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計算機電子化等不斷發展,現代化的物品陸陸續續進入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多媒體作為圖像和聲音的傳播媒介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現代體育教學中,有很多的理論、資料等講解都會利用的多媒體。本文對體育教學中多媒體所起到的作用進行了總結分析,根據學生的特點,通過多媒體安排教材,使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從簡到繁、由易到難,逐步讓學生深入理解體育知識。
[關鍵詞] 多媒體 體育教學 作用
多媒體是計算機和視頻技術的結合,實際上它是兩個媒體:聲音和圖像,多媒體自身具有兩個方面,由硬件和軟件混合組成。通過電腦和大屏幕將聲音和圖像傳播出去,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主要是通過電腦制作一些圖片資料或者經過幻燈片將圖像放大到屏幕上,通過圖片和聲音使學生可以更為生動直觀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
一、現代體育教學
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培養了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更深入體育學習,所以現代體育教學大都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在此基礎上,應掌握正確的方法和動作,加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成體育學習,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增加學生吃苦耐勞的目的。
體育作為教學中的一種,課時并不多,要想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體育知識和良好的身體素質,就必須提高課堂效率,這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有學習的動機,有了動機才有學習的動力。
現代的體育教學中,體育一直都沒有過多的課程,依然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占主要,體育課基本就是學生作為放松的一門課程。在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體育鍛煉興趣、愛好和習慣的培養,新時代的學生除了要掌握良好的知識基礎和牢固的學習底子,更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在體育課程中,教師不僅需要讓使學生掌握“三基”,培養學生體育能力,更需要把體育課的內外活動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二、我國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體育學習在我國雖然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歷史,但卻一直都沒有受到人們過多的關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一直都沒有很大的轉變,很多學校的教學中,體育課大多都是在操場上通過體育教師簡單地講解,然后便由學生自由發揮,并不注重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經過總結,在現代體育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內容單調
在現行的體育教學活動當中,很多都只是片面強調促進學生身體和技能發展,但卻沒有對學生的體育意識、能力和習慣等進行過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沒有能對體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2.教學模式錯誤
不能全面地將體育教材分析、講解,老師依然是主體,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指導,沒有能發揮學生的主管能動性,只能被動地接受體育知識和身體鍛煉,很難有一個良好的鍛煉習慣,發揮不出學生各自的身體優勢。
3.方法單一
教學過程中只是跑步、籃球和游戲的中學體育課程已經很難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的思維活動,只是單純的要求學生對教學目標(如跳遠、跳高等動作技術)的掌握為主,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體育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進入體育教學,對體育課程的學習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學生在學習籃球課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網絡收集一些經典的籃球比賽,然后經過多媒體播放,讓籃球比賽中的那些激情帶動學生的向往情緒,促使學生想要學習打籃球,之后教師同樣可以將籃球入門知識通過多媒體逐一的講解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全面的掌握,并不斷鼓勵、鼓舞學生的訓練,養成持之以恒的習慣。
借助多媒體進行體育教學可以讓學生有新鮮的感覺,不再是過去單一、單調的教學模式。同樣,在學生產生了興趣,學會回到家之后也可以通過網絡來了解和擴展自身感興趣的內容,自發地去學習和訓練,本文經過整理,總結了適應現代體育多媒體教學的一種模式——個性化教學模式。
個性化教學模式主要是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所特有的心理愛好方面出發,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相符,以學生的個性為核心的體育教學活,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首先是通過多媒體的傳播,使學生對體育課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活動(如游戲、籃球比賽、足球比賽等具有團體榮譽的游戲類型),對學生的個性予以輔助和培養發展。這種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進行一定的啟發,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教學當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引導輔助的作用,以確保學生的體育活動向健康發展。
四、結語
在現代體育教學的活動當中,教師只是一個指導者,多媒體進入到體育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全面、生動地了解課程,然后選擇自身感興趣的內容強化學習和鍛煉,教師經過指導和監督,最終使學生的體育鍛煉成為一種習慣,并堅持下去,最終達到強化身體素質的目的,多媒體教學在現代化的體育教學中是新型的,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參考文獻:
[1]張楚延.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
[2]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李建軍.新課程的學校體育評價[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