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經營型的模式轉變,企業更加關心生產過程的整合與優化,并把提高效益作為最終目標。因此,變專業化教學為企業化教學,適時改變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是高職教育主動適應企業進行教學活動的一次探索。教學過程圍繞企業展開,實現高職教學與企業崗位群需求的對口銜接,有助于提高企業認可度,擴大就業面。
[關鍵詞] 企業化教學法 專業與課程設置 生產作業技術
一、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市場的多樣化,西方發達國家生產方式的演進出現了一個重要趨勢,即從大機械化生產模式向靈捷制造模式轉變。這種生產模式的轉變與產品的競爭,實質上是生產組織形式的競爭。受交貨期的限制,生產過程的時間組織就顯得十分重要。提高單機生產的效率已不再是首要的因素。零件制造在車間之間、工段之間及工作地之間的流動方式,成為工序間如何配合與銜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過程的連續性和節奏性,縮短生產周期的關鍵。
可見,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產品制造工藝與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同時影響企業的效益。僅考慮制造因素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適應企業生產的這些變化,職業教育專業與課程設置必須要作相應地改變,從產品制造和生產組織兩個方面入手,滿足企業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學法改革的思路
在高職教育中,普遍的教學模式是以專業為單位進行組織。以機制專業為例,教學全過程的中心是機械加工制造工藝,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型教學模式,見圖1a。這樣問題就來了。由于專業教學最高目標是一個點,就出現了崗位群過窄的定位問題,僅體現了一專,多能被忽略了。那么如何體現多能呢?這就要從企業最基本要求做起,從認識企業和企業生產系統開始,圍繞企業的生產全過程,將專業化教學與企業化教學擴展。
我國企業類型形式多樣。按企業資產分,有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公司企業;按企業組織形式分,有公司企業和非公司企業。公司企業又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按企業所有制分,有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據資料統計,截止到2010年8月,調整重組后的國有大型企業數量減為123家。而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企業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外資僅制造型企業在我國有14萬家。在這些企業中,由于企業的規模、類型和生產方式不同,生產作業與組織形式都是不同的。
企業生產系統是企業的核心部分。生產活動的起點是獲取用戶訂單。投入生產要素,通過生產組織與生產作業過程,最終獲得產品。在企業生產系統中,包含采購、供應、物流、計劃、零件加工、產品裝配、倉儲、設備維護、質量控制和廠區與車間建設等環節,這樣就在企業內部形成一條連續不斷的供應鏈。對鏈的要求是要有一個精干團隊。企業訂單生產本身的不確定性,要求企業的生產系統是柔性的。員工崗位要隨之不斷地變化。因此要求每個員工能快速與之相適應,變適應一崗為適應多崗。
在專業化教學中,多年來隨著廠學研相結合新型教學模式的建設,一專在不斷地從中受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圍繞企業整個生產系統的知識傳授還只停留在概念層面。這個方面的缺失,與企業就業需求產生了矛盾。
圖1b為企業化教學的框架模式。構建企業化教學模式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需要。由圖可以看出,在專業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企業知識的傳授,擴大了知識和技能,學生就業的出口發生了變化,變點就業為面就業。
三、企業化教學的專業與課程設置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
按照企業化教學模式的思路,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進行專業和課程設置。有條件的院系可以建立相應專業;條件不足的可在原專業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增加現代企業知識。其次,在課程設置方面,保持與專業教學同時進行。分不同的教學時段,安排不同的現代企業知識學習與實訓環節。推薦的課程設置見表1。
四、教學法建議
1.課程教學目標
(1)《現代企業概論》教學目標是通過理論與現場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企業;
(2)《企業法規匯編》教學目標是采取集中講授與分組討論相結合的形式,使學生了解與企業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遵法、守法和用法意識,依法維護國家、企業和員工自身的合法權益;
(3)《生產作業技術》教學目標是以生產作業系統的建立為起點,密切聯系生產作業現場實際,圍繞企業生產供應鏈,學習供應鏈上各節點業務內容與工作方法;
(4)《生產組織與控制》教學采用項目教學的形式,其目標是以現代企業生產現場為研究對象,以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為目的,以改善為手段,尋找生產現場存在的各種浪費,運用相關技術理論知識,對生產現場進行觀察、分析和處理,提出生產作業改善的思路與做法,力圖使生產作業過程有序化、標準化和規范化;
(5)《生產作業技術案例分析》是在第3學年結合綜合實訓進行的實踐教學環節。其目標是以項目驅動方式,深入企業現場,使教學的過程與生產現場實際有機結合,充分考慮到教材的知識性、實用性和企業生產作業質量與效率兩個方面的要求。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現場改善。
2.教法
企業化教學本身也要用“改善”的思想,不斷進行創新。通過課堂講授、下廠調研和指導學生現場模擬,進行技能強化。理論不易講授過多,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在教學安排上建議采用理論教學、項目教學和綜合實訓等多種教學方式進行組織。特別是采用校廠一體、產教并舉、工學結合、互動教學或情景再現,效果會更好。
案例的運用是為知識點和技能掌握服務的。所謂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案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現場的描述,是一個項目教學過程中的故事。能夠成為案例的事件,必須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并且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內。案例必須是真實、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它所反映的是真正和可能發生的事件。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真實或可能發生的故事,是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它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在具體教學中,可以根據項目要求進行擴展。重點是把握好構思案例的基本要素。案例基本結構要素主要有:
(1)背景。背景是襯托案例主體發生、發展、變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觀環境,即與案例發生有關的情況;
(2)主題。主題是案例的靈魂。主題是案例中對生產現場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以及對材料的處理、提煉而得出的思想結晶,體現案例教學的主要意圖;
(3)細節。名言有曰:“細微之處見端倪。”“細節決定成敗”。任何方面要想有所成效,對于細節的處理都必須精益求精。案例更是如此;
(4)結果。案例的結果就是實現教學所要求達到的目標。案例的結果必須與教學所涉及的理論保持一致,為其服務,便于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
(5)情景再現。情景教學是教師根據項目案例所描繪的生產現場情景,指導學生進行現場模擬,再現案例過程和結果。情景再現可使學生仿佛置身其間,如臨其境,這對增強學生的崗位意識、獲取技能等方面確有獨到之處。
五、體會
論文代表了作者多年來深入企業調研、從事工業工程實踐和在本院開設《生產作業技術》、《生產組織與控制》課程及綜合實訓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變專業教學為企業化教學是高職院校主動適應企業需求的客觀需要。企業化教學不否定工科類專業教學,恰恰是在此基礎上,讓教學過程始終保持與企業相聯系。點面結合,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沈向東.生產作業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2]沈向東.生產組織與控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汪應洛.工業工程手冊[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9.
[4]孫選中著.現代企業概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5]田鳳權,沈向東.物流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6]國家經濟委員會經濟法規局,北京政法學院民法經濟法教研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企業法規匯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