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要開拓新知識,解決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就要真正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新世紀我國高校教育發展的基本態勢是:教育目標向培養創新人才轉變;教育內容向綜合素質教育轉變;教育方法向開放式教學轉變;教育教學質量評估制度不斷走向完善。
[關鍵詞] 新世紀 高校教育 發展態勢
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技文化和促進社會進步的三大基本任務。研究、革新、教學和培訓以及繼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在21世紀帶給教育的諸多機遇和挑戰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機遇就是大學在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勝過以往任何時候。隨著“知識”和“人才”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被譽為“人才搖籃和知識創新的發動機”的大學,無疑將在21世紀的發展中發揮空前重要的作用。大學要開拓新知識,解決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就要走在知識發展的前沿,更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一、教育目標——培養創新人才
高等教育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是現代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要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貫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始終,鼓勵學生追求真理,敢于創新,營造獨立思考、敢于爭辯、求真務實的氛圍,并為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創造內部和外部條件。新世紀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只有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才有可能大力弘揚民族的創新精神,提高民族的創新能力,并造就大批各類創造性人才。
培養創新能力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和完善的能力結構。素質教育是以樹人育人,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體意識、發展良好個性為目的的教育。在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中,心理素質是核心,而心理素質的培養又體現為健康人格的培養。在現代社會中,健康人格所包含的最基本成分或特征是獨立自尊性。所謂獨立自尊,是指個體能意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及其對社會的責任,富有創新意識和競爭精神。具有獨立自尊特性的人,應該是能夠在自我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實現對自身的塑造和對社會的改造的人。就現代化社會的發展趨勢和對人才的要求來看,個體具備獨立自尊的特性,這是使其成功而不敗地立足于現代社會的重要條件,也是現代人的重要特征,所以,獨立自尊性應當是個體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格保障,也是健全人格的主體成分。
培養學生真正具有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不僅需要完善健全的人格特征,也要求其具有完善的能力結構,而未來人才的性格和能力傾向的基本模型,應當是智力與腦信息處理機能相關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協同發展,并相互融合,相輔相成。
二、教育內容——綜合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內容是由對人的發展的理想素質的要求決定的。從哲學角度來看,人的發展理想素質包括三個方面的規定:一是指人身心的一切潛能的最充分發揮;二是指人的對象性關系的全面生成;三是指個人社會關系的高度豐富。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首先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發達的智力和能力;其次,要通過掌握知識和實踐活動與世界發生各種對象性關系;第三,能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進行正常而豐富的人際交往,為此需要理解社會生活的種種規范、禮儀,具有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人格。一般來說,素質教育具體包括對大學生進行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思想理論素質和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和教育。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在不斷變化,總的趨勢是向著協調、全面的方向發展。素質教育思想所強調的就是要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高質量的人才應是知識、能力素質高度和諧和完美的統一。因此,從教育內容上,高等教育也要從重視知識、分數到既重知識能力又重素質的提高,真正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也就是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的全面的新型人才。在開放競爭的社會里,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決定著人素質的高低。所以,當前高校進行素質教育,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培養大學生開放的思維方式、創造的個性以及善于合作的協作精神。唯其如此,高等教育才有時代意義,才能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其主導作用。
三、教育方法——開放式教學
一方面,要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主體的能動性。改變陳舊的、封閉型的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體制,以構造學生主體地位為教學宗旨,突出學生參與,突出啟發思維和師生情感交融等特征,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提供較為充分的時空條件。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作用的過程,教師是教的主體,負有教的責任,學生是學的主體,負有學的責任,生動活潑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少不了學生的積極參與。蔡元培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
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學教學方法,營造素質教育的良好環境。要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評論性思維。目前,評論性思維作為教學方法在美國的一些高等院校的法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多課程教學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應引起我國高校的足夠重視,借鑒學習,為“我”所用。
四、教育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完善
實施素質教育要逐步建立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摒棄以學業成績作為最主要的評價標準的做法。
傳統的考核內容主要是教學計劃規定的各門學科,其缺陷是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個性素質情況。所以,必須明確考核內容,要從學生學科成績、思想理論、綜合能力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綜合評價。
同時,要以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為取向,不斷完善高校評估體系。素質教育與傳統教育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它重視學習成熟的基本知識,但更重視發展能力;它重視能力,但更重視做人;它著眼于提高人的身心和諧全面的發展。立足素質教育開展評估,必須以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為評估的指導思想,貫穿在教育教學評估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
參考文獻:
[1]樓仁功.高校素質教育趨勢之探究.高等農業教育,2006,(4).
[2]荊齋榮.高校深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徑.教育發展研究(高教專輯),2008.
[3]趙輝.高校素質教育應強化六種意識.煤炭高等教育,2005,(1).
[4]李春英.關于全面推進高校素質教育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