教育?針對這種情況,我建議從最根本的招考開始對現(xiàn)有的英語考試題型來一次變革:
(1)更注重于能力的考核
更多的設(shè)計一些有關(guān)文化背景的或是開放性的題型,減少語言知識點方面的考核(如單項選擇)。
(2)改變閱讀題題型
不只采用選擇這種單一的試題方式而應(yīng)增加問答、判斷、歸納或其他形式。
(3)增加口試
內(nèi)容以各個單元的主題為基礎(chǔ),設(shè)置情景英語的考核,可采用問答、陳述、朗誦等形式。
五、結(jié)語
英語教育要體現(xiàn)人文性,就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理念,尊重學生的尊嚴、價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情感意志、感受、體驗、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個性解放和堅持真理反對迷信盲從,開發(fā)學生的個性、潛能、創(chuàng)造意識和能力,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素質(zhì)發(fā)展的完整的人。為語言而語言或忽視人文性的英語教育必須改革。英語教育不僅要扎實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技能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更要重視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發(fā)展。
教育的本質(zhì)是教書育人,是培養(yǎng)人,是把學生從一個自然的人發(fā)展成為一個社會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完整的人。這是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推脫的任務(wù)。怎么樣才能把人文性體現(xiàn)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是每一個教育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章兼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深化英語教育改革.中國基礎(chǔ)教育網(wǎng)——英語教研基地,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2003.
[3]何安平.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陳蓉.從高中英語新課程看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國教育網(wǎng),2006.
[5]外語教學中的德育內(nèi)涵.中國教育報,2007,(10).
[6]王生洪.通識教育:追求大學教育的本然價值.中國教育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