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藝術類學生對理論課的學習動力不是太高,理論課在教學體系中的地位比較“尷尬”。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就藝術生的個性和偏見兩個因素展開了探討,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思考了如何增強藝術類理論課堂學生動力的問題。
[關鍵詞] 藝術類理論課 個性和偏見 學生動力
高校藝術類專業的課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實踐課(操作課)和理論課。實踐課(操作課)以增強學生對業界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動手能力為目的,內容以技能訓練為主,雖然也會穿插少許理論知識,大部分則是觀摩、體驗、操作;理論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培育學生對專業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和辨別、評價能力,增強其在作品創作中的專業意識,內容則以概念、理論、觀點、原則、方法、歷史、現象、案例為主,采取課堂講授的上課方式。實踐課和理論課對藝術類學生來講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學生在理論課堂上的學習熱情不高、學習動力不足,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地存在于藝術類的高職高專、藝術類的大專院校以及綜合性大學的藝術類院系。
一、藝術類理論課的動力困境
教學一線的老師能夠充分感受到理論課所遭遇的“尷尬”現狀,這種現狀著實不利于藝術專業學生在更高層次上提高自己的創作、設計能力,同時也會傷害到理論課老師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動力不足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對考勤規則的漠視
大學生糟糕的考勤表現已經嚴重影響到高校的學風建設,這不單純是藝術類學生的問題,整個大學生群體對考勤規則的漠視、不尊重已經到了很惡劣的地步。有調查顯示,82%的學生有過上課逃課、遲到等行為,偶爾逃課的學生在71%,經常逃課的占11%,而從不逃課、遲到的同學僅占到18%。藝術類專業學生尤為嚴重,遲到、早退基本上是家常便飯,直接曠課、以各種理由不到課的間接曠課基本上在每次課堂上都會有兩三例。這種對規則的漠視和不尊重的惡習會伴隨學生畢業而延續入社會,直接傷害到社會功德和職業道德素質。
2.課上缺乏耐心
這與藝術類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關。據筆者觀察,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到一個對象上,特別是當一些理論課較為枯燥、無趣時更是如此。于是各種“走神”的情況出現了:打瞌睡、看課外書、發短信、玩游戲、聊天。這對正興致勃勃講課的老師是一個很大的打擊,試想,面對一群昏昏欲睡、亂成一片的聽課者,有哪一個老師還能繼續保持高昂的興致講下去呢?
3.課后不關心
實際上理論課在課堂上的內容是有限的,很多額外的知識點需要學生在課后去進行搜索、補充資料以供擴展閱讀。遺憾的是,學生大部分課外時間被實踐課的作業所擠占,更主要的是缺乏閱讀、思考的興趣,很少有學生在課后會再想課堂上講了哪些內容,更不用說和老師進行互動溝通式的拓展學習了。
4.作業不用心
相比實踐課、操作課以作品、行為、表現為主的作業形式,理論課文字的、書面的作業形式顯得單調乏味。這些作業大多要求學生進行一定量的文獻閱讀和作品瀏覽,總結、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甚至還有一定的需要記憶的部分,而那些文化功底薄弱的藝術類學生又不愿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用心完成,以至于利用網絡抄襲剽竊、東拼西湊、應付、糊弄的作業比比皆是。
5.心理上的輕視
藝術類學生不是通過老師講了什么、寫了什么來對老師進行評價,而是通過老師做了什么作品、參與了什么活動、在業界有什么樣的表現來評價老師的教學好壞。一方面,這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另一方面,由于專業背景、從業經歷等原因,這一標準對理論課老師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但正是這樣的心理存在,不僅造成了對理論課的輕視,也附帶造成了對理論課老師的輕視。教與學的兩個主體互為輕視,可以預見教學效果能否令人滿意。
二、個性與偏見的因素
藝術類學生在理論課上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是各方面的,比較突出的是個性與偏見兩個因素,其他包括社會、家庭、學校、教師、專業特點等在內的因素最終都通過這兩點阻礙了學習動力機制的運作,我們以這兩個因素為核心來分析一下學生動力的問題。
1.個性因素
高校行政部門、學工部門一般會有這樣的認識——即藝術類大學生特別難管理,雖然這里面也帶有了一點偏見的成分,但也反映了這一群體在教學管理體系中的特殊性,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有研究者將藝術類大學生的個性特點總結為六個方面:思想活躍,富有創造性;追求個性化發展,自我意識突出;專業情結濃厚,文化功底薄弱;注重社會實踐,易受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有自己的追求,但集體主義精神缺乏;組織紀律性不強。
這正反兩面的六點個性因素的總結,基本上解釋了他們在理論課堂上學習動力不足的種種表現。理論課主要集中在一個有限的空間(教室)來授課,由于組織紀律性不強、自由散漫而導致上課遲到、早退、曠課的情況;喜動厭靜,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拘束于教室乖乖地聽課不啻于一種折磨,因此以各種分散注意力的舉動來“反抗”;注重社會實踐、文化功底薄弱使他們沒有耐心去了解、認識各種概念、理論、觀點、原則和現象;大部分藝術生家庭環境優越,自我意識強烈,獨立能力較差,缺乏必要的約束后變得寢食無規律,生活節奏一塌糊涂,在課堂上就難有好的表現了。
2.偏見因素
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和大學教育職能的轉變,當代大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正在變得日趨復雜,尤其是藝術類專業的學生,他們與社會的緊密程度以及社會對他們的價值評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從方方面面對他們的學習行為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一些造成了對理論課的偏見。“多年來藝術類院校的招生主要強調的是專業,學校在專業合格的情況下對于文化課的要求相對較低,這也給學生產生了一種間接暗示,認為文化課無關緊要,專業課才是他們的‘看家本領’,是今后工作的根本。”學校、家庭抱有的這種不正確認識直接滋生了學生對理論課的輕視。
而藝術類專業的實踐課、操作課大都與社會需求聯系緊密,例如各種設計、創意、制作、音樂、舞蹈、服裝表演等專業,學生們經常會于業界的人打交道,有很多機會參與到業界的實際運作中去,耳濡目染感受到實際操作能力在運作中的重要性,相反理論、觀念、意識、審美、表達的價值則很難被體會到;再加上部分學生利用自己學到的技能獲得了一定的收入,這就更加強化了他們對實踐課、操作課重要性的認識,理論課則被曲解為可有可無的“無用課”、“垃圾課”。
功利性的心態惡化了理論課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不僅在學生中很難受到歡迎,在老師中也遭到輕視,這種失衡狀態如果繼續持續下去將非常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而扭轉偏見,提高理論課堂學生學習動力的問題已切切實實擺在了教學管理者和教學一線的老師面前。
三、增強學生動力因素的思考
1.認清藝術生的注意力規律
從時間上看,藝術類學生對課堂講授內容的注意力通常不會超過五分鐘,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引起他們興趣的內容,他們每五分鐘就會出現一次開小差的傾向。這一點會因專業和課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他們每隔一段時間注意力會分散這個規律是不變的。了解到這一點非常重要,講課老師必須有意識地每隔五分鐘安排一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內容,我稱之為“興趣點”,這是他們保持學習動力的基點。其次從內容上看,藝術類學生對影像和圖片資料的注意力遠大于對文字的注意力,因此十分有必要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簡單的、視覺化的圖像或影像。
2.獲取足夠的尊重和權威感
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對一門課程的評價、學習的努力程度來自于他們對該課程老師的評價。所以,理論課想要得到學生的重視,老師首先要想辦法賦予自己價值感——尊重和權威。這一點不是太容易做到。任課老師可以通過自己的作品來贏得學生的尊重,既然學生存在對操作技能的偏愛,老師應該在這方面證明自己的優勢地位,唯有這樣才可能被學生承認“老師”的資格。其次,老師還可以借助系統的案例分析,展現自己對作品的鑒賞和評價能力,進而確立自己的權威地位。案例通常處于理論教學的從屬地位,實際上它對教學的幫助作用是極大的,藝術類學生的案例分析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們很難從深度把握一個具體的案例,這就給理論課老師留下了展現才華的空間。再次,老師還可以通過展現深度的、獨占性的、稀缺性的資料,使學生驚訝于老師對業界問題的了解而贏得所需要的尊重和權威感。
3.基于經驗的問題設置
設置問題是增強學習動力和興趣的一個手段,但是如果問題設置不當,超出了學生的經驗范圍,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藝術類理論課的老師不能追求問題的難度和深度,而應該把設計問題的思路集中到學生的經驗范圍,經驗是知識的基礎。例如在談到“廣告”的概念時,先請每個學生描述一個小時候有印象的廣告,喚起其經驗意識后再讓其以此總結什么是廣告,最后再由老師列舉出廣告的七個要素。
4.貼近性原則
人們總是對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邊的事最為關注,在課堂上也是如此,越是貼近學生的知識越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老師要承擔這樣的職能:將遙遠的、抽象的、書面的、非經驗性的概念、理論,轉化為貼近性的語言和案例,力求貼近學生、貼近課堂、貼近專業、貼近時事。
5.作業的實踐化、競技化
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還需要改變原來文字的、書面的作業形式,作業不僅要融入參與性、體驗性因素,還應該能夠以多種形式展現、表達出來。作業的設置不能等到期末再提出要求,而是在課堂一開始就設定一個題目,在課程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完成;還要利用藝術類學生熱衷于展示自我的個性特點,在評分時考慮作業的展示和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映曈,郝卿.當前高校學風狀況調查[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4).
[2]鄒興平,艾楚君.高校“藝術類學生個性”的內涵及成因解讀[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6).
[3]陳亮.藝術類大學生曠課現象淺析及其應對方法小議[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7(6).
注:本文為浙江理工大學教改項目“藝術類理論課堂的學生動力因素探討”的研究成果(立項號:qn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