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歷史學科涉獵的學科范圍十分廣泛,對歷史教師的知識駕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靈活地掌控知識,有效地為教學服務,本文通過六個教學實踐案例,從三個方面說明了這種知識駕馭能力的基本原則、標準和技巧。歷史教師們更要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地培養和鍛煉對知識的駕馭能力。
[關鍵詞] 歷史教師 知識駕馭能力 教育教學實踐
歷史課主要是通過向學生們講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著名的戰役、盛世與治世、條款與協定、歷史上的國家興衰、科技文化的成就與發展等知識,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的方法與能力,是從小學到初中,直到高中大學都要學的一門重要課程。歷史學科涉獵的學科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天文、地理、文學、藝術、政治、經濟、民風、民俗等知識,這就對歷史教師的學識修養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歷史教師不僅本專業知識要精深,而且還應該廣泛涉獵其他學科,適當掌握其它各學科的相應知識。因為只有博學多聞的歷史教師,才能更生動地教學,才能在講臺上揮灑自如、游刃有余。這也在一個側面體現了歷史教師對知識的駕馭能力和技巧。我們說知識是死的,怎樣靈活地掌控知識,使之更好地、有效地為教學服務,這種駕馭知識的能力和技巧,是要求教師們,尤其是歷史教師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去培養鍛煉和不斷積累的。正因為歷史學科知識的紛繁復雜性特色與歷史知識的不可再現性特點,加之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認知特點與學習習慣的影響,就更要求歷史專業教師要不斷提高對歷史知識駕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筆者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體會,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明歷史教師的知識駕馭能力。
一、歷史教師一定要做到“深入淺出”、“厚積薄發”,這是駕馭知識的根本原則
前文已述,歷史學科涉獵范圍十分廣泛,作為歷史教師,尤其要注重各學科常識知識的積累,首先要有自己的“厚積”,才能有授課時的“薄發”。當然,“薄發”的時候肯定傳授給學生的是正確的知識,絕不是一知半解的應付差事。在此基礎上,無論學生從哪個角度提出疑問,教師都可以以平日的“厚積”予以學生正確、恰當的解釋。廣泛涉獵各門相關學科知識,才能在備課時有的放矢般的設定教學重難點,有備而來地選用教學方法,這樣就是“深入”。正因為你有“深入”的準備,所以在正式授課時才會使用準確、嚴謹、精煉、輕松的語句完成一堂精彩的授課,使學生在本節課結束后還能久久回味,不僅僅消化了本節課的知識,還自覺自愿地進入到下一節課的學習氛圍中。進而樹立起教師自己的形象,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比如說,講到“新文化運動”的這部分知識。大家都知道我們要使學生掌握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標志、陣地、活動中心、代表人物、主要內容、運動性質、意義影響等知識點。無論哪一本歷史教材,對這些知識點的介紹都是非常精煉簡潔的,歷史教師照書本念一遍就可以了嗎?例如,課文中只有一句“北洋軍閥掀起的復古逆流……”那么,什么是“復古逆流”,怎么理解“復古逆流”?怎樣使學生迅速地感知到北洋軍閥的做法是“復古”的,并且是“逆流”的?既是“逆流”,那么當時的潮流又是什么?教師怎樣“淺出”、“薄發”地解釋?實際上,教師只舉一個例子即可以說明:袁世凱稱帝。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代表人物,他的稱帝活動就是“復古”的一種表現,當時辛亥革命以后的時代潮流是“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袁世凱的稱帝活動當然是“復古逆流”。這個例子實際上也是對前面知識的一種有效復習,學生們也非常熟知這個人物,一講就明白,不用去挖空心思地去解釋“復古逆流”這個詞語了,更不用再舉其他例子來說明了。
再比如,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一般大家都只看到了“三提倡、三反對”,但實際上還有第四項內容,即在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前面的“三提倡、三反對”只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主要內容。而且,作為專業的歷史教師,我們都應當知道,新文化運動以五四運動為界,分前后兩期,史學界因此也常稱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正因為后期馬克思主義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才進一步促使新文化運動的性質從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反對復古逆流的單純文化運動,轉向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政治文化斗爭運動,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一項內容,實際上直接是后面“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一節知識的開端,在新文化運動這節課里留下一個伏筆,教師在授課時將這個伏筆點破,直接可以引起學生自覺自愿地去預習下一節知識內容。如果沒有對整本教材內容的通篇駕馭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只會講一節是一節,欠缺知識駕馭能力的教師,是很少做這樣的教學伏筆的,這也是“深入淺出”的另一個側面解釋。總之,歷史教師只有具備比教材更高深和更廣博的知識,只有對教材內容有著十分深刻的認知理解,并善于進行教材分析,才能真正做到正確地駕馭教材,更加準確地講解教材,游刃有余地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這樣才是“深入淺出”“厚積薄發”的授課。
二、歷史教師對具體知識點,一定要做到“專業”、“精準”,這是駕馭知識的基本標準
在授課過程中,具體講到某一個知識點時,歷史教師就要用“專業”、“精準”的講解去突破它、駕馭它。比如在講到秦漢文化知識的內容時,課文中寫道:“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有太陽黑子的記載,《漢書》上所寫的公元前38年一次黑子位置和出現時間的記錄,是現今世界上最早的有關黑子的記錄。”對學生而言,“太陽黑子”是一個非常生僻和專業的詞語,假設讓學生來做解釋,肯定費時間,同時也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的說明。而由教師以科學、準確、精煉的語言做出一個解釋,再輔以課文以及史書的原文記載資料進行說明,即可以很好地完成該知識點的教學。在這個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勾劃知識點關鍵詞,就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而教師課前的充分備課,如找到太陽黑子的科學概念,查閱史書的具體記載原文,對學生進行準確的專業知識的講解,這就是教師專業精準駕馭歷史知識能力的一種表現和鍛煉,同時也是教師掌控課堂節奏的主導地位的體現。
再比如,秦漢文化知識章節中提到的華佗的“五禽戲”知識點。學生們對這個詞語也是非常熟悉的,但學生們熟悉,就表示對這個知識點一定理解透了嗎?在課文中是這樣說的:“華佗還創作了‘五禽戲’。這是一種模仿鹿、熊、虎、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形態的醫療體操,可以強健身體和治療百病,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疑問出在“五禽戲”這個名稱上面,從課文原文來看,只有“鳥”可以劃入“禽”類,但“鳥”也是一個籠統的稱呼,到底是哪一種鳥?其余四重是“獸”,為何不叫“五獸戲”、“五獸操”之類的名稱呢?學生讀書至此,難免產生這樣的疑問,作為專業的歷史教師,應該如何解釋?實際上,這里的“鳥”具體指的是“鶴”,合起來是四獸一禽,如果念“五獸戲”、“五獸操”之類的名子,讀音拗口且無寓意。而讀“五禽戲”,首先是讀音順口,再加之仙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具有長壽吉祥的寓意,正切合五禽戲有強健身體和治療百病,達到延長壽命的作用,這樣才是真正的寓教于樂,更使普通百姓容易記住、便于學習流傳,故稱“五禽戲”。所以,在其他章節中類似知識點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對具體的每一個知識點的這種專業、精準的駕馭把握能力,都應當這樣體現出來。
三、歷史教師在進行歸納總結時,一定要做到“避實擊虛”、“文通辭雅”,這是駕馭知識的基本技巧
比如說,有一次有學生提問,問北京到底是幾朝古都?下面有學生開始爭論,有的說是六朝,有的說是九朝……說實話,這個問題老師當時沒有記清楚,怎么給學生做出明確回答?歷史教師面對這樣的沒有充分準備的課外知識,怎樣歸納學生的提問,怎樣體現對知識的駕馭?對于這樣的問題和情況,教師首先不能隨意附和學生的意見,要態度坦誠地告訴學生,自己對這個問題還不能當時明確答案,同時,一定要答應學生在課后做一個詳細的查閱來解答,如果查閱了還沒有找到確切答案,還可以和同學們一起繼續尋找。當然,就“北京是幾朝古都”的問題而言,雖不能一下子全部說清楚,但對元、明、清三朝以北京為都還是熟悉的,教師可以在熟知的這些知識上做文章,將學生的注意力從爭論的數字上,轉移到已經知道熟悉的知識上來,甚至進一步可以講講明代先定都于南京,是明成祖時遷都于北京的。這就是“避實擊虛”了,這樣教師不僅駕馭了知識,還進一步掌控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與進度。事后查得:北京從遼代開始設為遼五都之一的南京開始算,金代正式建都,名中都;元代叫大都;明成祖時遷都于此,叫京師;清代沿用為都城,叫京師順天府;民國改稱北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再次定都于此。所以,算到清代,北京是“五朝古都”。這些知識后來都對學生做了詳細的講解。
如有一次聽課,教師講到對聯知識,舉例說明從對聯的文字內容上可以判斷出該對聯是在說什么樣的職業。教師講到:“比如看到一副對聯寫著‘戎馬三十年’等等的詞語,你就可以判斷出這是什么職業的對聯?”有學生回答:“當兵的。”而這位老師接著學生的話歸納總結到:“對,是說當兵的對聯。”我們不能苛責這位老師說錯了什么詞語,但是我們可以指出這位老師缺乏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在歸納總結學生回答時對知識駕馭能力的欠缺。為什么呢?“兵”這個詞是老百姓非常口語化的對行伍人士的稱呼,其中還含有民間對行伍人士的貶稱,比如老百姓罵當兵的為“丘八”,這個詞從讀音到寫出的字形都貶義十足。學生們因其水平所限,可以這樣說了,但教師接著學生的話這樣歸納講解,就立即顯出自身缺乏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在歸納總結學生回答時知識駕馭能力的欠缺了。實際上,教師只要有這樣的知識積累,加上措辭簡潔嚴謹的要求,將學生的回答歸納為:“對,這是描寫軍人的對聯。”即可。教師用“軍人”這個詞語,替代了學生回答使用的“兵”。沒有較強的專業知識駕馭能力,是不能將學生的回答歸納提升了一個檔次的,更顯示不出教師的專業功底和知識修養。這樣就是“文通辭雅”了,這樣的知識駕馭能力的技巧,一定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培養和積累起來的。
以上案例都是筆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切身體會,因此,作為一名歷史教師,一定要深入淺出、厚積薄發地掌控知識;一定要專業、精準地講解知識;還要避實擊虛、文通辭雅地歸納知識。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極應用鍛煉,在實踐中提高自己對知識的駕馭能力,爭取做一個將知識信手拈來、授課生動活潑的、受學生尊重喜歡的歷史教師。最后還想引申一下:嫻熟地駕馭知識,不僅僅是歷史教師的要求,其他學科的教師,也都可以對照自己專業的特點,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鍛煉自己的知識駕馭能力。
參考文獻:
[1]姬秉新.歷史教育學概論.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1997.345.
[2]中等職業學校課本《中國歷史》(全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179
[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中國近現代史》(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