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在素質教育的推進過程中,依法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已經成為各方關注的教育熱點問題之一。本文著力闡述在應對這些校園學生傷害問題時,如何構建一個立體的、系統的、全方位的事故預防機制。
[關鍵詞] 高校 學生傷害事故 原因 預防機制
一、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定義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學校在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導致傷、殘、死亡或其他無形損害的事故。學生傷害事故具有以下幾個法律特征:(1)傷害的主體是特定的,侵害的主體或者受害主體只能是在校學習、生活的學生;(2)傷害地點是特定的:學生在學校負有教育管理職責的校園內外和由學校提供并管理的校舍、場地和設施內的活動中造成的人身損害就屬于學生傷害事故;(3)傷害時間是特定的:傷害行為或者傷害結果必須發生或者同時發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離開學校時的非學習、生活期間除外);(4)學生傷害事故必須是人身損害事故。人身損害是指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各種外界因素作用于人體,造成組織、器官結構的一定程度的損傷或者死亡。(5)學校違反法定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義務。學校管理下的教育教學設施導致的事故包括學生傷害事故之內應無異議,學校工作人員因履行職責不當導致的事故。只有具備上述五個條件,才屬于學生傷害事故的范疇,對于這類學生傷害事故,學校可能會負有責任。
二、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
要建立有效的高校學生事故預防機制,就必須對事故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
1.學校方面的原因
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這對學校的安全穩定工作也提出了挑戰,高校學生傷害事故呈逐年遞增趨勢。就高校方面,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對校園安全問題重視不夠,疏于管理,引發管理漏洞;二是高校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現有的制度缺乏相應的措施和力度,不能真正的落實,事故處理和預防機制還未構建。三是學校的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及其它公共設施不善,存在安全隱患。比如,各種設施設備陳舊老化,缺乏安全檢查,沒有及時修復、拆除或更新,甚至使用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產品和設施設備。而且,高校在校生人數成倍增長,超負荷使用各類設施設備,也嚴重地威脅著學生的人身安全;四是安全教育不夠,保護措施不到位。學校有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責任,學校應組織學生進行安全演習和安全知識講解。
2.學生方面的原因
一是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淡薄,目前,多數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知識能力不成比例,這是因為大學生的生活閱歷比較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躲在學校和家長的庇護下,真正獨立的接觸社會的機會少之又少,思想過于單純。而且,由于多數大學生沒有接受充分和系統的安全教育,導致他們安全知識缺乏,安全意識不強,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在緊急情況下也不知道如何開展自救。二是大學生的法制觀念淡薄。當前,由于受一些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中,存在著法制意識不強,甚至不懂法的現象。由于法律知識水平較低,法律知識薄弱,致使大學生易產生錯誤的觀點、淡薄的法制觀念,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的實現持懷疑、不信任的態度。大學生缺乏權利觀念,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是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法律,甚至會放棄法律武器,采用報復的手段來討回“公道”,導致了違法犯罪的可能性。三是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較差。由于偏重于對學習成績的要求,學校忽略了對學生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關注。比如,易沖動,好情緒化,自制力差,導致傷害他人;心理承受能力過低,應對失敗和挫折的心理準備不足,造成自身傷害。
3.社會及其它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比較嚴峻的社會治安問題,這使得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機率大大增加;二是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結構布局的調整,高校的校區不斷擴建,而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但有些地方因規劃和管理不善,破壞了原本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這些都會引發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三是社會上不良文化的影響。宣傳兇殺、暴力、恐怖、色情的圖書、報刊和音像制品等,對涉世不深、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學生產生極壞的影響。
此外,高校學生傷害事故還可能由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和第三人引起。比如,因地震、臺風、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學生傷害;因不可預測的突發、偶發事件引發的意外傷害(如學生在具有對抗性或風險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中發生的意外傷害);因由學校及受害人之外的第三人主體導致的學生傷害(如校外車輛在校內造成的交通事故,外來人員在校內實施搶劫、強奸等造成的學生人身傷害)。
三、建立高校學生傷害事故預防機制
要有效地防止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充分保障校園的安全,就必須以“預防為主”為指導思想和重要原則,構建一個立體的、系統的、全方位的事故預防機制。
1.健全和完善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法規
當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以《教育法》為“教育母法”,以《教師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為基本法律,并輔以《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教育行政法規、地方性教育法規和教育規章的相對完善的教育法律體系。但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教育部于2002年8月21日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僅僅屬于部門規章,法律效力層次較低,不足以應對和解決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現狀,因此,應健全和完善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法律法規,使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防范、處理和由此引起的民事糾紛有法可依。
2.學校要加強制度管理,加大對學生的保護力度
學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堵塞管理上的一切漏洞,預防和消除教育教學環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首先,在預防管理方面,高校應結合本地和本校實際,制定各類重大突發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工作預案,對組織領導、人員組成、生命財產救護、后勤物資保障、應急措施和重要信息的采集、發布等做出明確規定,做到有規劃、有準備。其次,在學生管理方面,高校應與學生及家長代表們簽訂自律協議,進一步理順學校和學生及家長之間的法律關系,幫助學生建立更加明確的法規、校紀觀念,充分鼓勵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樹立良好的安全觀念,把對學生的教育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為。第三,在規章制度管理方面,高校應對現有的涉及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進行清理和檢查,完善各種安全規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安全管理規章制度還沒有建立的,應迅速制定;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內容不健全的,應盡快完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沒有跟上新形式的,應及時修改。
3.廣泛開展法制教育、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學生法制觀念和安全防范意識
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自救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掌握避免危險、應對各種危機的技能。高校各部門應積極配合,根據不同專業及學生的特點,在各種教育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積極開展法制安全教育宣傳,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防范能力。教育部也已將安全教育列入每年的工作重點,并把全面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作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抓。
4.大力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掌握心理調適和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增強承受壓力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不至于因一時氣憤或沖動而去傷人、殺人或自傷、自殺。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立心理健康大學生咨詢中心、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設立心理健康檔案,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5.建立完善的硬件體系
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對原有各種設備設施的安全檢查和維修保養。有關部門要對設施設備進行定期的詳細的檢查,不放過任何可能造成事故的安全隱患,做到隨時發現,隨時解決。對達不到安全標準的設施要全部撤換,對老化破損的設備要及時修復更新。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大對各種設施設備的投入。保證硬件設施的投入與高校的辦學規模相適應,設施設備的數量與學生人數達到科學的比例。同時,積極引進各種先進設備,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來防范校內違法犯罪事件。如安裝攝像裝置、智能監控系統、自動報警裝置等。
參考文獻:
[1]嚴征.學生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和防范對策研究.科技信息,2007.
[2]王川一.高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與預防機制研究.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3]黃景春.略論高校學生傷害事件中的法律責任和防范措施.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07,(2).
[4]姚崢嶸.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及處理和預防.石家莊經濟學報,2007,(4).
基金項目:北京工業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北京工業大學學生突發事件預警機制構建研究”資助成果,課題編號:ER2009-C-83。