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術欣賞教學不同于單純的美術技能或美術創作教學。美術欣賞需要通過對作品進行富有豐富深刻含義的解析,培養學生對于美的認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并拓寬美術類的知識層面,為學生游刃有余的創作奠定基礎。本文首先說明了當前高中美術欣賞教育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結合自身經歷,探討了當前美術欣賞教學的所存在的不足,提出幾點適合于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的可行性方法,有望對高中美術欣賞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和改善。
[關鍵詞] 美術欣賞 教學方法 美術史 高中
中國新式美術教育的歷史不過百年,早年間強調美術的實用性、技巧性而忽視了美術欣賞的作用,直至最近,我國各級學校美術欣賞教育才日益受到重視,在教育大綱中明確規定不包括在技法課中提到的理論和知識,美術賞識與欣賞要占美術課時的16%,國家教委也把美術欣賞課列入高中必修課。美術欣賞教育可以說是一種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又叫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培養審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這正符合了素質的根本要求。美國著名畫家羅克韋爾#8226;肯特曾說過:“藝術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們更深地懂得生活,進而更加熱愛生活。”所以對于審美能力的培養,深層次的含義更是對于學生心靈的凈化和提升。
當我們面對一幅美術作品,一件藝術品,該如何欣賞?我們怎樣才能理解畫中的含義并從中得到感受呢?每個人都會從下意識到有意識地在心里提出這個問題。在高中課堂中我發現,我們學生中的大多數都很注重老師在課堂上對于美術作品的闡述和分析,換個時間和地點,卻沒有一點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情感想象。這種學習完全是一種移植,生搬硬套,死記硬背,這種美術欣賞教學的模式完全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因此我們期望能對高中美術教育的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真正使學生參與到教與學中。作為一名美術系的新入學本科生,我想結合自身的經歷,從一個學生的角度提出以下幾點關于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改革措施。
一、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欲望
在美術欣賞的課堂上,老師除了講解作品本身的信息,還應該講述一些關于作者或者作品本身的奇聞軼事,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并有助于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比如,我們要講印象派大師莫奈的作品《睡蓮》時,不僅僅只局限于講述作品對于光與色的認識深度和運用嫻熟程度,也不局限于講述作品奇妙的顏色和富麗奢華的感覺,同時也告訴學生作者在創作作品的時候,正經歷了喪偶之痛,悲痛過度加之工作心切,幾乎雙目失明。在完成了他嘔心瀝血的大型畫卷作品《睡蓮》的第二天,印象派大師莫奈就告別了人間。在講述了這些內容后,學生對于作品的印象會大大加深,對于作品的理解也能更上一個層次,至少不會流于表面的只是講美或者不美。
二、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
目前,多數高中的美術課堂都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基本上還是秉承了一貫的傳統教學方法,整節課基本都是由老師講授,學生和老師沒有互動和溝通。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一方面,老師講的口干舌燥,得不到學生的反饋和共鳴;另一方面,學生學的很累,也沒有興趣,慢慢的就會產生一種惰性,在美術欣賞課上無所事事,在被動消極中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學生和老師都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目標。
為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老師可以每堂課給學生展示一件優秀的或經典的美術作品,先將該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做詳細的講述,剩下的課堂時間就全權交給學生,由他們分組自由討論。首先討論一下作者創作這件作品的動機和目的,是為了表達和寄予什么樣的情感,或者想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氣。設身處地的假想一下,如果你是作者本人,你會以什么樣的手法來表達你的意圖和情感。充分激發每個學生的想象力和內心深處對藝術和生活的感悟力。然后,每組的組長將自己小組的意見綜合表述。你會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原來每個人都有這么多新奇有趣的想法,原來藝術可以這樣表現。最后,再由老師講授一下作品的創造技能和美術技能。期末考試的時候,每個小組找一個感興趣的美術作品,按照課堂練習的方法在全班同學面前講解,每個人都必須承擔講解的一部分,并回答大家的提問,最后由老師根據個人的表現給出成績。這樣的教學方式既達到了教學目的,也帶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三、課內和課外教學有機結合,使得教學內容形象化
實物欣賞具有書面教學無法比擬的價值和優勢,將課內的理論知識融合到課外的實物欣賞中,能夠使學生消化掉抽象化的知識,進而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首先,老師可以與當地的展覽館、博物館、畫廊或者收藏機構聯系,組織學生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時候去參觀。參觀前,老師先介紹一些觀看美術展覽的態度和方法,以及美術展覽的操作過程,等等,引導學生由課堂書本知識向課外實踐經驗過渡。在參觀中,通過閱讀作品的詳細介紹,并認真聆聽講解員的詳細講解,再結合實物的參觀,可以增進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和感性認識。同時,老師還應該通過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鑒賞力,特別是通過對一些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解析,使其開闊眼界。參觀后,要求學生們寫出課外活動感想,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評比,對于表現好的小組,給予一定的獎勵。
四、明確藝術的多元化特征,不輕易否定每一個學生的想法
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講,他在心理、生理上已接近成熟,并且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了獨立思考,對一件藝術品有自己的感知和領悟。這個時候,需要有一個睿智的指導者將他引入藝術殿堂,教他學會如何欣賞不同的藝術,學會如何對一幅或者幾幅藝術作品進行富有意義的分析,并理解作品背后的各種意義:包括作品產生的時代和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作品的樣式風格,作者的身世和個性,作者的創作目的與情感思想,進而培養他的興趣和愛好。
但是教學的作用只應是引導,藝術類的教學尤其特殊,因為藝術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所以作為老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也要注意不要扼殺掉學生與生俱來的靈感和潛質,這一點很重要。鑒賞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如美國寫實主義畫家安德魯#8226;懷斯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畫中是作者的鄰居克里斯蒂娜,一個從小患小兒麻痹的少女,匍匐在一片黃色的枯草地上,向遠處山坡上的木板房凝望。這幅畫表達了什么?憂郁的人看到了孤獨,悲情的人看到了坎坷,而奮發的人看到的是執著的汗水,平和的人聽到的則是畫外教堂的鐘聲……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見解,絕不輕易加以否定,使得學生向著自己適合的一個方向去發展是最重要的。國內外新興起了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和流派,這些都值得我們不斷去學習和欣賞,在學習和欣賞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審美標準和創作風格。
五、加強教師的自身藝術修養,提高專業水平
教師是美術教學活動的主體,首先扮演的是文化傳遞者的角色,其條件是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多數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并不關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師自身也缺乏對當前的文化背景及這一背景對美術教育的認識,因此,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藝術素養。美術欣賞課的學科特征要求美術教師有豐富的美術史、美術基礎、美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等理論知識的素養,通過理解各個學科以及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對美術學科的認識。作為美術教師還應當形成現代文化心態,廣泛地了解和接納來自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藝術流派的美術作品,形成一種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礎上的審美文化態度。
美術欣賞教學的歷史很短暫,目前仍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探索的地方。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地完善整個美術欣賞教學體系,為提高廣大學生的美術鑒賞素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雨.淺析美術欣賞的重要性及其主要途徑.
[2]王思博,王子林.淺談美術鑒賞教育.科教文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