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混齡游戲作為兒童游戲中同伴交往的特殊形式,對其社會化有著特殊意義。從混齡游戲的內涵出發,探析混齡游戲對幼兒的社會認知,親社會行為技能,情感能力發展以及同伴交往等社會性發展方面的教育功能。
[關鍵詞] 混齡游戲 社會性教育功能 幼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混齡交往活動為幼兒提供了更大的社會便利性和更高的認知競爭力,是一種非常符合幼兒社會學習特點的情境(McClellan Kinsey,1999)。本文試圖從混齡游戲的內涵以及意義出發,透析混齡游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方面的教育功能。
一、混齡游戲的內涵界定
幼兒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第一個加速期,他們在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發展的“階段性區分”的時限相對較短,即便是一年或更短的時間,也會形成兒童身心發展水平的明顯差距,由此造成他們在游戲過程中的地位、游戲內容、技能要求等方面,表現出個體的差異性和功能的獨特性,這種狀態就為不同年齡的幼兒進行溝通、游戲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機與可能。瑪麗婭#8226;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曾說:“我們學校的經驗表明了不同年齡的兒童可以相互游戲。在他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在成人與幼兒之間很少發現的交流與和諧。”無論在幼兒園教學情境中還是日常的生活中,混齡游戲都是幼兒所從事的一種基本的、典型的人際活動類型,它指的是不同年齡的幼兒個體間(年齡差為1~2歲),在自由的空間里選擇伙伴、材料場地、主題,在游戲的互動中共同合作,使游戲能沿著幼兒的愿望不斷擴展,并使之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通過共同活動而交流信息、溝通情感的過程。
二、混齡游戲的社會性教育功能
1.混齡游戲對社會認知的發展教育功能
社會認知是指個體對自我、他人和人際關系的認知。幼兒的社會性認知具有以“自我中心”的特點,在游戲中他們會出現許多阻礙溝通交流的行為。混齡游戲作為幼兒生活中的一種典型的社會情境,影響著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進程。維果斯基說過,與“專家型”同伴的合作和觀念的匯集是促進幼兒社會認知發展的重要動因,這是因為混齡游戲為幼兒間形成彼此的“反映性評價”提供了契機,深化了幼兒對自我和他人特征、意愿的認識,能夠推動兒童經過“最近發展區”向更高的水平發展(Gaustad J,1992)。
2.混齡游戲對幼兒情感能力發展的促進功能
情感能力是指個體對情感進行體驗、交流和調控的能力,鑒于幼兒參與社會關系的簡單性及其生理發育水平的限制,幼兒情感能力具有發展水平薄弱、可塑性大、對環境的依賴性強的特征。研究證明,混齡游戲在促進幼兒情感能力的發展上起著重要作用。
(1)提供幼兒情感體驗的機會
混齡游戲增加了幼兒群體互動的復雜性和層次性,游戲中的角色、心理體驗、溝通方式的變化給幼兒提出了新的挑戰。如年長兒童與比自己小的同伴游戲,他們應該表現關心、愛護和幫助還是欺負、命令和輕視?年幼兒童與能干的哥哥、姐姐一起玩時,他們是回避,還是積極參與?混齡游戲恰恰為幼兒提供情感體驗的機會,讓其在交往中感受,在感受中體會,從而激發他們合作的內在動機,使合作行為更具有穩定性和自覺性。
(2)促進幼兒情感交流的欲望
混齡游戲呈現多向性,交流方式和難易程度與同齡同伴游戲有明顯不同,它能有效地促進幼兒情感交流能力的發展。在對待內向、少言寡語的幼兒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為他(她)創造交流的機會,讓他(她)幫助比自己小的孩子做事,通過這些鍛煉使他們體驗到與同伴交流的成就與快樂,促進了他們情感交流的欲望。
(3)鍛煉幼兒情感調控的能力
混齡游戲能有效擴展幼兒情感體驗的范圍,增強對積極情感的敏銳性和對消極情感的承受力。比如對年幼兒童來說,年長同伴的積極行為為其提供了良好榜樣,他們通過與年長同伴的交流,在榜樣的感染下學會控制自己的消極情感;另一方面,年長兒童在年幼同伴面前也有成為榜樣的自我暗示,因此他們會自覺展示積極的一面,克服了自己的憤怒、任性,而學會了忍耐、友善。
3.混齡游戲對親社會行為技能的教育功能
親社會行為是指幫助、合作、分享、輪流、謙讓、對他人負責以及良好的角色扮演等行為,這些行為技能的習得主要是熏陶、感染與模仿學習的結果。混齡游戲作為其生活的一個特定的環境,為其親社會行為技能的習得提供了更有利的機會(Whiting,1975)。在混齡環境里,幼兒的接觸面擴大了,而且游戲為幼兒提供了更多角色體驗的機會,在游戲中幼兒通過概括他人的觀點來調整自己行為,逐漸將社會要求和社會模式納入自我概念中。
4.混齡游戲對幼兒交往技能的補償矯正功能
現代幼兒主要的家庭生活環境是核心式家庭。在這種環境里,幼兒缺失與年齡相近的同伴的交流,導致在同伴游戲上表現為游戲不足或游戲過度。在幼兒園開展混齡游戲對完善幼兒的人際結構,矯正幼兒的游戲性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
(1)混齡游戲與交往缺陷
部分獨生子女幼兒在交往方面任性、自私,缺乏愛心和責任心,與他人游戲共處的積極性、主動性差等個性問題突出。混齡游戲對低成就感和低社會地位者的社會性、自我概念和積極態度等方面有重要的矯正功能(AndersonPavan,1993)。在混齡游戲中,年長幼兒發現年幼的同伴能力不如自己,并且還需要自己照顧時,他們就會體驗到一種成就感。教師對其良好表現再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那些交往能力強的幼兒主動去邀請年幼同伴一起游戲,讓其擔當一定角色,或探索玩具的新玩法等。慢慢地,這些孩子就會形成交往的信心和正確的交往態度與技能。
(2)混齡游戲與交往過度
交往過度主要是指部分獨生子女在群體活動中,多動、霸道、攻擊行為多、交往策略和技能差等個性問題突出。這一類型的幼兒在與其他具有同一傾向的同伴一起玩耍時,會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反社會行為模式,使得這部分幼兒的發展陷入一種惡性的循環 (ParkerAsher,1987)。研究表明,有過混齡游戲經驗的孩子,在和其他同齡伙伴一起玩耍的時候,更少可能被教師判斷為有言語的或身體的侵犯行為(McClellanKinsey,1999)。因為在混齡游戲中,年長幼兒的角色得到了拓展,他們不但是玩伴,還承擔了照顧、教育年幼同伴的任務,使得交往過度傾向的年長幼兒的行為得到了改觀。即使面對比自己能力強的同伴時,在保護自己的潛意識下,他們也會學會克制、協商、合作與謙讓,并弱化了“我行我素”的個性傾向。
總之,混齡游戲對幼兒的社會化,促進他們情感能力和解決其交往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等方面,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幼兒教師和家長應該多提供幼兒與異齡同伴游戲的機會,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MCCLELLAN D E,KINSEY S.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in relation toparticipation in mixed-age or same-age classroom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Practice,1999,(1).
[2]瑪麗婭#8226;蒙臺梭利著.北京兒童之家教育研究中心譯.吸收性心智[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290.
[3]G AUSTAD J.Nongraded education:Mixed-age,integrated,and 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 education for pr imary children[J].OSSC Bulletin,1992,35(7):227-343.
[4]許麗萍.重情感教育培養幼兒良好個性[J].學前教育研究,2000,(2).
[5]王福蘭.幼兒在園親社會性行為的觀察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