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對鄭州華信學院公共體育課考試評價的現狀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評價內容綜合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是高校體育考試評價發展的趨勢,能使評價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得評價趨于公平合理,同時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 公共體育課 評價 現狀 對策
高校體育課程考試的科學評價是高校體育教學健康發展的航標,是高校體育教師行為的指揮棒,與高校學生體育意識、習慣、行為、能力的強弱效度相關,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高校體育教育管理部門很有必要根據高校體育在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用發展的眼光、嚴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對高校體育課程考試進行較為客觀、可靠地評價,以推進高校體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1994年,原國家教委制定了《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報告》;1995年,召開了兩次“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討會;1999年,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04年,國務院批準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計劃》以及《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2007年團中央、教育部等中央五部委發起的“陽光體育運動”等政策性指導文件,都為促進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促進建設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增強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等方面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我國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迅速發展、改革不斷推進,應該歸功于中共中央國務院所制定的科教興國戰略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將研究對象定位為鄭州華信學院公共體育課考試評價的現狀;調查對象為鄭州華信學院2009級在校大學生。
2 研究方法
2.1文獻法
利用各種學術期刊,體育報刊以及教育、體育專著,廣泛查閱終身教育、終身體育、體育課程、學校體育、體育教學、體育教學過程、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學校體育文化等文獻資料。
2.2問卷調查法
2.2.1問卷的設計
遵循有關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查閱大量的文獻,在征求專家意見后,最終形成了正式調查問卷。問卷主要以封閉式為主,對大學生公共體育課考試評價的現狀進行調查。
2.2.2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問卷《公共體育課考試評價的現狀》共向鄭州華信學院8個系發放800份,回收問卷782份,有效問卷765份,有效回收率位95.63%(見表1)。
2.2.3問卷的效度檢驗
為保證問卷的可行性與可靠性,采用“專家評判法”對問卷進行效度檢驗。請高校研究學校體育學方向的專家、教育學方面的專家對問卷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進行了評價,見表2。
專家組成:教授5名,副教授3名,講師2名。
由表2可以看出,專家的對問卷效度的評價結果為“較高”,認為該問卷內容的設計基本達到科研方法關于問卷設計的要求,問卷的內容能夠反應問卷的主題,具有較高的效度。
2.2.4問卷的信度檢驗
為了了解調查結果的可信度,運用重測法對問卷進行了信度檢驗,在醫學系和管理系進行第一次調查后,間隔15天進行了第二次調查,兩次調查的相關系數為0.88,證明問卷有較高信度,問卷的結果能如實地反應被調查者的情況,符合要求。
2.3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3.0和Excel2003統計軟件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統計,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本研究的理論觀點。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分析
3.1.1體育運動參與者的性別結構
由圖2可以看出,鄭州華信學院大學生經常參與的運動項目排序是:跑(散)步、乒乓球、籃球、羽毛球、武術、足球、排球、健美操、網球。可見,對場地的要求不高、體育器材簡單、經濟投入較少的項目運動參與者較多,如跑步、籃球、乒乓球;技術掌握難度較大、重復性循環性較強、經濟投入較多的項目運動參與者相對較少,如網球和健美操。
3.1.3制約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分析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見表3),影響鄭州華信學院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主要有:沒有場地、沒有人指導的因素占到41.55%和38.03%,其次是沒有時間、場地太遠的因素占到32.04%和30.63%,可見,體育場地設施的不足是影響鄭州華信學院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瓶頸。
3.1.4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動機分析
動機是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的內部動因或動力,它包括個人的意圖、愿望、心理沖動或企圖達到的目標等。體育鍛煉的動機,就是激發和維持體育鍛煉進行體育活動并導致體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內部趨向和動力。鄭州華信學院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動機大體上可分為7大類(見表4)熱愛體育(興趣)、健身鍛煉、緩解壓力、促進交往、從眾心理、學校安排和體育明星效應。根據表4所示體育運動動機主要是健身鍛煉和熱愛體育運動(百分比分別為86.27%和67.61%);次之,是從眾心理和學校安排,最后幾位依次是促進交往、緩解壓力、體育明星效應。
3.2大學生體育鍛煉場地設施的分析
體育場地是人們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保障,加強場地和器材的建設和管理,是社會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體育法》對我國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管理和規劃具有明確的規定:“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要納入城鄉建設規劃,落實國家關于城市公共體育設施用地定額和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體育場地設施或挪作它用。各種國有體育場地設施都要向社會開放,加強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為老年人、兒童和殘疾人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因此,體育場地的質量和數量是制約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之一。
3.2.1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場所的分析
體育活動場所是人們進行體育運動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體育場地,那么體育運動也就無從談起。鄭州華信學院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場所的調查結果顯示(見表5),目前,鄭州華信學院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場所選擇按百分比大小依次為:學校田徑場、學校籃球場、社區體育中心、街頭或室內公共體育場和體育館。
3.2.2大學生體育鍛煉場地質量的分析
從調查統計分析來看(見表6),75%的大學生在水泥體育場上進行體育鍛煉,還有14.79%大學生在泥土體育場上進行鍛煉,大學生在塑膠場地和木質地板場地上進行鍛煉的僅占到8.1%和2.11%。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場地相對較差,況且還有14.79%的大學生的體育運動場地沒有硬化,因此,須大力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
3.2.3大學生體育鍛煉可選擇場地數量的分析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見表7),鄭州華信學院大學生要進行體育鍛煉的話,62.3%的只有1個體育場地可供選擇,21.8%的有2個體育場地可以選擇,有10.9%的有3個體育場地可以選擇,4.9%的有4個及以上的場地可以選擇,可見,大學生體育運動的場地較少,如果在節假日或者每天的體育運動高峰期(下午14~18時),情況可想而知。
3.3大學公共體育課程評價的分析
課程評價是指研究課程價值的過程,是判斷課程在改進學生學習方面的價值作用。針對當前大學體育課程評價存在的不足,結合國內外大學體育評價的方法與手段,鄭州華信學院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對學生的體育學習評價形式是怎樣的呢?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人們對體育學習的評價提出了新的觀點,實際上對學生的體育學習進行單一的評價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學的,教學是雙邊活動,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有著親身的體驗,學生學習時的心理感受如何,學生在群體中的表現等方面教師不一定完全理解和覺察,所以會導致評價失去真實性而影響學生學習的心理和行為。
3.3.1大學公共體育課程評價主體及評價方法的分析
鄭州華信學院學生的學習只進行教師評價的有358人,占46.79%。有208人采用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占總人數的27.18%,只有136人(占總人數的17.7%)將教師與學生的相互評價納入到自己對學生的評價之中。而將這三種評價方法結合起來對學生的體育學習進行評價僅占到8.24%(見表8),這與體育課程評價主體多元化的趨勢相悖。
在考核方法的調查中(見表9)“注重學習過程,淡化考試結果”僅占到25.09%,而“只進行學期的終結性考核,平時成績只作為參考”卻占到了44.09%。表明鄭州華信學院的學生體育學習評價體系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合理和有待于改善和提高的地方。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體育學習評價體系,樹立大膽的改革勇氣破舊成新,建立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
3.3.2大學公共體育課考試評價內容的分析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見表10),鄭州華信學院大學體育教學目標,體育課成績考核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專項理論、身體素質等四方面來綜合評價學生體育水平。在體育課評價中注重課堂內容內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結合,在身體素質或專項技術的考核中,同一考核內容設置若干不同項目,供學生自主選擇,強化激勵,給學生以更大的自主與選擇空間,同時又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避免一刀切,更好地體現考核的公正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育課的理論考試采用筆試、口試、小論文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師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對所教的課程的理解,對專項理論考試進行設計,從過去僅僅是課程的執行者向課程參與者轉變。
3.3.3大學生對體育課程滿意度的分析
通過對鄭州華信學院2009級級學生隨機抽樣調查,學生對與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相關的教師滿意度、教學內容滿意度、體育課程考核制度滿意度、網上選課制度滿意度、體育課成績滿意度和所學體育項目滿意度情況調查(見表11),能基本反映出我院現行課程模式存在的一些問題。
鄭州華信學院公共體育課程所采用的教學模式是目前體育界所追捧的“三自主”教學模式(學生自主選擇體育課程項目、體育教師和上課時間),從表11可以看出,學生對體育教師的滿意度為94.87%,對所學內容的滿意度為71.64%,對體育課成績的滿意度為93.26%。可見,“三自主”模式能滿足絕大部分同學的需求。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再結合鄭州華信學院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大學生對網上選課制度的滿意度是91.58%,而對所學體育項目的滿意度為75.91%,也就是說網上選課沒能真正實現“三自主”教學,其中的最主要原因,一是深受學生喜愛的項目開設的班級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二是體育課上課時間受到限制,與其他專業課程有沖突,三是學生在選課前對任課教師的了解渠道還是太少。因此,學校有必要在體育課程的上課時間安排給予更大的空間,學生的喜愛的項目在安排上要給予適當的傾斜,教師和場地等課程資源進行更合理的組合,努力增加學校的體育師資力量,使開放、自主的教學模式得到更好的落實。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高校大學生體育運動參與者以男性為主,占參與總人數的74.52%。高校主要參與的運動項目為跑步(58.24%)、乒乓球(35%)、籃球(32.2%)和羽毛球(25.05%)。影響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場地(38.03%)、沒人指導(41.55%)和沒有時間(32.04%)。高校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是健身鍛煉(86.27%)、熱愛體育(67.61%)和從眾心理(51.06%)。
4.1.2高校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場所主要是學校田徑場(40.2%)、學校籃球場(33.2%);高校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場地類型主要是水泥場地(75%);大多數高校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可選擇場地的數量為1個(62.3%)。
4.1.3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評價的主體相對單一,只進行教師評價排在第一位,占46.79%,與體育課程評價主體多元化的趨勢相悖;高校公共體育課考試評價方法中“注重學習過程,淡化考試結果”僅占到25.09%,而“只進行學期的終結性考核,平時成績只作為參考”占到了44.09%,建立科學、合理的體育學習評價體系勢在必行;高校公共體育課考試評價內容比例分配較為合理,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專項理論、身體素質等四方面來綜合評價學生體育水平;學生對體育教師的滿意度為94.87%,對所學內容的滿意度為71.64%,對體育課成績的滿意度為93.26%。“三自主”模式能滿足絕大部分同學的需求;大學生對網上選課制度的滿意度是91.58%,對所學體育項目的滿意度為75.91%,網上選課沒能真正實現“三自主”教學。
4.2建議
4.2.1學校主管部應加強體育宣傳、引導,以培養大學生的體育參與意識,強化體育認知能力,端正體育參與動機,促進學生養成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習慣;有效地促進高校體育文化的蓬勃發展,為高校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打基礎。
4.2.2在進行高校校園建設過程中,應合理規劃體育場地的布局,全方位、多角度地籌措資金,努力增加體育場地的數量,改善體育場地的質量,為大學生的體育參與提供方便。
4.2.3在高校體育課程評價過程中,應順應體育課程改革的大趨勢,朝著體育課程評價主體多元化方向發展,在高校公共體育課考試評價方法中應“注重學習過程,弱化考試結果”,學校有必要在體育課程的上課時間安排給予更大的空間,學生喜愛的項目在安排上要給予適當的傾斜,教師和場地等課程資源進行更合理地組合,努力增加學校的體育師資力量,使開放、自主的“三自主”教學模式得到更好地落實。
參考文獻:
[1]李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周等篙.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吳鼎福,諸蔚文.教育生態學[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6]曲宗湖.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7]沈蕙幗.終身教育理論與實踐[M].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0.
[8]賴天德.試論素質教育與學校體育改革(上)[J].中國學校體育,1998.
[9]趙立.關于學校體育場地與器材的斷想[J].體育教學,2004,(5).
[10]劉亞云.大學體育教學人文環境的優化[J].體育學刊,2007.
本文系校級課程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09003。項目主持人:宋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