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被動語態在英語里面是一種常見的語法現象,基于英漢在思維方式及其文化的差異,漢語中極少使用結構被動句,而更偏向于采用其他詞轉為意義被動,或者直接用主動形式表達。本文就英語中的被動句正確轉為符合表達習慣的漢語做以探討。
[關鍵詞] 英語被動句 漢語被動句 意義被動句
一、英語中習慣使用被動句
英語中的被動句比起漢語使用頻率要大很多,在英語中使用被動語態的句子就是被動句,一般來說由“be+及物動詞的過去分詞”構成,也有少量“get/become+及物動詞過去分詞構成”而后者多用于口語中。在連淑能的《英漢對比研究》一書中,英語中使用被動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施事的原因
人們表達思想的時候,通常使用主動句,但是當主動句的施事由于以下原因而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時,英語往往采用被動句。
2.句法的要求
英語重形合,注重句法結構和表達形式當主動式不便于表達時,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辭的考慮,往往采用被動式。
3.為了修辭的考慮
適當的使用被動句可以使表達方法靈活多變,避免句型單一,達到一定修辭效果。
4.文體的需要
文體的需要主要指在一些科技文體、新聞文體、公文文體和論述文體中,被動句的使用能夠使內容更客觀、直接、公正和正式。
二、漢語中被動意義的表達
1.漢語被動式的使用受到限制
在古代漢語中,被動式是用“為”字或者“為……所”結果來表示的,被動意義一般借助主動式來表達。到了近代,才有了“被字式”,“被”字是從“遭受”的意義演變來的。因此,“被字式”常被稱為“不幸語態”,主要用以表達對主語而言是不如意或不期望的事。按照漢語的習慣,如果句中無須指出施事,主動意義與被動意義又不至發生混淆,一般就不用結構被動式,而用意義被動式。
2.漢語中的被動
漢語中除了使用“被”字,構成結構被動式外,還可以使用其他詞表達被動,如“讓”、“給”、“叫”、“挨”、“受”、“遭”、“蒙”,這些詞也大多表達不如意或者不期望的事。
除了這些外,我們還常用“為……所”、“是……的”、“的……是”、“加以”和“把”字句,表達意義被動。
三、英漢被動句在中文翻譯中的體現
被動與主動的邏輯關系而言,漢英并無差異。最根本的差異在表現手段以及更深層的思維方式問題:漢語是用詞匯化手段來表示被動性,這時漢語語法的本體性特征。
下面以王科一翻譯的《傲慢與偏見》前十章為例,對英語多用被動,漢語多用主動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被動結構共170個,習慣用法49個,其中有“be treated”2個、“be delighted”5個、“be determined”3個、“be discontented”2個、“be acquainted with”3個、“be obliged to”6個、“be reserved”1個、“be disappointed”1個、“be amused”2個、“be received”1個、“be recovered”1個、“be mistaken”1個、“be satisfied”3個、“be surprised”2個、“be deserved”1個、“be accomplished”4個、“be vexed”2個、“be diposed”1個、“be convinced”4個、“be guarded”1個、“be annoyed”1個、“be engaged”1個、“be grived”1個,前十章中使用被動句共121個。
王科一的漢譯中,帶明顯被動結構的句子4個,占全部英語被動句漢譯的3.3%,其他意義被動句19個,占全部英語被動句漢譯的15.7%,而英語被動句漢譯成主動句一共98個,占全部英語被動句漢譯的81%,英文中使用被動句的頻率比中文大出很多,英文被動句漢譯時,我們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處置式
“把”、“將”在詞性上屬于介詞,因為它總是引出一個句詞作為它的賓語,因此具有介詞的句法功能。這時它所構成了動詞的所謂“處置式”。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因此人們總是把他看做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
2.顯性被動式
顯性被動的結構手段是利用“被”、“叫”、“讓”、“給”、“受”、“使”這類詞作謂語動詞構成句子。
…it would be quite a misfortune to be liked by him.(被他看上才叫倒霉呢。)
3.半隱形被動式
“半隱形被動式”指幾個可能是由被動位于轉換而來的句結構。如“是……的”。
…a circumstance more deeply impressed on their memories than that their brother’s fortune and their own had been acquired by trade.(可是卻幾乎忘了他們兄弟的財產以及他們自己的財產都是做生意賺來的。)
4.完全隱形被動——主動式
(1)原文中的主語在譯文中仍作主語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尼日斐花園終于租出去了。)
——原句主語仍作主語,省譯“被”字。
這種譯法形式上與被動句沒有區別,但實際上主語和謂語是邏輯上的動賓關系,而不是主謂關系。這種寓被動意義于主動形式的句子是漢語的一種表達習慣。
(2)原句中動作的發出者提前
I was very much falttered by his asking me to dance a second time.(他第二次又來請我跳舞,我真高興死了。)
(3)增加邏輯主語
She will be taken good care.(人家自會把她伺候得好好的。)
這種譯法仍然是把原句的主語譯成賓語,只是原句沒有施動者,這時,我們適當加上“人們”、“人家”、“有人”等詞作主語。
(4)將英語的被動句譯成漢語的無主句
漢語中有些句子可以不帶主語,因此,當無需說出行為主體時,可將英語被動句譯成漢語的無主句。
My mother’s puroise will be answered.(就如了媽媽的愿了。)
我們在翻譯英文作品的過程中,要善于把英文被動句轉換為中文習慣的句式,比如意義被動句,無主句和主語省略句。但是,具體什么情況下,用哪種方法來翻譯英文的被動句,這應該和我們的中文修養以及積累有關。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熟悉英文的句式結構,有堅實的英語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中文語言文字功底,這有這樣,才能在翻譯英文作品的過程中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 [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