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性本身無所謂善惡,但卻有著向善和向惡的傾向性。但如果我們只用人性的善與惡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是不全面的。善與惡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制約關系;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互動關系。提出了一種關于人性“善”與“惡”轉化的動態整合模型,將人性善惡置于同一體系中,認為人性的善惡有三種存在域,即善擴展域、惡擴展域和生活域。這三個域之間的動態關系,構成了人性善惡的所有存在狀態。
[關鍵詞] 人性善惡 善擴展域 惡擴展域 生活域 動態整合
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善象”和“惡象”,這是不爭的事實。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人性、道德與善惡是聯系在一起的,在各種哲學思想與倫理體系中,思想家們往往是從人性及其善惡開始而建構其理論體系的。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本惡。告子則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世碩認為人性有善有惡;楊雄提出了“性善惡混”的著名論斷。
以上幾種觀點,雖然提出人性善惡的各種存在狀態,也認識到善惡可以共存,但因沒有指出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相互制約的關系,因此也是片面、靜止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思想史上人性學說之所以陷入謬誤,原因在于這些思想家以片面、單一、靜止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出發思考人性,運用這樣的認識方式無法理解人所具有的豐富發展的性質。因此,有必要對人性善惡論進行再思考、再定位,用一種動態的觀點將它們整合起來。
一、人性善惡的動態軌跡分析
從宏觀上分析,人性在其善惡發展上是動態的。人性的善惡,是從自然屬性開始的。人出生時,自然屬性多些;隨著自身的發展,社會屬性越來越明顯。黎鳴先生從人性的本質是自私入手,認為自私是天經地義的,非善非惡。他進一步指出,人性在它最初軌跡上“離惡很近,離善很遠”。人性本身無所謂善惡,但人性一旦建立在自私的基礎之上,就有惡的傾向。如果讓這惡的天性自由發展,人就會“惡”相畢露。但事實上現實生活中“惡”并沒有隨處可見,這是為什么?因為人性惡的天性遭到了阻抗。任何一個人都不希望他人將惡強加給自己,他人的惡在自己這里遇到了阻抗,惡沒有適宜的生存環境,不能生根發芽。順應人心的要求,善發展了起來。善反映了社會的需要。然而,如果善的出現,我們視而不見,不經營、不管理,善的力量就會削弱,甚至又倒退到惡上來。
從微觀上分析,人性在其相互間轉化上也是動態的。何懷宏認為,沒有“天生或命定”的善人或惡人。作為人的天性,僅有向善、向惡的兩種可能性或潛存因素或善端、惡端。章斐宏也認為,人性在人的進化中獲得了善惡的元素,這些元素在人剛出生時并不立即表現出來。這樣看來,人性善惡與善惡元素的激發有關,一種元素被激活,另一種元素就被抑制。人的天性之所以表現出惡的傾向,是由于人的生存本能激活了惡的元素,而善元素未被激活。由于惡不能夠滿足他人的需求,不被人們所接受,人們逐漸呼喚善的出現,善應運而生,被激活了。善的激活遏制了惡的發展,使得人性惡的傾向轉向了善的傾向。但是,惡的元素也不會讓善元素無限制的激活,無限的發展善,它不符合人自身的利益需求,因此惡也會制約善的發展。它們之間的這種相互制約最終會達到平衡,誰都不能輕易表現出自己的屬性,但是一旦有機會就爭取表現自己。它們表現自己的傾向性是隨時準備著的。
二、人性善惡的動態整合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動態整合模型:在以人性的自然屬性為基礎的前提下,一端,有一個以善元素為主的區域,但同時有惡的元素蘊含在里面;另一端,有一個以惡元素為主的區域,有善元素蘊含在里面;這兩個區域有交集,在交集區域中,善惡元素相互制約達到平衡。通常情況下,交集區域是善惡的來源而不表現出具體的善惡屬性,只有善惡傾向。像這樣,我們把以善元素為主但同時兼有少量惡元素的區域稱之為“善擴展域”;把以惡元素為主同時兼有少量善元素的區域稱作“惡擴展域”;把因善惡元素的平衡而只表現出善惡傾向而不表現出具體的善惡屬性的交集區域叫作“生活域”。不難看出,整個人性善惡模型中,善惡是共存的,只是量的多寡而已,量的積累會發生質的變化。生活域中,由于善惡元素的相互抑制,善惡的力量大大削弱。當屬一端元素被激活,另一端元素就保持不變或被抑制。但當外界的或內部的刺激一旦激活生活域中的任何一種元素,這些傾向性元素就會向擴展域迅速傳遞信息,使得擴展域的善惡元素成倍激活。激活哪種善、惡元素為主,就體現該種元素的屬性。
我們知道,就個人的思想、特點與行為而言,有善的也有惡的,但在更多的時候,人們的思想、行為與性格并不必然就會表現出善的或惡的來。生活域解決了這個難題,它是人性在既非善,又非惡的中性品質下大多數人存在的、最安全的日常生活空間,涵括了人性的一切屬性。
三、人性善惡模型的意義
一是要認識人性的善與惡是共存的。正如羅洛#8226;梅認為的那樣,“當我們看到并肯定人有善惡兩種潛能時……生活并不是存在一種實現善的預定的模式,而是一種挑戰。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出抉擇,是向善還是向惡”。歷史和現實社會中善惡是并存的,但并不是說“惡”就是合理的。相信人性善,才能更大膽的與人交往;相信人性有惡,就要制定法律法規來監督和約束人們的行為。人性先天是善是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揚善去惡,從而形成祥和的社會氛圍。
二是要理清“善擴展域、惡擴展域和生活域”三者之間的作用和相互轉化關系。因為人性是發展的,其總趨勢必然是指向真、善、美。我們可以通過教育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多地激活生活域中的善元素、增大善擴展域;盡可能多地抑制生活域中的惡元素、減小惡擴展域;盡可能多地使善擴展域向惡擴展域方向移動、擴大生活域。由于生活域是人大多數時間的生活空間,安全且具現實意義,所以,如果我們改變不了善擴展域和惡擴展域,就使個體停留在生活域中。
參考文獻:
[1]楊仕奎.人性與道德善惡[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1):49-53.
[2]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惡——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人性論研究[D].蘭州大學,2001.
[3]黎鳴.何宗思選編.中國人性分析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
[4]何懷宏.良心論[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
[5]章斐宏.第三種人性:立體人性模型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6]鄭雪.人格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7]周繼旨.論人性形成過程中的層次與發展趨勢的指向——從孟、荀關于人性善惡之爭說起[J].中國哲學與文化,1997,(2):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