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對我國職業教育現狀的分析,從實踐性課程體系的構建目標、宗旨和方法等方面,探討職業學校實踐性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以及教學手段的創新方法。
[關鍵詞] 職業教育 課程體系 教學手段 創新
現代職業教育中,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上的傳統普教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學校教育與生產實踐、職業需求脫節現象仍然存在。學生在校期間并沒有完全通過有效的職教課程體系和開放的教學手段獲得與其職業門類和專業要求相匹配的知識與技能,學校在幫助學生獲取職業技能、形成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的橋梁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探索和研究職業學校實踐性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教學手段的創新,對于提高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實現職業教育的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
1.生源數量逐年萎縮,學生質量相對下降
近年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高校擴招,各級、各類職業學校雨后春筍般地開辦,區域生源壟斷引起的學生分流,以及一些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滯后和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所導致的學生和家長選擇職業學校興趣的滅失、信賴程度的降低,越發造成職業學校生源逐年萎縮。
2.課程體系重理輕技,職業能力養成困難
我國現行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多采用“三段式”體系,重視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了職業教育專業技能性要求較高,而理論性要求相對較低的特點,學生在校雖然可以學到較為系統的理論知識,但步入職場后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難以勝任職業崗位要求,學校的課程體系在對學生職業能力養成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
3.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法傳統單一
一方面,一些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自身缺乏國際競爭的意識;另一方面,多數教師又都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教學崗位,缺少實踐經驗和技能上的操作本領。課堂教學側重于“講授、提問、論證”,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因此,很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實踐性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
職業教育鮮明的職業性和技能性特征,要求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設計必須遵循應用性、技能性、實踐性的原則,要圍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這一核心,以職業崗位需求為目標,既要掌握“必須夠用”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基本的專業實踐技能,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
1.實踐性課程體系的構建目標
實踐性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具有開放性,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要符合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需求,建設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又不脫離理論教學基礎的相對獨立的課程體系。按照職業技能規范開展職業技能訓練,將實踐教學計劃中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的培訓與職業技能鑒定緊密結合,使學生通過實踐性課程的訓練掌握成熟的操作技術,成為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適應崗位工作變化的實用型人才,并獲得相應崗位職業資格證書。
2.實踐性課程體系的構建宗旨
堅持以綜合職業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線,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多元化地構建規范、完善的實踐性課程體系;盡可能引入社會、企業的教育資源以彌補學校實踐教學的不足,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聘請相關企業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參與學校培養目標、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習教學的管理;根據用工市場、用人單位的需要及時反饋、調整、指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實習培訓,實行校企聯合辦學,切實解決學校實踐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
3.實踐性課程體系的構建方法
以突出能力培養為核心,加強技術應用與綜合訓練環節,實現實踐性課程結構的綜合化和模塊化。按照專業大類將實踐教學內容劃分為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三大能力層次模塊。既要加強職業技能訓練的針對性、技術應用能力的綜合性和職業素質的養成性,又要強調訓練層次的模塊化、寬口徑和通用性。
核心課程體系要體現職業教育以能力為本位的特點,按照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緊扣專業培養目標來設置課程,一方面,課程要滿足行業多崗位轉換甚至崗位工作內涵變化、發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課程要使學生具有知識內化、遷移和繼續學習的基本能力。
綜合課程體系要把職業素質教育貫穿到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同時重視語言、計算機等工具類課程的設置,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步入社會的適應能力。
補充課程體系要結合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所有課程的課業和進程都必須以某一職業資格的培養目標定向,努力使學生通過對相應課程的學習達到相應的職業資格能力,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這是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顯著特征之一。
三、創新教學手段
1.更新理念,大膽創新
要堅持樹立開放教育的理念,推行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確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變過去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只有教師本身不受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大膽進行傳統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才能摸索出真正符合職業學校教學規律、滿足職校學生需求、具有時代氣息、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2.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廣泛運用網絡知識信息平臺交流和加強多媒體虛擬教學中仿真技術訓練,充分利用先進的實驗實訓設備,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要嘗試使用體現知識實際運用和具體案例操作過程的講座式教學方式和嘗試實行小班授課的教學組織方式,以及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教學模式、對學生解決問題和建構意義起輔助作用的支架式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踐性、先進性、互動性和趣味性等。
3.校企結合,雙向推動
努力探索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和完善校企雙向推動、雙向管理、產學密切合作的教學運行機制。企業是學生學習、實踐的重要場所,職校教育實踐性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充分考慮到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
4.改革實踐教學環節
在實踐教學中,除常規的驗證性實踐操作外,還應加大情景性和綜合性實踐內容。情景性實踐是幫助學生實現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模擬不同的問題情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性實踐是有意識地增加學生自主設計、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幫助學生充分調動和綜合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注重理論的融會貫通和有效遷移,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為了實現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根據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設施和教學條件,構建相適應的實踐性課程體系和創新的開放性教育手段。
參考文獻:
[1]俞仲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踐教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雷正光.高職課程及其體系和目標研究[J].職教論壇,2005,(18).
[3]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