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即”與“既”很容易混淆。人們把“即”誤寫為“既”,一方面,是沒注意二者在音、形、義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于粗心大意,書寫馬虎。我們需要通過音、形、義來明辨二者的區別。
[關鍵詞] 即 既 即使 既使
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即”與“既”很容易混淆,很多學生,甚至教師經常把“即使(jí shǐ)”讀成“既使(jì shǐ),把“既往不咎”寫成“即往不咎”,“召之即來”寫成“召之既來”。甚至在小學作文和報刊雜志上都有這種誤用現象。這里僅舉兩例:
1.具有良好教學機智的教師,在課堂上總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既使他們遇到了令人惱火的突發事件,也能夠保持冷靜,作出妥善的處理(《語文教學研究》1994年第6期23頁)。
2.既使我們有較深的文化專業知識,也未必能教好書(《進修通訊》1994年第8期第5頁)。文句不通,如果把“既使”換成“即使”,兩個句子就文通字順了。
確實,這兩個字在字音、字形上很接近,容易讀錯、寫錯?!凹词埂辈荒茏x成“既使”,就像“既然”不能寫成“即然”一樣。“即”和“既”之所以不能互相代替,是因為這兩個字在音、形、義上都有著很大的區別。
首先,這兩個字的聲調不同?!凹础弊xjí(陽平),不讀jì;“既”讀jì(去聲),不讀jí。二者不能混讀。
其次,這兩個字的字形不同。這兩個字左旁雖都是“”,但右邊卻大不相同。“即”字右邊為“”,“既”字右邊為“”,二者不能混用。
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這兩個字的字義不同。要想搞清這兩上字的字義,我們必須從這兩個字的本義上去區分。
那么,“既”當什么講呢?下面,我們就對“既”字做一個具體分析。“即”和“既”這兩個字雖然左邊的偏旁都相同,都是“’,表示一件里面盛著飯的食器,但右邊卻不同。
由“既”本義引申,“既”在古書里當“事畢”講,當“完、盡”講,當“已經”講。如孫樵《書褒城騷壁》:“語未既,有老毗笑于旁。”意思是說:話還沒有說完,有個老農就在一旁笑了。又如,《曹判論戰》中“既克,公問其故”一句,“既克”就是“已經攻克、已經勝利”的意思。再如,“既成事實”、“既得利益”中的“即”都當“已經”講?!凹热弧本褪恰耙呀浫绱?、已經這樣”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既然”屬連詞,與“也、就”搭配,是提出推論的前提條件,表示根據這個條件推出結論或提出疑問,如既然他已經回去,說也來不及了。除此之外,“既”還可跟“又、且、也”配合,連接并列成分,表示不止這一方面,兩種情況兼而有之。如既生動又活潑,既高且大,她既懂英語,也懂法語。
“即使”和“既然”都屬連詞,在現代漢語中經常被使用。生活中“既使”誤用為“即使”的現象比較普遍,從詞性和句法功能看,“既使”是兩個詞,“既”是副詞,常和副詞“又”配合使用,表示分句間的并列關系.如我們既學習,又勞動。”“使”是動詞,常作句子的謂語。如“這種理論,既使人口服,也使人心服”、“我們同敵人打仗,既使槍,又使炮?!薄凹词埂眲t是一個詞,是一個連接分句的連詞,與“也”搭配,表示假設性讓步,先承認假定的情況,再轉入正意,如即使他已經回去,我也得說??梢姸咴谟梅ㄉ鲜怯忻黠@區別的。
人們把“即”誤寫為“既”,一方面,是沒注意二者在音、形、義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于粗心大意,書寫馬虎。漢字本身很復雜,難認、難寫、難記,形近字、同音字較多,人們在讀書、寫字、做文章時稍不注意便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一點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佟惠君,梅立崇.漢語同義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