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體育教學關系到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在大學教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在的教學模式,在研究當前大學體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文本”的新的教學模式,并對教學途徑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 大學體育教學 改革 教學模式
一、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特征及弊端
傳統的體育教學主要是以競技體育作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不利于學生個體優勢的發揮,它是以體育達標率和考試分數為標準作為評價學生體育運動能力的主要指標。體育考試的標準也是以競技評價方式為參考,這種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現在,很多體育課,學生找不到自己喜歡的體育課目,就是找到也往往是期望與現實差距過大,很多學生把體育看作是玩的課,認為可以上也可以不上。出現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學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體育課沿用多年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要求。體育成績的考核與評定也是仿照競技評價方式,考核的內容主要是學生的競技水平和能力。難以真正促進每個學生鍛煉的整體效果和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
二、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
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要符合高校整體教學思想,在高校教學思想的指導下,要結合自己的特點,培養和塑造學生的健康素質。
1.強化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程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發展模式,高校體育課程體系在課程的理論和課程實踐兩個方面,存在嚴重的“課程本位”。課程由設計到實施,都是以設計者著想的模式,沒有面向學習者,課程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取向重教不重學、重接受性不重創造性,課程的設置和結構有利于課程的封閉管理而不是開放性的探究式學習。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和形式要積極吸納學生的建議,給學生以自主權,這樣就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又可以使教學靈活化。同時,要在傳統增進健康和體制的基礎上,也要在體育教學中融入進合作和道德教育,培養出個性化和體育文化素質。
2.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模式
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價值取向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學模式的著眼點和目標,新型體育教學模式重視將全體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并將學生的發展需要與社會的要求有機地結合在體育教學過程之中,保持學生、知識與社會這三者關系的動態平衡。
三、大學體育教學改革與創新途徑
1.課程設計要貼近學生
無論什么課程只有貼近學生,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體育課程同樣也是。目前的體育教學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很多課程沿用的上世紀的一個大綱和指導思想,很多學生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體育課,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如何使課程符合要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主要通過以下改革:我們在繼承傳統教學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先進的教學內容,根據課程目標進行選擇、取舍、優化、組合。以傳統的教材為框架基礎,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延伸、拓展,使教學生生動化,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把原來單一的技能競賽拓展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其感覺到體育不再是單一的競賽項目,而是一個對自己有益的一門必須課,讓其體育融入到生活中來。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多啟發學生的聯想,發展擴散性求異思維能力,以此來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創新意識。
2.改變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積極性
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新的教學模式上要積極把學生引進來,給學生提高個性化和個性化的教學服務,轉變“我教你學”的思想。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引導學生去學習,引導他們去探尋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奧妙,而不強迫學生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積極引進快樂教學、快樂學習的方法,重塑學生健康自信,發現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使其最終走向成功。快樂體育教學,就是要把常規的體育課進行延伸,使單調的體育課變成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來,使學生都能夠在體育課上找到自己喜歡的活動。變學生的被動參與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寓教于樂,不僅增強了學生身體素質,而且促進了其它方面素質的提高。
3.構建科學的評估體系
科學的評估體系主要是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技評和達標成績等顯性量化評價方式,在這個評估體系中既能測出普通學生的真實水平,又能發揮好有特長學生的評估機制;既要注重結果,又要注重過程,使考核方法更加客觀公正。完善指導思想、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評價原則、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是構建科學評估體系的重要分子。堅持健康第一、身心發展第一、興趣和培養運動習慣統一的體育教育方向,在這個體系中要注重學習過程,不能只注重結果,探索多樣化、多元化的評估方式,針對不同的群體,制定合理的評估方案,從體能和運動素質、體育知識技能、體育興趣與態度等各方面。只有這樣的科學評估體系,才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水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胡慶山,鐘宏勝,王健.體育教學模式的特點、分類及其選擇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4,(03).
[2]易春燕,王燕珍,鄧正龍.高校體育課教學模式運用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01).
[3]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人民體育出版社.
[4]丁寶龍.體育教學模式建構之理論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5]李巍峰.大學體育課堂教學在新課改下的教學內容[J].文教資料,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