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生三下鄉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模式,本文結合學院多開展的大學生三下鄉工作,系統地簡述了農科院校學子如何開展三下鄉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和不足之處,旨在為構建學生社會實踐教育體系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 大學生 三下鄉 社會實踐 綜合能力
一、活動背景
1997年5月2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大中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三下鄉”活動從1997年暑假開始實施,至今已有近13年的歷史,“三下鄉”活動包括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化下鄉包括圖書、報刊下鄉,送戲下鄉,電影、電視下鄉,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科技下鄉包括科技人員下鄉,科技信息下鄉,開展科普活動;衛生下鄉包括醫務人員下鄉,扶持鄉村衛生組織,培訓農村衛生人員,參與和推動當地合作醫療事業發展。2007年,黨的十七大又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農村建設思路。胡錦濤主席還強調,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堅持正確的政績觀緊密結合起來,要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發揚優良的工作作風緊密結合起來,兢兢業業地干好工作,實實在在地創造業績,扎扎實實地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著眼于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態已經和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提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主要目標。云南農業大學是云南省唯一一所以農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關心農民、支持農業、發展農村”是云南農業大學每一位學子應盡的責任。
二、目的和意義
使更多同學了解三農、關注三農,在未來的生活中、學習中能夠將自己所學應用于實際,為“三農”服務。以“三個代表”為旗幟,貫徹溫家寶總理服務三農的思想。走進農村生產實踐,把科學技術帶給更為廣大的農民;讓大學生對農村、農業、農民有更多理性認識。“三下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必要途徑,是推動大學生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手段,是推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的重要舉措,更是當代大學生完善自我、塑造自身人格的必要補充;同時也是大學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樹立牢固的、正確的、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為加快農村發展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的主陣地。“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把當代大學生愛國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強烈愿望轉化為實際行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認識自我、提高素質;在實踐中認識國情、奉獻社會。開展三下鄉活動有助于促進青年大學生良好思想素質的形成。通過“三下鄉”活動,學生接觸大量活生生的案例,能夠更好地體會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性,認識鄧小平理論的巨大指導作用,培養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能全面地認識國情,認識自我,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質。它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業務素質。在生產第一線,他們用專業知識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服務,能盡快地實現學習書本知識和參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并使專業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演化和發展。它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報效祖國的能力。參加“三下鄉”活動,可以使青年學生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才華得到全面的發展。它有利于產學研的良性轉化。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能夠加速科學技術在農村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現產學研結合,實現農科教結合,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科技知識的需求。它有助于促進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以適應新形勢的挑戰。
三、開展形式
1.科技支農
在每年的暑期到來之際,學院首先主動聯系下鄉單位,并根據當年下鄉單位常見的畜禽病狀作出適用、通俗、易懂的科學普及圖書《豬雞牛羊疾病防治手冊》,為農村帶去先進的養殖和疫病防控技術理論;此舉不僅僅使大學生得到專業理論、實踐操作的鍛煉,還使當地鄉親對目前畜禽流行病狀有一定的了解和防治意識,真正意義上體現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幫扶思想。在2010年,曲靖會澤縣三下鄉活動中,同學們用心做事情,親身實踐,為農民講解使用衛生圈養豬的益處。幫助農民挑豬糞,打掃、沖洗豬圈,用生石灰消毒隔斷病原。向農民展示現代科學養豬的新配方,飼料、玉米、青綠料、糠的比例,供應充足的清潔的水給豬喝,并親自拌豬料做示范,講述這樣養殖適合豬的營養需要,既可減少疾病,縮短養殖周期,又可降低成本。入住農戶家里,大部分農民仍然用傳統的養豬模式,喂完食后,不供給豬清潔的飲水。經過同學們親自做示范,最終農民接受了這一方法,并向同學們詢問飲水器安裝的方法。同學們的科學宣傳,農民們開始在思想方面有了質的飛躍。本著送“科技、文化、衛生”到農村的原則。同學們在趕集的日子里進行科普知識宣傳,給農民講解科學養殖技術。他們放下了大學生的架子,沒有叫一聲苦。他們克制了“三下鄉”是好玩的思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學農愛農、展示農科學子的風格。并且,通過三下鄉小組在趕集時舉辦的咨詢服務,使大學生在專業技能得到了提升,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也得到鍛煉,為大學生畢業時走入千家萬戶做技術服務打好了基礎。
2.政策宣傳活動
大學生三下鄉的另外一個任務,即是每到一個鄉鎮,圍繞中央文件精神,同時結合涉農的相關法律,深入到集市和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服務,為農民群眾宣講有關“三農”方面的政策、環保意識、食品安全、禁毒防艾、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相關知識。宣傳黨和國家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方針、政策、措施,把黨的關懷送到農民群眾手中。在2010年的三下鄉活動中,三下鄉小組成員共發放了4000余份科普、法律、禁毒傳單。同時,對于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同學們配合學院派出的專家、老師,專門開設現場技術咨詢及技術培訓會,均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
3.農村文化建設行動
農村文化陣地是重要的戰略高地,破除陋習、樹立新風,建設文明、富裕、民主農村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團采用新建農村圖書室、文藝交流晚會等形式,將農村文化建設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文藝節目中,這樣不但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同時讓先進的文化占領了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特別是贈送農業、養殖業等相關的科技圖書建立農村科技圖書室,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許多群眾在參與中受到了教育,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農業科普知識也有了很大提高,促進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同學們通過這樣的活動,也得到反思:什么知識才是鄉親們最需要的,以便在來年的三下鄉活動中不斷完善內容。
4.與企業聯合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人才
學院通過與專業相關企業開展“走進農村、走進企業、走進社區、走進群眾,了解民情、了解基層、了解社會、了解發展”的“四走進、四了解”社會實踐活動,來培養同學們對基層工作的熱情。在2009年的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中,我院與云南友美動物食品有限公司聯手合作,同學們和友美飼料公司的員工,相互協作,為他們排憂解難,積極營造出和諧的氣氛。活動結束后,全體同學都有這樣一個感受,那就是:“我們的假期過得很有意義,這16天里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是無價的,是今后人生中的一筆寶貴的財富,為人生的履行表上又增添了一筆知識財富,為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將來扎根農村打下了基礎。”
四、不足之處
1.資料不夠完善
三下鄉活動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計劃不如變化,由于對所有的條件了解不夠充分,很多沒有考慮在內的問題會突然冒出來,導致在計劃時,資料準備不足,不能面面俱到,以至于部分活動不能按計劃進行,這也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被動,影響了整個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大部分的工作只能停留在一個比較淺的層次,而沒有深入,當然這有一定的客觀原因,那就是我們掌握的知識還不夠,但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準備充分的資料,以至于臨陣時無據可查。因此,今后的三下鄉活動資料準備過程中,一定要好了解透徹、準備全面等前期工作。
2.三下鄉團隊人員組織構架不夠全面
每次開展三下鄉活動,最積極的就是本科生同學。特別是大一、大二的學生,本科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較高,但是由于其專業技術水平離社會需求仍有一定距離,并且,高年級的同學都比較少,研究生幾乎沒有,這就造成活動中,一些難度較大的專業理論知識難以普及,針對這一現狀,學院在今后的三下鄉活動中,將鼓勵高級本科生學生結合自己專業,有的放矢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鼓勵研究生在三下鄉活動中擔當重任,讓研究生組成技術團隊來承擔具體的社會實踐項目。這樣既解決了社會需要的科技問題,又提高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五、總結
有經驗有教訓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完整實踐,\"三下鄉\"活動使同學們在學校要更加學好理論知識將來應用于實踐之中去,使同學們將來能為社會作更大的貢獻!\"三下鄉\"的路還很長,\"三下鄉\"的工作也將一如既往的開展下去,成為高校大學生,特別是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科學發展觀\"、\"新農村建設\"等知識的一條特殊渠道。
參考文獻:
[1]鄒元元,柳禮泉.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7,(2):118-120.
[2]江勇,劉蘭,等.大學生暑期“三下鄉\"與新農村建設[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6):156-157.
[3]王志鳳.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的作用和機制探討[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54-55.
[4]楊梅.社會實踐與新型研究生教育模式[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嗎,2002,(3):120-122.
項目來源:云南省科協項目基金:動物疾病防治手冊。項目編號:200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