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系統地分析回顧了美國通識教育的起源、通識教育的概念、理論基礎、培養目標及教學內容、方法和考核方式,旨在澄清我國高校在開展通識教育過程中存在的模糊認識。通識教育課程要收到實效,必須首先確立教學目標并使教學目標貫穿于所有的通識教育課程。除教學中起關鍵作用的課程內容的改革,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及教學實施方式的改革也是實現通識教育目標必不可少的環節。借鑒美國通識教育的理論和經驗對我國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通識教育 課程設置 人文教育
近年來,通識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界引起了愈來愈多的關注,一些知名大學已經先后開設了通識教育模塊及相應的課程。但是縱觀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我們對通識教育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偏差。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導致我們在設置通識教育課程時僅僅重視開設什么課程,但卻忽視了課程之間的聯系及其可達到的總體教育目標,對通識教育的實施方式、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也缺乏應有的重視。
一、通識教育的涵義及產生的背景
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改革運動興起于20世紀初期的美國,其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通識教育的主要理論基礎為實用主義,其開設的課程是跨學科的,其目標是解決人類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人文教育,也有學者翻譯成自由教育,起源于19世紀末的自由文化運動,強調人文學科。人文教育把學習人類過去積累的知識作為重點內容,讓學生在過去的經典著作中尋求意義,并且以此為目的。
美國早期的大學成立于殖民地時期。當時的大學以培養神職人員為主要目的,教學語言為拉丁語,課程內容以宗教、文學和歷史為主,是典型的人文教育,且所有課程都是必修課。18世紀的獨立革命和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使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口中富裕資產階級的比例大量提高。人們對大學教育的期待發生了變化,學生中以從事宗教事業為職業目標的人數大大減少。這樣,當時的大學所開設的課程對他們缺乏吸引力,必修制的開課方式也不能滿足新一代學生的需要。到19世紀末,民主思想進一步普及,改革大學課程的呼聲進一步高漲,大學的主要任務愈來愈被看成培養能夠承擔工業社會各種任務的公民。早在1818年,由杰弗遜創立的弗吉尼亞大學的教育目標就提出了公民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問題。1850年,布朗大學校長Wayland首先倡導自由選修制。1869年,Charles Eliot接任哈佛大學校長,提倡教育要考慮學生的需要和興趣,要承認學生之間的差別,給予學生自由選擇課程的權利。這樣,自由選修制應運而生。
到19世紀末,自由選修制在美國高等院校中基本確立。至20世紀初,有些大學全部取消了必修課,學生可以只學習自己喜歡的課程。但是,自由選修制的缺點也開始暴露出來,有些學生學會了濫用選修課制度以輕松獲取學位。一些批評家指責本科課程體系混亂,學生知識缺乏系統性,本科學位已經失去了意義。這種情況導致了社會對大學教育質量的質疑。
為了回應社會對自由選修制的批評,通識教育引起了高等學校的重視,有些大學開始嘗試開設必修通識教育課程,又叫共同核心課程,其目標是為克服自由選修制的缺陷,為所有學生提供共同的知識。表面上,共同核心課程的設置似乎是向美國大學早期人文教育的回歸,但是實質上通識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與人文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人文教育的目標是追求知識,追求個人的成長;它強調對古典文化遺產的學習,其教學方法主要是記憶那些偉大的思想并將其應用到人類面臨的問題。通識教育雖然也會包含對人類古典文化遺產的學習,但是它更強調學生作為民主社會的公民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通識教育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孕育的。此后,通識教育就成為美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它和專業課和自由選修課共同構成美國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
二、通識教育的理論基礎
1.學習理論
一戰以前,美國高校主要采用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行為主義教學法。這種教學法強調事實性知識的記憶,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
繼行為主義之后,認知心理學提出學生的主動參與對于建構和理解知識非常重要,學習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經過訓練形成的對某一個刺激的反應。同時,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人格的成長非常復雜,包含知識、情感和社會等方面。這些方面互相依賴共同作用形成學生的智力、動機、個性、態度和成就。簡而言之,認知心理學有三個觀點影響了一戰以后通識教育的發展。第一,它強調對知識的理解是吸收和建構思想的過程,而不是去記憶被支解的信息;第二,它提出知識是發展的,動態的,因而學習是終身性的;第三,它認為任何一個個體的人都是大的民主社會的成員,他在與別人的交流過程中學習,他對人類進步作出貢獻就是他的成就。
2.影響教育通識的哲學思想
(1)人文主義和自然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起源于歐洲,人文主義者相信理性思維可以揭示自然和人類的最高真理。人文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分化成傳統人文主義和自然人文主義。傳統人文主義重視從古希臘和羅馬的著作中發掘知識、道德及美學價值,提倡一種道德、社會與美學的均衡。這種亞里斯多德的理想成為人文傳統中持久的內容并對人文教育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自然人文主義試圖協調人文思想和科學思想,其主要觀點可以總結為:自然是存在的整體,它的存在和運行獨立于任何人以及上帝;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產物,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人類可以用理性思維和科學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他認為教育與培養個人是改造社會的途徑。它摒棄了對古典作家的完全依賴,而是更加重視現在,以這種思想為基礎的教育不是以培養紳士為目標,而是要提高普通人的能力以解決社會問題。以上這兩種人文主義對通識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實用主義與工具主義
實用主義常被認為是美國獨有的,代表美國19世紀邊疆開拓精神的哲學。實用主義認為個人可以改變一個社會的將來,知識與行動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行動與思想同等重要。
20世紀初的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John Dewey把實用主義的哲學思想轉換成了工具主義。他認為對任何哲學思想的檢驗都依賴于其對日常求知過程和道德生活的影響。Dewey的哲學思想根植于科學,但是,它感興趣的是科學發明和技術的應用在改變社會和人類關系方面的作用。他把“探究”看成改變個人和社會的工具,知識是通過體驗,觀察和實踐發展的。
Dewey認為民主和教育的關系非常密切。民主依賴于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他們能夠自由地思考,有能力改變他們的環境并建設他們的未來。
基于這個思想,他認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改變(社會)環境,其過程包括三個要素:重新組織,重新建構和改變。此外,因為“體驗”可以促進個人的發展,故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同時因為“體驗”是解決問題和改變環境的行動,因此它又是教育的手段。
Dewey的教育理論把教育看作沒有終點的持續促進個人發展的過程,然而,個人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改造社會?;谶@個觀點的課程體系把知識作為幫助學生理解現實,學會解決民主社會重要問題的資源。其主要教育方法是以解決問題為形式的體驗。這種課程體系既關注學生個體,又能兼顧社會的需要。
(3)進步主義
早期進步主義教育觀的主要內容強調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并遵循教育的科學規律,強調教育過程中的個人探究和體驗以及對現實的關注,并在不同程度上排斥對社會的關注。后期的進步主義教育觀又把對社會的關注重新帶進了教育,認為教育是社會性的,是歷史上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社會和文化的表現。因此,只有認識教育發生的社會環境,才能創造有意義的教育。當時,美國正在從農業社會轉變成一個工業社會,教育需要對改造社會作出貢獻。
三、美國當前通識教育的特點
通識教育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它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的“進步時期”,二戰以后的“重建時期”,20世紀50~70年代的衰落以及80年代以后的復興。
自20世紀80以來,通識教育的哲學基礎和理念重新引起了大學的重視。學生個人的發展和他們作為民主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各種能力仍然是通識教育的目標和指導思想。其教學方法重視觀察、體驗、探究和實踐,教學組織方式有大班授課加小組討論和小班研討,考核方法多樣,有“檔案袋”法、學期論文、小組合作專題、綜合實踐等。教學內容重視從“小”入手,以小見大,而非通識教育發展初期大而全的概論性課程。
四、我國通識教育產生的背景及現狀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經濟建設要求高等教育培養對口的專門人才,再加上受前蘇聯高等教育體制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我國的高等教育轉向了專才教育模式。許多高等學校僅培養某一行業需要的人才。但是,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專業化教育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不合理,僅限于某一狹窄的領域,缺乏不斷創新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大學畢業生作為“社會人”的整體素質不夠全面,缺乏良好的口語和書面交流能力。因此,近年來,通識教育引起了我國高等教育界的關注,有些學校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但是,目前一些高校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還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教育目標這樣一個指導思想,導致課程之間缺乏連貫性;且教學內容比較寬泛,教學方法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的探求知識;教學實施方式仍然是大班課,考核仍然以一次性期末考試為主。
實施通識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不是僅僅開設幾門拓寬學生知識面的課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仍然以傳授知識為目標,而不是以培養能力為目標必定無法培養出能夠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
我們有必要研究借鑒美國通識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然后根據我國社會和人才培養的需要以及各自學校的情況制定通識教育的總目標和實施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曉鵬.通識教育中外比較:我們的理念偏差[N].中國教 育報,2006,11(3):4.
[2]A. W. Austin.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2.
[3]Angela Sandra Fanelli.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American College[D]. United States: Unpublished PhD thesi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1997.
[4]劉玉祥.美國通識教育點滴[J].大學(學術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